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哥是名貨車司機,經常跑高速長途,有時候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最近他發現自己吃點辛辣的食物就要拉肚子,即使飲食清淡一點,拉出來的大便也非常稀軟。 但是5月是運貨旺季,劉大哥沒有聽妻子叮囑去醫院檢查,而是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忙碌。直到一個月后的一天,劉大哥因便秘肚子疼,上廁所時發現大便不僅不成形,里面還摻雜鮮血,嚇得他趕緊去醫院。 ![]() 腸鏡檢查之后,劉大哥看到檢驗報告上的“結腸癌”三字,猶如晴天霹靂,一向身體健康的他居然得癌了? ![]() 醫生在了解病史之后,告訴劉大哥,早期檢查可能只是小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現在發展成結腸癌,治療就復雜多了。 一、了解結腸癌結腸癌是一種發生在結腸處的惡性腫瘤,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根據數據來看,近幾年結腸癌的發生率逐漸年輕化,且全球都呈現這樣的趨勢。 這是因為人們生活習慣改變所導致的,比如年輕人飲食不注意、愛熬夜等等。目前結腸癌已經超過胃癌的發生率,成為我國第二大胃腸癌癥,所以人們必須引起重視。 ![]() 結腸癌最初并不會出現明顯癥狀,如果不做詳細檢查幾乎無法察覺。患者會感覺到肚子間歇性疼痛,大多數人會誤以為是自己吃錯了東西,當成簡單的腸胃炎處理。 一段時間之后,患者的排便習慣就會發生變化。從以前的幾天一次,到一天好幾次,糞便形狀大多數呈稀爛、細長型,偶爾還會伴有血絲。 病情發展到中后期時,患者會出現腸梗阻現象,長期處于便秘、小腹脹痛。不少患者自訴,后期可以摸到肚子里面有一塊硬硬的東西。正是腫瘤長大后,呈現堅硬的質地,導致患者可以明顯用手感知到。 ![]() 一般來說,臨床上把結腸癌分成四期,如果患者處于1-3期,且沒有發生腫瘤遠處轉移現象,可以用手術、化療、放療等手段治療。1-2期的患者在經過治療之后,預后通常比較好。 數據顯示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80%以上。如果發現時間較晚,腫瘤已經達到4期,且已經出現遠處轉移,那么僅用手術或者放化療也沒辦法完全清除病灶,患者治愈率相對會低很多。 其實在結腸癌早期階段,大便就會給出諸多“信號”,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劉大哥那樣。稍微引起注意,早點去醫院做腸鏡檢查,就能盡快干預、及早治療。 ![]() 可以減少患者的精神壓力以及經濟損失,所以在大便發出以下“信號”時,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 二、大便發出的“信號”1、顏色改變 大便帶血是結腸癌的危險訊號之一,但在早期階段,并不會出現明顯血絲,但會混合在糞便里。人們肉眼觀察,就只感覺大便顏色變深或變黑。一般大便顏色改變深淺,是由哪個部位發生病變造成的。 ![]() 比如升結腸由于離肛門位置較遠,出血之后會在腸道里進行一段時間氧化。然后再隨糞便排出,故而顏色呈現出柏油樣黑。 而降結腸離肛門位置比較近,那里出血可以直接通過糞便排出,呈現出來大家熟悉的血便。一旦出現血便要格外注意,不僅是因為部位較低,也有可能是腫瘤處于中后期狀態,有組織壞死導致出現血塊。 ![]() 2、性狀改變 正常大便形狀通常香蕉狀、圓柱體,而形狀則會呈現軟硬適中狀態,顏色主要以黃色、淡黃為主。在拉肚子或者腸胃炎情況下,大便會因為細菌感染而變化。 但這種情況的前提是誘因十分明顯,且過段時間大便就會恢復正常。一旦出現長時間無理由大便排出困難、形狀變得細長、稀軟,就需要格外注意,可能是結腸癌的早期癥狀。 ![]() 大便之所以會改變形狀,是因為每個人的腸道好像一個中空的管道,正常排便是通過腸道擠壓,順著管道排出來。 而結腸癌患者由于腸道中間長了一個腫瘤,會使原本中空的管道變得狹窄,大便難以通過。最后勉強通過,形狀自然會變得細軟,細長。 3、排便習慣改變 正常人排便次數一般在每天2次或每周3-4次,按照每個人腸胃蠕動的不同而改變。如果一個排便次數規律的人,突然發生了變化,且變化持續時間較長,就要考慮是不是腸道出現了問題。 ![]() 比如結腸里有腫瘤,阻礙了大便正常運行,刺激腸道產生蠕動異常,導致排便次數減少或者排便困難。 4、長期便秘腹瀉 一般人吃了過期或感染病菌的食物,會出現腹瀉現象,吃了藥休息兩天就沒事了。