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核心思想與局限性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核心思想是:造成地區發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地理環境不同,而不是人類的生物差異。 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影響了不同地區民族的糧食生產。歐亞大陸具有比美洲和非洲更優越的地理環境,歐亞大陸的整體是東西走向,同一個緯度分布著不同的民族和國家,這非常有利于人和物種之間的交流和遷徙。而美洲和非洲大陸,它整體上是南北走向,不同緯度分布著不同的民族和國家,這對于人和物種的遷徙和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對于糧食生產至關重要的可馴化野生動、植物物種,在各個大陸的分布很不均衡。那些最有價值的可馴化野生動、植物物種,絕大部分分布在歐亞大陸,只有少部分分布在美洲和非洲大陸地區,這就導致了糧食生產最早出現在歐亞大陸地區,例如新月沃地、中國和歐洲分別于公元前8500年、7500年、6000年就開始進行糧食生產,成為較早的農業故鄉。這些地區糧食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定居而且稠密,糧食積累而有盈余,就逐步誕生了語言、文字、先進技術、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和其他復雜社會特征。這些特征導致了這些地區的民族在病菌、文化、政治組織和技術等方面,比其它地區的民族更具有優勢,由此,不同民族間產生出不同的發展情況和文明道路。 雖然戴蒙德應用地理環境說,成功解釋了歐洲利用槍炮、病菌與鋼鐵對美洲土著的征服,但是在解釋一些重大歷史問題時,卻表現出了明顯的缺陷。戴蒙德認為,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地理環境,但其實,地理環境并非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原因,而是一個間接原因,比如如何解釋當今世界頭號發達國家美國的建國問題,即美國如何成為美國人的美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早在兩千年前,美洲的瑪雅文明就已經興起,而在公元1000年左右,美洲的印第安人還建立了強大的印加帝國。當時的印加帝國已經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冶金技術,但到了十六世紀, 隨著歐洲船隊來到美洲,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1607年,歐洲人在北美洲的詹姆斯頓建立了第一個居民點,開始了弗吉尼亞——美國殖民地的歷史,這些歐洲的探險家們在美洲大陸肆意妄為、瘋狂屠殺當地印第安人,改變了生活在這片大陸上的人們的命運。 1776年,英國在北美洲的十三個殖民地聯合起來發表了《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獨立。沒有人會想到,當初這個在艱難掙扎中打敗英國,獲得了生存空間的國家,會在后來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的新霸主。 按照戴蒙德的觀點,由于北美大陸不具有歐亞大陸優越的地理環境,所以北美的土著人——印第安人社會的發展水平要遠遠落后于歐洲,但來自歐洲社會的移民通過征服當地的印第安人,在短短不到250年的時間里,就將美國建成世界第一強國,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顯然美國的地理條件既不是直接原因,而且也不是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應該是來自歐洲社會移民較高的人口素質,他們通過克服當地不利的地理因素影響,建立適當的社會體制,促使美國社會獲得高速發展與繁榮。而這個人口素質與他們所經歷文明歷史有關,這個文明歷史是在歐洲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長期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歐洲當地的地理因素只是間接原因而已。因此決定美國社會發展的直接因素應該是來自歐洲社會移民的人口素質,而并非是地理因素。 另外,戴蒙德在應用地理環境說,解釋為什么15世紀以后中國的發展要落后于歐洲,也遇到了困難。戴蒙德提出了“最優分裂原則”來解釋這一現象:認為歐洲在地理上的適度分裂,可以帶來各國之間的相互競爭,推動技術、科學的進步,最終導致了15世紀之后歐洲領先于中國的發展。這一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15世紀之前,中國也是統一的,歐洲也是的適度分裂的,但卻是中國始終領先于歐洲的發展,所以,15世紀之后中國落后于歐洲發展的原因應該是和地理因素無關的,由此可見,人類社會發展除了和地理環境有關之外,還和其它非地理因素有關,這個因素就是社會體制。 所以,應用戴蒙德地理環境說,在解釋一些重大歷史問題時,表現出了明顯的缺陷。那么,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應該是什么呢? 二、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人類社會發展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應該是人口素質,而人口素質主要是由人口所在地自然地理環境長期作用下而形成的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所決定,當地自然地理環境越優越,所經歷的文明發展歷史越長,人口素質就越高。較高的人口素質,對當地的人類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較低的人口素質,對當地的人類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人口素質還和其他因素(比如教育、通婚、移民等因素)有關。 對人類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另一個因素是社會體制,它除了和人口素質有關之外,還和其他因素(比如文化因素)有關。當社會體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時,就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當兩個地區人口素質水平比較接近的時候(比如中國和歐洲),社會體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就充分顯現出來。 比如中國和歐洲同處歐亞大陸,都具有相對較優越的地理條件,只是中國比歐洲要略優越一些,中國的糧食生產也要早于歐洲1000年。中國和歐洲都有較早的文明發展史,因而具有相接近的人口素質,15世紀之前中國一直領先于歐洲的發展,15世紀之后中國卻落后于歐洲,這只能從社會體制中尋找原因。 