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
太陽上少了一顆大行星
太陽的起源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般來說,大約46億年前,在太陽系區域有一大片由氫氣、氣體和塵埃組成的云團。這些塵埃云凝結形成了最早的太陽。它可能是由塵埃的自然流動或附近超新星的爆炸引起的。綜上所述,對于積塵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太陽系的起源已經確定了。在童年時期,太陽形成后,太陽周圍會留下一些灰塵。它們圍繞太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光環。后來,環中的一些易揮發物質變成了氣體,只留下堅硬的巖石形成較小的行星。其他揮發性氣體在更遠的地方變成冷物質。它們形成較大的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其中木星最大。
這句話已經說了很長時間了,但是人們發現其中越來越多的矛盾。天文學家們在電腦上演示了恒星和行星的誕生,他們發現火星失蹤了一個大型行星的位置,這可能是地球質量的十倍以上,但實際上只有一個可憐的火星的質量相當于地球的11%。不僅火星很小,它的鄰居地球也很小。這兩顆行星的總質量不到演示中應有質量的十分之一。這兩個小家伙的存在不符合進化模型,似乎失去了很多品質。
尋找太陽系外行星的研究人員也在問同樣的問題。他們可以在太陽系外的許多恒星周圍發現更多的大質量行星,包括被稱為“超級地球”的巖石行星和像木星這樣的木質行星。然而,太陽系是如此奇怪。它周圍沒有大行星,只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更大的行星都在太陽系之外。
淘氣的木星和土星
天文學家現在普遍認為,太陽系并不是這樣開始的,而這些變化背后的重要因素是木星和土星的惡作劇。木星。它形成于3.5個天文單位(AU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在形成之后,它不是閑置的。相反,它以一個直徑越來越小的螺旋狀的圓圈向太陽移動。最終,它與太陽的距離只有1.5個天文單位。它沒有停留太久。它向外部世界擴散,圍繞太陽的軌道越來越大。最終,它到達了離太陽5.2金的距離。
木星并不是自己行動的。伴隨著它的是巨大的土星。土星也不是在這里形成的。它可能在木星外形成了4.5個天文單位。在那之后,它也經歷了一次朝向太陽和遠離太陽的運動。在這段時間里,它沒有“經過”木星,而是一直跟著木星移動。最后,距離太陽9.5個天文單位。
目前還不清楚土星和木星何時到達這個位置,但當它們的軌道發生共振時,也就是說,當木星繞太陽轉三圈,土星轉兩圈時,它們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定的狀態,因此不再漂移。
它們在太陽系早期的“淘氣”行為造成了許多嚴重的后果。那時候,太陽還被一團塵埃包圍著。當他們第一次形成行星時,他們清理了塵埃盤的殘留物,這樣就沒有任何形成大行星的原材料了。結果,地球和火星都成了“受害者”,因為沒有足夠的灰塵讓它們繼續生長,只剩下它們在太陽系中的小人物。
行星的遷移引發了“星球大戰”
大行星的遷移不僅會減少它們所去地方的塵埃和物質的數量,而且只會導致大量小行星的誕生,并將它們趕出家園。這是星球大戰,太陽系早期的星球大戰。
木星和土星的遷移會驅逐出大量的小行星。一些小的,無序的恒星會遷移到太陽系的內部。在它圍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軌道的直徑減小,最終落在太陽上。小行星在到達太陽的途中必須通過障礙物。這些障礙是太陽系的內行星,如火星、水星、金星和地球。地球是最大的災難受害者。它還攜帶著月球,這大大增加了共同的引力,吸引更多的小行星撞擊。
一些離開小行星帶的小行星也會遷移到太陽系之外。然而,仍然有像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大行星需要攔截。巨大行星的引力將把它們送回太陽系內部,完成向太陽的俯沖。當然,它們仍然會沿著這條路線撞擊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災難的制造者,但它們本身也會受到《星球大戰》的影響。木星是一顆氣體行星。沒有跡象表明它會受到影響,但它在木衛三和木衛四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在猛烈的撞擊下,巖石層被粉碎,彗星在撞擊的熱量中融化,變成覆蓋其表面的水,冷卻后變成堅硬的冰。傷口還沒有愈合,還會遭受下一次轟炸,所以有明顯的分層結構。木衛三地殼下50-200公里處有一片咸海。在海洋下面,有另一層巖石,所以地球有一個層狀結構。木衛三的分層結構更加明顯。這種等級結構就像他們身上的傷疤,這是他們痛苦的最直接證據。
“星球大戰”也為木星和土星帶來了一些好處。當一些小行星經過它們時,由于它們特殊的速度和角度,它們會成為自己引力的俘虜,然后圍繞它們運行。因此,木星和土星各有50或60顆衛星,形成一個大家庭。
天王星也是星球大戰的受害者。這是一個傾斜的行星。大多數行星總是圍繞一個幾乎垂直于黃道平面的軸旋轉,但它幾乎是平行于黃道平面的,并且在一個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這表明它在很久以前被一顆質量是地球幾倍的巖石行星撞擊過。
有很多《星球大戰》的證據
除了小行星帶,外太陽系還有柯伊伯帶,柯伊伯帶也可能是大型行星遷移的產物。在這兩個開放區域的物體的軌道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形的,這表明它們可能受到了星球大戰的影響。在太陽系的早期,一顆巨大的行星在柯伊伯帶爭奪塵埃物質,這些塵埃物質可能被推到了太陽系的邊緣。
當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時,人們總是認為太陽系中還有第十大行星。當冥王星離開第九大行星時,人們認為他們對太陽系的邊緣已經足夠了解了。然而,在這個時候,在太陽系的邊緣仍然有一個大質量行星的跡象,比柯伊伯帶的物體質量大得多。最新的計算表明,柯伊伯帶物體的總質量與月球的質量大致相同。它們是由塵埃環邊緣的物質形成的。邊緣的物質太少,無法形成小物體,而不是大物體。如果太陽系邊緣有一顆大行星,它一定是在太陽系內部形成并遷移到邊緣的。
當木星和土星的軌道變得共振和穩定時,太陽系的進一步演化導致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外部穩定下來,因為它們也變得軌道共振和對齊。這兩個聯盟的共同作用是:在阻止太陽系外的恒星進入太陽系內部的同時,我們還試圖將本應位于柯伊伯帶的大行星推到太陽系的邊緣。這就是現在應該被稱為第九行星的地方。現在有模糊的證據表明,這顆位于太陽系邊緣的巨大行星的直徑應該為1000米,公轉周期為1000年。它也是太陽系早期星球大戰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