
01.首博一層大廳
15年1月18日,去首都博物館看《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吳哥文物與藝術》特展。 展覽時間為2014年12月26日—2015年3月25日。

02.大廳一樓的展室

03.恍若進了洞窟之中

04.

05.四面佛安詳微笑
前 言
藝術滿足人們宗教情感時便形成了特殊的宗教藝術,宗教藝術品伴隨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宗教信仰而存在著。人們可以從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領略各種宗教藝術品的風采,但宗教藝術的巔峰之作常常存在于壯觀的歷史遺址之中。聞名于世的柬埔寨吳哥遺跡即是如此。當我們面對吳哥美輪美奐的雕塑、石刻和雄渾精麗的建筑發出嘖嘖驚嘆時,也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藝術、宗教、財富之間究竟如何作用才產生了這樣的文明之花。

06.

07.讓人驚嘆的木雕

08.
第一部分:前吳哥時代
前吳哥時期,印度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為柬埔寨吳哥藝術巔峰提供了第一個因素:宗教。起初傳入的是婆羅門教,然后是印度教、佛教。此時,本土的宗教藝術尚不成熟。簡單的模仿,造成本土與文化原發地在藝術風格相似性占據上風。

09.
杜爾迦女神是雪山神女(濕婆大神的妻子)的化身之一,也是印度教中最受歡迎的女神。按照古印度宗教文獻《往世書》的記載:世界曾經一度被惡魔統治,眾神祈求梵天大神降服惡魔。為此,梵天從雪山神女身上創造了一個新女神:杜爾迦。她不僅勇猛,而且力大無比。為了使她具有更強大的力量,每一位天神都送她一件武器。故而,杜爾迦的形象常有十只手臂,或八只手臂,手中分擎三叉戟、轉輪、利劍等兵刃。強大的杜爾迦很快戰勝了惡魔,恢復了世界的和平與寧靜。在印度教中,她是一切正義力量的化身。

10.杜爾迦 出土地點:波蘿勉省 時代:前吳哥時期,
波利敏式風格, 7世紀中葉 材質:砂巖
伽內什是濕婆神與雪山女神之子。此神為何是象頭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破壞之神濕婆與雪山女神婚后久無子嗣,后雪山女神求助于毗濕奴,
終得一子。慶生之日,諸神前來祝賀,都爭著探望嬰兒,當時唯有土星神莎尼低首垂目, 不視嬰兒。雪山女神問他為何這樣,莎尼回答道,
他受到神譴,目光所及,人物皆要死亡,為了避免發生不幸,
所以不敢看人。雪山女神聽了不以為然,強令土星神探看她的兒子,一看之下,嬰兒果然身首分離。頓時濕婆神倒地痛哭,
諸神也為之悲痛。毗濕奴見狀再施大法,找到一頭睡覺的大象,把象頭砍下來,
安在了嬰兒的脖子上,嬰兒因此死而復活。就這樣伽內什變成了象頭人身的形象。

11.象頭神伽內什 出土地點
:干丹省 時代
:前吳哥時期,7-8世紀
材質:砂巖
12.象頭神伽內什 出土地點:干丹省 時代:前吳哥時期,7世紀
材質:砂巖

13.
門楣和廊柱
出土地點:磅士卑省
時代:前吳哥時期,波利敏式風格,7世紀中期
材質:砂巖

14.
門楣和廊柱
出土地點:磅士卑省
時代:前吳哥時期,波利敏式風格,7世紀中期
材質:砂巖

15.

16.

17.佛頭
出土地點:柬埔寨 時代:前吳哥時期,7世紀 材質:砂巖
18.
公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統治北印度、中印度以及整個恒河流域地區,是印度佛教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在秣菟羅造像風格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犍陀羅造像藝術,創造了垂范后世的笈多造像風格。此造像曲腰送胯、薄衣近無,與印度公元5世紀造像類似。底座是兩瓣蓮花瓣(邊緣浮雕成花瓣狀)。佛像身穿僧袍,遮住肩膀。手部損壞,不能判斷出作何手印。

19.佛立像 出土地點:茶膠省
時代:前吳哥時期,達山寺風格,6世紀 材質:砂巖

20.
我國元代周達觀(約1266年-1346年)于元貞二年(1296年)2月,隨使節團離開明州,同年7月抵真臘國都安哥,逗留約1年。大德元年6月才起程回國,并于8月12日抵寧波,是次旅程歷時一年半。他回國后就編寫了《真臘風土記》,詳細記載當地都城王室與政治、經濟、地理、風俗、宗教和建筑藝術,成為世界上最早關于吳哥文化的直觀記錄(取自首博《海上絲綢之路》特展)。
濕婆神的坐騎是一頭公牛,名叫南迪。公牛象征男性生殖能力,也象征著正法,是濕婆神最忠實的信徒。公牛南迪也是一位溫馴、快樂的神。它的雕像常被放在神廟的大廳或門廊里,面對著內部的圣所。南迪一般都被認為是瘤牛,特征是耳朵短而松垂,牛角向后卷曲,頸部下有很大一片垂肉,尤其典型的是瘤牛背部有一大塊隆起的肉瘤。這種牛在印度次大陸地區最常見,一般是白色或淺灰色。公牛南迪和供奉濕婆神的神廟圣所里最常見的林伽像一樣,一般是獨立的雕像,佩戴一個由小鈴鐺串成的花環和其他一些裝飾品。

21. 濕婆神的坐騎公牛 出土地點:茶膠省
時代:前吳哥時期,達山寺風格,6世紀 材質:砂巖

22.