英國是第一個開展工業革命的國家,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了詹姆斯國王,改由威廉國王繼任,削弱了國王的權利,增加了議會的權利,從而促進了有利于經濟增長的社會體制的發展,這導致了英國成為近代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 再來看中國,在經歷了唐朝、宋朝和元朝的輝煌之后,中國的社會體制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由于中國輝煌的時間太長了,開始產生自滿和保守思想。明朝建立以后,對內開始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搞文字獄,清除異已,阻礙文化、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在15世紀后期,開始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禁止海上航行,阻礙對外交流,在這種政治體制作用下,中國的經濟、軍事發展每況愈下,使中國的發展逐步落后于歐洲強國。 如果說古代歐洲民族征服美洲、大洋洲、非洲所采用的武器是槍炮、病菌與鋼鐵,那么現代社會保持一個民族發展領先優勢的武器無疑是科技。決定一個民族科技發展水平的,還是人口素質和社會體制。因此,人口素質、社會體制和科技就構成了決定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素質主要由人口所經歷的文明歷史所決定,對確定民族而言是基本固定不變的,所以社會體制就成為決定社會發展的關健因素,即對于特定民族而言,發展水平主要由社會體制所決定,社會發展的關健是建立適合本國發展的社會體制。 三、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與偉大復興 歷史上,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從華北到華南,從沿海地區到西藏高原高山地區的生態多樣性,產生了一批不同的作物、動物和技術;幅員廣闊, 物產豐富,養活了這一地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由西向東的大河(北方的黃河、南方的長江)方便了沿海地區與內陸之間作物和技術的傳播,這兩條大河的水系得以用運河連接起來,從而促進了南北之間的交流。因此,地理上的四通八達和較小的內部障礙,使中國獲得了一種初始的有利地理條件。 公元前7500年中國開始出現糧食生產,糧食生產促使中國逐步產生了社會“文明”的標志。中國非凡的青銅冶煉傳統開始于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間,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市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間出現了,現在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興起的夏朝。交戰的酋長管轄地之間的激烈競爭推動了規模更大、權力更集中的國家的形成。中國獨特的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國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統一。秦王朝于公元前221年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后來中國經過一系列發展階段,進入最鼎盛的發展時期——強盛的唐朝、富裕的宋朝和擴張的元朝。 由于中國具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悠久的文明發展史,使得中國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中國人勤勞、勇敢、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建立了適合的社會體制,使得中國的發展,在十五世紀中期之前始終領先于世界其它地區。這一時期,中國產生了一長串重大的技術第一,包括鑄鐵、羅盤、火藥、紙、印刷術以及其他許多發明。它在政治權力、航海和海上管制方面也曾在世界上領先。15世紀初,它派遣寶船隊橫渡印度洋,遠達非洲東海岸,每支船隊由幾百艘長達400英尺的船只和總共28000名船員組成。 然而從15世紀后期開始,中國的社會體制發生了明顯變化,明朝對外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禁止海上航行,阻礙對外交流,在這種政治體制作用下,中國的經濟、軍事發展每況愈下,使中國的發展逐步落后于歐洲強國。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由于清政府封建統治的腐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處在戰火頻繁、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中華民族千年盛世與百年衰敗的變奏曲,呼喚著中國社會體制的發生根本變革。1921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她接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覺醒中國人“振興中華”的接力棒,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適合中國發展需要的新的社會體制,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人自成立以來,形成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以后,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后,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社會高速均衡向前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實現了中國人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中國人民是偉大、勤勞、勇敢、智慧的人民,回首過去,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展望未來,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繼續探索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體制,堅持科技強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擋的! 于2022.5.8母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