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與家譜血統 家譜與姓氏,歷來就是我國姓氏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我國向來重視對自己過去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編撰了各種各樣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國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家譜。由于家譜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 其實,我國各家各姓向來重視對家譜的修撰。早在商代,人們就已開始修撰譜牒,其中“兜”在家譜,還保留到今天。西周至戰國時,譜牒有了相當的發展,至朝廷中也設有掌管譜牒的官員。五代、宋、元以后,朝廷不再設掌譜之官,私家修譜之風異軍突起。到明清時,幾乎發展到家家有譜的境地。譜牒之學又重新振興,各家各姓往往30年修譜一次。屆時全族上下熱鬧繁忙,洋溢著一派莊嚴喜悅之情,被認為是族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動。 譜牒的作用是:明世次、別親疏,也被當作一家一姓血統源流的可靠籃本,在我國,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與郡望。習慣于拉名人作祖先,因此,也就使血統本身的意義并非真的那么切實可靠。在古代,幾乎所有的開國君主都要偽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與以前的帝王將相聯系在一起,一些名人也樂此不疲。如漢高祖劉邦,本是山東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稱是唐堯“劉累”之后,偽造了商、周以來的有關譜系。其后,兩漢之際的王莽,代漢建新自稱皇帝,田齊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做祖先。三國時,劉備明明是編席賣履的小販,卻到處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為皇叔。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等一批文武將就捧著這塊招牌,居然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繼曹姓的,但仍自稱其先祖出自黃帝,而曹操之子曹植又說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的后裔。后來,曹操的孫子魏明帝說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作虞氏。為一國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說明他們自己實際上已經不知道血統所出了。……。 我國古代許多家族強拉名人做祖先,其做法實際上是十分不科學的。因為我國姓氏的來源有多種多樣的途徑。發展過程中又經過離合演化,情況是十分復雜的。有許多姓氏同姓不同宗,尤其是一些大姓,來源更為復雜。有許多姓是當今第一大姓,其主要來源今天可考者已多達數十種。其中有出自黃帝之后者。有王子比干之后者,有虞舜之后者,有少數民族之后者。另有姬姓之王,予姓之王,媯姓之王。虜姓之王等。今天的王姓人雖然同姓王,由于歷史上來源不同,當然不可能有相同的血統。……。 同姓人不一定同血統,不僅從歷史上可以看出,而且還可以從遺傳學角度進行證明。我們假定一位姓王的男子與一位姓張的女子結婚。生下孩子。那么在孩子身上,王姓血統只占據1/2。這個孩子長大了,再與姓李的女子結婚,生的孫子。王姓血統又遞降到1/4。孫子長大了再和姓劉的女子的結婚,生下曾孫,王姓血統在他身上只占1/8。由此子生孫、孫生子,代代遞降,數千年后,所謂的血統已經變成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真正的血統也不過是天文數字了。因此,歷來在我國流傳甚廣的萬代一系,某姓血統等觀念,其實并不是科學的。 所以說:要在今天的中國土地上找出一個自黃帝以來一直100%純正血統的姓氏。完全是不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