23.
第二部分:吳哥時代
古代高棉歷史的黃金時代出現在公元9至15世紀。在雄才偉略的君主領導下,高棉的疆域獲得擴張,龐大而堅固的灌溉系統,促進了農業的繁榮。財力充足的王室先后修建了氣勢恢宏的吳哥窟和通王城,并將之視為高棉帝國王權統治與宗教信仰的根基所在。政治與宗教的相互影響、宗教派別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它們在沖突變幻中的和諧并存也反映在了這些藝術品風格演變中。

24.
一、小吳哥與印度教遺跡
公元802年,號稱“眾王之王”的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802年—850年在位)結束了高棉一個多世紀的分裂局面,并在寺院舉行了代表國王權力與統治的提婆羅阇儀式,開創了吳哥王朝。虔誠的印度教信仰、國王的雄厚財力和藝術家的天才共同造就了“毗濕奴之神殿”——吳哥窟(小吳哥)。至阇耶跋摩七世(公元1182年——1219年在位)前,印度教信仰居于主導地位。

25.

26.

27.
吉祥天女拉克希米是毗濕奴神的正妻,是一位強有力的女神,掌管財富和家庭。作為毗濕奴神的妻子,她能變化形象伴隨毗濕奴下凡:毗濕奴化身為持斧羅摩時,她是達拉尼;毗濕奴化身羅摩時,她是悉多;毗濕奴化身為黑天時,她是魯格米尼。這尊雕像輪廓精致,肚臍以下系條紋圍裙,底部疊成魚尾狀,腰帶上有珍珠和花朵圖案裝飾。頭發梳成一個五瓣圓髻,唇線蜿蜒。

28.吉祥天女 出土地點:暹粒
時代:吳哥時期,巴普昂寺風格,11世紀 材質:砂巖

29.

30.
神猴哈奴曼是史詩《羅摩衍那》中主人公之一,其中講述了哈奴曼幫助王子羅摩(毗濕奴神的化身)從魔王羅波那手中解救王妃悉多的故事。在另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哈奴曼也有提及(很像我國的孫悟空哦)。

31.猴神哈奴曼 出土地點
:茶膠省 時代
:吳哥時期, 巴戎寺風格, 12世紀末-13世紀初
材質:青銅
伽內什是濕婆神與雪山女神之子。此雕像時代較晚,為同期巴戎寺風格。巴戎寺建造年代是12世紀末,始建者是蘇利耶跋摩一世;后來阇(音
度)耶跋摩七世進行重建,改為佛教寺院。

32.象頭神伽內什 出土地點
:柬埔寨 時代
:吳哥時期,巴戎寺風格,12世紀末-13世紀初
材質:青銅
現場搭建的三層院落的女王宮,是為了女王夏季避暑而建,采用獨特的紅砂巖,與周圍的青色砂巖寺廟形成鮮明對比。
34.
35.

36.門楣浮雕
出土地點:馬德望省
時代:吳哥時期,貢開風格,10世紀
材質:砂巖
門楣上浮雕側臥的由毗濕奴、阿難陀、吉祥天女和梵天。毗濕奴的圓髻面上有刀痕懷疑是竊賊留下的痕跡。

37.門楣浮雕 出土地點:磅清揚省
時代:吳哥時期,南北倉風格,11世紀早期 材質:砂巖
在神話傳說中,那迦與金翅鳥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它們卻生而為敵。金翅鳥每一天要吃一條大那迦與五百條小那迦。那迦是整個吳哥出現最多的神,通常有5頭、7頭或9頭。在柬埔寨傳說中,那迦與水,特別是雨水的關系密切,而且被視為連接人類世界和天上世界的橋梁。

38.雕有金翅鳥和那迦龍的欄桿 出土地點:吳哥地區,暹粒省
時代:吳哥時期,巴戎寺風格,12世紀末-13世紀初
材質:砂巖
這尊雕像軀干和腿部泛褐綠色光澤,裙子呈赭石棕色。花朵部分被拋光,裙子表面則沒有。腹部和胸部殘留像石質顏色一樣的綠色。雕像上光滑部位由游客撫摸造成。
貢開風格是吳哥王朝建筑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現存遺跡有尼克苦塔、卡娜塔、大象塔、赤臘塔、雙層宮墻塔、梨樹塔和克拉查塔,以及大塔寺等。這尊神像出土于尼克苦塔。

39.毗濕奴的化身 出土地點:茶膠省
時代:吳哥時期,貢開風格,10世紀前半葉
材質:砂巖
此微型塔可以勾勒出女王宮時期廟山塔殿的基本構成:塔基、塔座、檐部、三層假層、塔剎。

40.微雕寺廟 出土地點:女王宮,吳哥,暹粒省
時代:吳哥時期,10世紀晚期 材質:砂巖
41.展廳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