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求太簡單了之前提到俄羅斯海軍最近30年來沒服役什么新軍艦,僅有的那幾個都是三四千噸的船體上安了一大堆武器,屬于小船抗大炮的典型,其實這種奇葩的艦船設計思路不是最近才有,從沙皇俄國時代起他們就有這種傳統了。 俄羅斯這個國家雖然海岸線漫長,但是合適的出海口很少,不光是少,另一個問題是互相之間隔得很遠,從黑海到波羅的海就得跑上十幾天,要是到太平洋上的出海口那就更遠了,怎么著也得花半年的光景。 ◇ 俄羅斯主要港口 如此分裂的出海口就決定了俄國海軍不能做到相互支援,沒法支援艦隊也就沒法作為主導去千里決戰,這樣一來海軍更多的任務是守住港口,其他的就別指望了,所以俄國海軍也就不需要船體大,能遠航的大型軍艦,出于成本考慮還是造小軍艦靠譜,要是覺得他們火力不夠就在他們身上安門大炮,湊活一下得了。 除了戰略需要,還一個原因是俄國吃過這種虧。 1790年7月9,第二次斯文斯克松德海戰爆發,瑞典人利用地形排出了一個口袋陣,派小股部隊引俄國人鉆進峽灣,峽灣里部署的都是舢板炮艇,顧名思義就是小船上安一門炮,它體積小輕便靈活,火力還兇猛。 ◇ 英國海軍1803年使用的10米舢板炮艇模型 俄國艦隊進入埋伏圈以后,發現四面八方都是瑞典炮艇,由于軍艦體格笨重,俄國人打也打不著撤也撤不走,最終大敗而回,損失大小戰艦64艘,陣亡近7400人,這一仗是俄國海軍史上僅次于日俄戰爭對馬海戰的大敗仗。 ◇ 第二次斯文斯克松德海戰 出于歷史教訓和現實考量,俄國在建設海軍的路程上服役了一大批扛大炮的小船。 不過他們在建設過程中有點用力過猛,這些軍艦過于追求火力,通常是小巧玲瓏的船體上安了一門完全不成比例的艦炮,于是軍艦們無一例外的都出現了頭重腳輕的問題,在黑海,波羅的海這種內海航行的時候還勉強湊活,但出海一遇到風浪就拉稀了。 日俄戰爭時俄國為了支援旅順,把能派出去的軍艦都派出去了,黑海艦隊有大批鐵甲艦趴窩里沒動,因為這些船只要去大西洋就得被風吹翻。 到蘇聯時代他們仍然沒放棄對小船大炮的追求,二戰時期蘇聯海軍有一艘軍艦名曰“恩格斯”號,它沒什么出彩的戰績,能名垂青史主要是在不到兩千噸的船體上安裝了一門305毫米的無后坐力炮。 ◇ 安裝在恩格斯號尾部的305毫米無后座力炮 它的艦炮設計師庫爾切夫斯基是個火炮方面的天才,作品涉獵范圍從37毫米到420毫米都有。不光有安裝在驅逐艦上的305毫米無后坐力炮,還有飛機上使用的76毫米無后坐力炮和安裝在魚雷艇上的152毫米無后坐力炮。 按照蘇聯的計劃,其實是準備在“恩格斯”號上總共安裝5門305毫米的無后坐力炮,而最后只安裝了1門。 如果這種計劃得以實施的話,那么“恩格斯”號就成為了一艘“戰列驅逐艦”。 蘇聯人的想法雖然很奇特,可“戰列驅逐艦”的戰術定位卻并不是很清楚。英國海軍發展淺水重炮艦的思路就非常明確,就是舍不得用先進的無畏艦去執行對岸轟擊任務。而淺水重炮艦又便宜又有重火力,可以大量部署,沉了也不那么心疼。 最重要的是,淺水重炮艦的打擊精度勉強還說得過去。驅逐艦扛上巨炮就完全不一樣了,一旦打擊精度無法保證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而且還浪費了大口徑火炮這種寶貴的戰爭資源。 其實,扛上大炮的驅逐艦作戰能力遠不如淺水重炮艦。蘇聯當局發現這份投入沒什么產出后,就把氣都撒在庫爾切夫斯基身上,給他安了個境外勢力的罪名,到蘇聯來就是為了消耗掉國家寶貴的經費,最后送上刑場。老庫因為自己異想天開,最后把命也搭進去了。 二戰結束后,蘇聯海軍因為受到重創,為了盡快重建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規模建造小型船只,因此蘇聯海軍在一段時間內完全以飛機,快艇,潛艇作主力,這種思路也影響了49年之后的中國,也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聽說的“空、潛、快”思想。 ◇ 埃及海軍裝備的蚊子級導彈艇 ◇ 用導彈快艇擊沉一艘驅逐艦,這買賣值,圖為以色列的埃拉特號驅逐艦 冷戰時期,蘇聯政府已經撥出大量經費營建海軍,但出于保護海岸線和港口的首要目的,蘇聯仍在小船上花了大功夫,50年代中后期,蘇聯在反艦導彈的研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款導彈被安裝在魚雷艇上,于是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艘導彈快艇“蚊子”級。 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裝備的這款導彈艇擊沉了以色列驅逐艦,實現了“以小博大”的巨大戰果,也是海戰史上的首次導彈戰。 這次戰例推動了各國研制反艦導彈的熱潮,此后蘇聯按照這個思路,繼續建造黃蜂、毒蜘蛛多級導彈艇,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小船配上了碩大的反艦導彈。 ◇ 黃蜂級導彈快艇 ◇ 黃蜂級導彈快艇上碩大的導彈發射器 ◇ 毒蜘蛛級導彈快艇 后世蘇粉在提起蘇聯海軍,會驚嘆于他們陰森森的核潛艇、高聳入云的巡洋艦、以及生不逢時的航空母艦。其實那些東西和蘇聯海軍戰略完全不相符,屬于大而無用的東西,導彈艇才算蘇聯真正影響世界的設計。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軍事造船工業一落千丈,近三十年里,沒有裝備過一艘驅逐艦以上的水面艦艇。 實在沒有能力造出大艦,那就只能犧牲一些性能,把裝備集成在較小的艦艇上,從而在近海實現最大的對北約海上力量的威懾效果。比如說新服役的20385級護衛艦,排水量只有2200噸,卻裝備了20多個垂直發射單元,使它不僅有防空能力還有反艦能力。 ◇ 俄海軍20385級護衛艦 ◇ 艦艏一門100毫米主炮,B炮位則安裝了3座4聯裝3S14通用垂直發射裝置,可以發射“口徑”系列導彈,用以執行反艦和對地攻擊任務 當然它的其他能力就要犧牲掉了,比如船體過小沒有遠洋能力,同時沒有足夠的空間安放鍋爐,因此最大航速只有27節。 比這更離譜的是22800暴徒級護衛艦,不到1000噸的船體竟然帶了8枚“口徑”巡航導彈,而且在干涉敘利亞戰爭中還投入了實戰,按照俄羅斯的說法,在護衛艦上發射的巡航導彈,命中率能達到60%,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戰果了。 ◇ 滿載排水量800噸的22800型護衛艦 俄羅斯這么做除了造船能力不行外,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受《中導條約》的影響,這個條約規定蘇、美雙方必須全部撤除本國射程在500到5000公里范圍內的陸基導彈,而海軍類似裝備則不受影響。俄羅斯把口徑導彈放在輕型護衛艦上,其實是為了規避條約的影響。 在人們以往的認知里,這種級別的軍艦只能在近海執行一些諸如護航、巡邏等輔助性質的戰術任務,但在俄羅斯海軍里,輔助性船只卻成了主力。 可見他們海軍水平是多么青黃不接,按理說在這種環境下國家應該悶聲大發財,抽出精力來多琢磨發展,然而俄羅斯卻選擇重拳出擊,公然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結果現在全世界都看到了俄羅斯軍隊尤其是海軍“又菜又愛玩“的本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