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騾馬市大街北側,有一條胡同位于國家版權局的南北兩側,這就是鐵門胡同。鐵門胡同著名之處在于它是清代的法場,正是處決戊戌六君子的地方。此外,這條胡同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多”:醬菜鋪多,井多,歷史名人多。雖然這條胡同不是特別著名,但十分值得一走。 鐵門胡同位于西城區宣武門外大街東側,騾馬市大街北側,它被國家版權局一切為二,北邊緊鄰西草廠街,東臨山西街,南邊與棉花五條和棉花下二條相接。鐵門胡同的得名,緣于明朝時這里曾有圈養虎豹的鐵柵欄。清《箕城雜綴》:“虎坊橋在琉璃廠東南,其西有鐵門,前朝虎圈地也”。清時虎場廢,鐵門演化為巷名,清代時稱鐵門。民國時沿稱。1965年定今名。 ![]() 在舊京城,鐵門胡同很有名。清時殺人的法場就在旁邊,戊戌六君子就是從這條胡同的南口為起點一溜往西次第排開,被一一砍下了頭顱。據說,斷頭者的鮮血都流進鐵門胡同的一條暗溝里,當地人稱血溝。 胡同內醬菜鋪居多,其中以桂馨齋、蘭馨齋較為著名。井多也是由于制醬要用,《燕都叢考》:“胡同內約有井七十二眼,雖室中,往往亦有井眼。其了多制醬局,需水多,蓋緣此也。” 歷史名人多主要聚集在各個會館。北側路西為江西廣信會館。方志敏的親密戰友邵式平,1926年在此從事革命活動,陳毅介紹他入黨,1934年參加長征,解放后為江西省省長。另一位戰友黃道,贛東北中共的創建人也曾在此工作。 廣信會館的隔壁為安徽宣城會館,系清初詩人施愚山故居。 往南有民革中央主席朱蘊山故居。再南為安慶會館,中共創始人陳獨秀曾居此。民國元年(1912)孫中山來此,參加報界歡迎會。魯迅也曾幾次到此。 該胡同還有民國時北京最早的文藝團體——笑社。社址在49號東跨院。胡同南口系清時弄場的東邊界。戊戌六君子犧牲前,是從南口依次向西排列的。 安慶會館 孫中山和陳獨秀與此皆有交集 民國時期,安慶會館里發生過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民國元年(1912年)孫中山來此參加報界歡迎會,同年8月11日,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五個政團在此集會,就合并為國民黨一事達成協議。第二件事是1917年陳獨秀來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學,曾在此會館居住。 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孫中山曾3次蒞臨北京,和安慶會館有關的是他第二次來北京。推翻帝制不久,全國時局動蕩,為鞏固新建立的共和制,孫中山先生于1912年8月北上,這是他第二次來到北京。 孫中山1912年8月18日從上海啟程,24日到達北京前門火車站。袁世凱派朱漆金輪馬車將孫中山迎至迎賓館下榻。住進當晚,袁世凱即派官員接孫中山至鐵獅子胡同總統府,宴請孫中山。至9月16日,孫中山與袁世凱在迎賓館或總統府共會談13次。 ![]() 袁世凱宴請孫中山(劇照) 在京期間,孫中山在迎賓館接見、會晤各國公使、政府官員、紳商、記者、平民,日夜操勞。 1912年9月2日,孫中山應北京報界的邀請到安慶會館赴歡迎會,并發表演說。歡迎會上,孫中山先生的演說時間大概在1個小時左右,主要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對報界表示感謝,繼續謀求報界的支持。他贊揚了新聞事業在革命中的巨大作用,給北京報界同仁以極大鼓舞。他說:“革命事業,多賴報紙鼓吹,始克成功。”后又說:“報界為開通民智之先覺,諸君亦當引為己任,提倡之,鼓吹之。” 二是向新聞界通報籌劃修建鐵路事宜。孫中山計劃于十年之內,修筑全國鐵路二十萬里,依當時的國家財力,只能依靠外資。孫中山修筑鐵路心情十分迫切,又擔心借外債會引起人民的誤解,希望報界為此多做宣傳。他說:“今日修筑鐵路,實為目前唯一之急務,民國之生死存亡,系于此舉......此事總須諸君竭力協助,方可有成”。 安慶會館在鐵門胡同中部,建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會館建筑十分精美,院內曾有三層的中式樓閣和西式樓房各一座,還有假山、游廊、花圃。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在米市胡同創辦《每周評論》時,陳獨秀常寓居安慶會館。 宣城會館 蒲松齡老師施愚山居于此 鐵門胡同11號,即宣城會館,著名清代詩人施愚山曾在此居住。 ![]() 施閏章(1619-1683),清初著名詩人。號愚山,晚號矩齋,本名施閏章,字尚白,后人也稱施侍讀,另有稱施佛子。其故居為四合院,據說他在北廂房內居住,有后人刻碑一塊鑲在墻上。他最有名的學生當屬清代文學家蒲松齡。 施愚山的文章醇雅,尤工于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有“燕臺七子”之稱,與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處“海內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學史上享有盛名。蒲松齡19歲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而當時考官正是施閏章。 ![]() 施愚山書法作品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著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蒲松齡十九歲時,以縣府道三次考試都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考中秀才,而這次主考官就是施閏章。實際上如果沒有施閏章的賞識,蒲松齡可能想考上個秀才都很難。 ![]() 蒲松齡小時候很喜歡看書尤其是小說,《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等這些小說,這些書固然有意思,且也對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但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大綱,為八股文的格式來寫文章。平時蒲松齡都是以課外讀物為主,他的文字灑脫,且不受格式約束,但他卻能在縣府道三次考試中都排名第一考中秀才,這也足以見得施閏章是十分賞識賞識蒲松齡的。 從此,蒲松齡就把施閏章作為自己的恩師。可沒多久施閏章就離開了山東學政的職位,而蒲松齡一生最高的功名也就止步于秀才。 一次次的科舉失敗,使得蒲松齡更加懷念自己的恩師施閏章,并且在《聊齋志異》名篇《胭脂》中把“施愚山”的名字放到了小說里面。“施公愚山賢能稱最,且又憐才恤士……”“愚山先生吾師也”。《胭脂》里蒲松齡把施愚山描寫成為一位能夠主持正義且充滿智慧的官員,愚山是施閏章的號,也是因為這篇《胭脂》人們記住了施愚山而不是施閏章。 ![]() 但可惜的是,自從施閏章離開了山東學政的任上之后,他們就再也沒見過面,《聊齋志異》出版刊印之后,引起了很強的社會反響,但此時施閏章已故去,可惜沒能看到徒弟的大作。 據住在胡同里的住戶可知,當時胡同口有一個浦江春刀削面十分有名,胡同從南口到北口全是買賣。有賣副食的(老黃家副食店)、小點心鋪、洋車廠、鐵工廠、餛飩鋪、鞋鋪等,如今這些店鋪都已搬遷或關閉。 ![]() 如今,胡同內早已看不到曾經熱鬧的樣子,只有幾戶人家還住在這里,鐵門胡同11號院施愚山故居還可以尋到蹤跡,門口停著一輛電動車,老舊的木門上貼著門神,沒有當初的文人氣息,卻平添了幾分生活氣息。胡同對面高樓聳立,胡同里面卻別有一番老味道。 參考文章: |
|
來自: 明日大雪飄 > 《京滬,各地,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