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厥逆”之病,黃帝問岐伯:“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就是說,關于“厥逆之病”,黃帝問岐伯:病人如果出現膺腫頸痛、胸滿腹脹的癥狀,此為何病?何因所致?岐伯回答說:這就是厥逆病。黃帝又問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說:對于此病,施用灸法便會導致病人失音,而施用針刺又會導致病人發狂,所以此病須待病人陰陽之氣上下交合時,才能開始醫治。 黃帝又問: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也就是黃帝問這種病的發病機理,岐伯回答說:上為陽,陽氣又逆于上,故重陽在上,則上有余。此時如果施以灸法,則相當于以火撲火,會導致人體上部陰盛陽衰。陰無法上承,病人就會出現失音的癥狀。倘若此時用砭石針刺,陽氣隨針外出,人體的神氣就會失其所守,這時病人就會患神志異常而發狂的狂癥。只有等到人體內陽氣自上而下,陰氣自下而上,陰陽二氣交合后再開始醫治,病人才能完全康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