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輪?!薄啤ご揞?/span> 對于很多人而言,“出將入相”這樣的詞語并不陌生。特別是近些年來,受到古裝影視作品的影響后,人們對于“將相”都有著深刻的印象。當然,對于將相的印象,很多人可能并不太清晰,只知道它是朝廷之中一種特別大的官。尤其是對于古代讀書人而言,入朝為相可以說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了。 不過,當深入探討的話,有一個問題可能會讓很多人都會好奇,那就是“出將入相”中的相,到底是丞相呢?還是宰相呢?還是說,丞相和宰相其實都是一回事,只是不同朝代的不同叫法?許多人可能沒有細想過這個問題,但其實,丞相和宰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天壤之別。 丞相 說兩者之間的差別之前,先說一說什么是丞相。必須要先明確的一點就是,丞相,是歷史中某朝某代的一個正式官名。就如同知縣、知府等官職一樣,丞相在古代某些朝代中,是一種正式的官職。 而且,對于讀書人而言,如果能夠做到丞相一職,那么基本上就算是到頂了。因為在整個朝廷的文武百官中,丞相是最頂尖的那一級別。如果按照品級來分,那丞相毫無疑問是正一品官。不僅如此,丞相還是百官之長,有統領百官的職責。 當然,如果單單是品級最高的官員,那么丞相的位置也不至于是讀書人的最高目標。關鍵是,丞相有著總攬天下一切事物的權力。換句話說,丞相的直接領導除了皇帝之外,就沒有其他人了。 因此,丞相這個官職的設立,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給皇帝找個助手。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說的就是丞相這個官職。既然是這樣的話,那有人或許就問了,丞相的權力如此之大,幾乎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道皇帝就不怕皇權旁落,導致腐敗產生? 事實上,皇帝已經想好了怎么處理。既然皇帝要給自己找個能夠“助理萬機”的丞相,那為什么不干脆多找幾個呢?譬如說,在秦朝一統天下之后,就設立了左丞相、右丞相的官職。后來,甚至還增設了中丞相這樣的官職。 只不過,權力的集中的確會導致腐敗。所以自秦朝到明朝朱元璋廢丞相時的一千六百多年間,丞相這個官職在各朝各代都處于斷斷續續廢了又立,立了又廢的狀態。 比如說,唐朝開元年間,李隆基就曾將尚書左右仆射改為左右丞相,只不過官職品級和職責都沒變,依然是從二品。因此,作為正式的官職,丞相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其實并不長。 宰相 知道了丞相是怎么回事之后,那么宰相又有什么說法呢?事實上,中國封建社會數千年歷史中,宰相并不是一個正式的官名。所謂的宰相,只是一個俗稱。特指的就是輔佐君王并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朝廷最高權力的官員是丞相,那么這個丞相也可以被稱為宰相。如果最高權力的官員是其他官職,比如說唐朝的三省長官,那么三省長官都可以稱之為宰相。 說起來可能有點繞,那么筆者再舉一個例子,公主的夫婿被叫做駙馬,那駙馬又是什么官職呢?很顯然,駙馬只是公主夫婿的稱謂,并不是什么正式的官名。因此,駙馬本人是七八品的芝麻小官,還是一二品的大官,那都是另外一回事了。其官職、權力無論大小如何,都是駙馬無疑。 同樣的道理,宰相只是一個稱謂,并不特指某個具體的官名。一個人如果有輔佐君王并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話,那他可以是宰相。同樣,一群人都有這樣的權力,那么他們也同樣可以被稱為宰相。 丞相和宰相之別 其實,如果了解了什么是丞相和什么是宰相之后,兩者的差別其實就差不多也都知道了。從先秦時代到封建社會結束這漫長的數千年時間中,宰相這個稱謂就如同上文所說那樣,并不是明確的官職和官名,而是協助君王,總攬天下大事的人。 一開始,為了找一個協助自己能夠總攬天下大事的人,皇帝設立了丞相這個正式的官職。到了西漢時期,承襲秦制也設立了丞相這個官職。只不過,權力的集中所帶來的還有腐敗。因此,后來的君王基本上都將丞相這個正式的官職給撤掉了。 不過,正式的官職被撤掉了,但是輔助君王總攬天下大事的人不能沒有吧,否則君王還不得累死。因此,后來的君王將丞相的權力分攤在一群人身上。譬如說,唐代雖然沒有設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但卻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將權力分攤給了三省最高長官。因而,三省長官也都能被稱之為宰相。 清朝之后,雖然沒有宰相這樣的稱謂,但從職責上來看,大學士、內閣首輔以及軍機大臣其實就是事實上的宰相。 最后,筆者做個簡單的總結:歷史上某朝如果設立丞相一職,就代表著君王將權力集中起來賦予在一個人的身上,那么此丞相必然可以稱之為宰相。某朝如果不設丞相一職,就意味著君王會將權力分攤在許多人身上,那么這些人都可以稱為宰相。 結語 理解了丞相和宰相的區別之后,再回過頭來看“出將入相”這個詞語時,恐怕就會明白其中的相應該就是“宰相”了。因為丞相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很多朝代都不設立丞相的官職。所以讀書人的最高目標只能是有著協助君王管理天下權力的宰相。 如此,丞相和宰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天壤之別。因此,可別再分不清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