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新風尚」解讀張九州,重識魏晉風骨 廣州國際藝博會2022-6-4 16:28 · ![]() 藝術家簡介 ![]() 張九州(老九) 1972年生,堂號“心廬”,現居北京,廣州。 中國國家畫院畫家 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畫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中心陶藝基地藝術顧問 國僑辦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終身導師 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藝委會顧問 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學術委員 學者、導師、美術評論家 解讀張九州 重識魏晉風骨 文 / “水墨中國”中國畫名家組委會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一直想深度解讀張九州,這時才發現他真的不是一個好懂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對讀者是設有門檻的,而且門檻很高,其實并不像他的人那樣容易接近。他孤高瀟灑,才氣縱橫,身上有一種有仙氣,更有一種鬼氣,無論走到哪里,他那灰白長須的面容背后永遠泛著魏晉高士或者是民國文人滲出的那種純粹的高級,但他骨子里卻又充滿無限溫情,透著一股不可言傳的親切感,可愛至極,至情至性。藝術上,他是一位天賦異稟而又孤傲詭異的藝術家,筆下的孤云野鶴,殘塘枯荷,白菜水仙,鐘馗笑佛,甚至是一石一鳥,都標新立異、不拘一格,狂放不羈、特立獨行。他的作品是四僧,又不像四僧;是八怪,又不像八怪;是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吳冠中……看來看去又都不是,他就是張九州自己。再看他的書法,是漢隸,又非漢隸;是漢簡,又非漢簡;是篆書,又不僅僅是篆書;是行草,又不僅僅是行草……總之,他這個人和他的藝術世界,恍恍惚惚,神來神去,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玄之又玄”。 ![]() 圖 | 張九州“布衣素履,光頭長須,一架古董眼睛,文人木杖從不離手……” 上下左右仔細打量,無論是本我的張九州或者是他的思想和他的作品,無不充沛著一種了不起的野性,無處不洋溢著一種正大氣象。生活中的張九州,布衣素履,光頭長須,一架古董眼睛,文人木杖從不離手,有人說他是“異端”,但他不在乎臉色,不在乎異見,也不在乎左右風向,只求內心的真實感受,因為張九州就是張九州。他的作品自成一宗,骨子里帶著赤子之心、行者的滄桑和得道者的微笑,只是世人不明就里,嘲笑他是嘩眾取寵,故弄玄虛,倘若你也真這般看他,那可就上當了。為人為藝,他絕頂聰慧,從不走尋常之路,殊不知,他所寫的每個字、所畫的每種載體,所取的每個意境都是一種精神,一種引領,如若不信,你就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回味,切莫走馬觀花,你肯定不會失望,進而你還會明白,張九州其實是用一種“畫禪”的方式,讓你開悟,這是一種慈悲胸懷,也是一種“源來自由”的大智若愚。 ![]() 《天長地久》 68x136cm 2015年 張九州的整個創作,根植于經典,燦爛于自由,與魏晉寒士、道佛神仙、山野樵夫有著一種精神上的默契相惜。他用筆古怪,造型奇特,行云流水,像太極一般,輾轉之間,線條骨架全部透著一股內力,所到之處,流連忘返,驚心動魄,宇宙洪荒,其人格精神與宣紙筆墨互轉為一種大化之境。無論是隸是篆,無論花鳥、人物,其氣韻荒寒,脫離俗世,一任自然,流露出的是他清逸高古的骨架與情懷。從這一點說明,他雖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卻讓人信以為他是魏晉精神附體,民國名士還魂,在中華文化史冊中唯有這兩個時期是文化人“活出自我”的時期,難怪他自愛又自負,并自成標格。 ![]() 《大道無垠》 145X375cm 2018年 作為畫家、學者,導師、哲人和藝術評論家等等眾多光環的精神引領者,四十多年,他無一日懈怠,無一日不在沉思和通往一條宏大中正的大美之路,對社會有使命,對文化有責任,對藝術有態度,并且具有一種人類的普遍意義。他是藝術界的先覺者,而他的思想更是藝術界的一盞明燈;他更是藝術界為數不多的人物之一,無可替代。文化藝術是一種方向,因為藝術的存在,而使張九州以及他的藝術思想、藝術作品變得更加璀璨,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他的思想和作品很可能不被理解,但我們從不需要擔心,因為平庸的東西總是迎合大眾,而天才只會自己成全自己。毫無疑問,張九州是后者。 撰文:“水墨中國”中國畫名家組委會 作品欣賞 ![]() 《紫氣東來》 136X68cm 2021年 ![]() 《天籟》 136X68cm 2021年 ![]() 《仙子之風》 180X90cm ![]() 《丘園素養》 136X68cm 2021年 ![]() 《大道自然》 136X68cm 2021年 ![]() 《歲朝清供》 136X68cm 2021年 ![]() 《玉骨》 136X68cm 2019年 ![]() 《養真抱樸》 136X68cm 2019年 ![]() 《春夏秋冬·一》(四條屏) 180×45cm 2017年 ![]() 《春夏秋冬·三》(四條屏) 180×45cm 2017年 ![]() 《春夏秋冬·二》(四條屏) 180×45cm 2017年 ![]() 《春夏秋冬·四》(四條屏) 180×45cm 201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