但結腸癌患者卻會長期無理由腹瀉,這是由于腸道發生病變,導致原本的吸水功能喪失。 大量水分無處可去,只能跟隨電解質一起進入糞便,產生出稀薄糞便被排出體外。 ![]() 除此之外,結腸癌患者的腸道內長了腫瘤,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同時,還會對腸道有一定刺激作用,使胃腸功能紊亂,降低腸道自身調節能力,患者可能會出現長期不排氣、不排便現象。 三、身體其他預警結腸癌早期除了大便會給出一些“信號”之外,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如果出現跟以下這些癥狀對應的情況,就要格外注意,最好抽空到醫院做個腸鏡,能夠早點發現疾病,就能獲得更高的治愈率。 1、消瘦 結腸癌屬于身體內部長了惡性腫瘤,跟其他腫瘤患者一樣,得了結腸癌也會出現體重下降、全身消瘦等現象。因為腫瘤需要生長,過程中會掠奪其他相鄰器官的營養物質。 從而導致患者機體缺乏營養,引發過度消瘦。除此之外,得了結腸癌也容易發燒,慢性消耗患者的精神,時間久了也會掉秤掉得厲害。 ![]() 2、貧血 得了結腸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便血,導致患者身體處于長期出血的過程中,體內鐵丟失量大于攝入量,會造成患者出現貧血癥狀。 腫瘤侵占其他器官的營養,讓患者正常的營養攝入不足。過度消耗患者的健康,會引起血紅蛋白、紅細胞以及白蛋白水平的降低。長此以往,也會加重貧血的現象。 3、腹部疼痛 有些人在結腸癌早期時,會出現腹痛現象,一般呈刀絞樣的疼痛感。腹部疼痛的位置比較不確定,呈持續性隱痛,很多人不會特別在意,以為只是吃飯吃快了,導致闌尾暫時性疼痛。其實是由于腸壁里的腫瘤損傷了腸黏膜,致使腸黏膜發生痙攣,從而產生腹痛。 結腸癌發展到后期時,還會出現腸梗阻,也會產生持續性腹痛。但這種疼痛更加明顯,患者很容易察覺。 ![]() 4、肛門墜脹 結腸由五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可能發生腫瘤,腫瘤長期生長變大之后,會占據腸道空間,導致部分腸段出現腸梗阻。一旦發生腸梗阻,患者排便或者排氣會更加困難。 大便堵塞在腸道里會引起小腹脹痛,同時延伸到下去出現肛門墜脹感。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痔瘡犯了,過兩天就好,殊不知是身體在發出患癌“訊號”。 ![]() 四、如何預防結腸癌初期癥狀十分明顯。對于很多人來說,一旦發現就是晚期,不僅會造成嚴重心理壓力,很難在治療過程中有信心配合醫生,還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結腸癌90%以上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所以盡早發現息肉,就是阻斷結腸癌后續發生的有效措施。以下這些預防手段,一起了解一下吧。 ![]() 1、定期腸鏡檢查 前文說到結腸癌是個十分隱蔽的癌癥,發病期間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癥狀,等到患者開始發覺有問題時,往往已經到中晚期了。想要檢查到結腸內部情況,做腸鏡是最為直觀有效的辦法。 一般來說,結腸癌是從息肉發展到腺瘤最后到癌。中間任何一次腸鏡檢查發現出問題,都意義重大。 ![]() 當腸子里出現的只是一個小息肉時,醫生在腸鏡過程中就可以輕松解決,患者甚至感覺不到痛苦。如果息肉變大,醫生需要動用到內鏡切除,不僅手術時間長,費用也相對更高。 如果從息肉發展到腺瘤這段時間都沒有做過腸鏡,等到開始出現血便、腸梗阻、腹部硬塊等癥狀時,意味著結腸癌可能已發展到中晚期。這時的治療手段和費用都將不再簡單。 ![]() 原則上建議每個普通成年人,到40歲左右都要做一次腸鏡,觀察一下內部情況。如果沒什么問題,之后可以每隔3-5年復查一次。 對于那些家族里出現過結腸癌的人來說,做腸鏡的年齡段建議提前到30歲。此后根據醫生要求,定期做相應檢查。 ![]() 2、改變生活習慣 根據數據顯示,有70%左右的結腸癌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果能改善這些生活習慣,可避免大多數結腸癌的發生。既然家族性因素、遺傳因素個人無法改變,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生活習慣。 1、保持適當體重 現代年輕人都喜歡久坐打游戲、吃熱量高的食物,長此以往很容易導致肥胖或者體重超標。有實驗證明,肥胖會影響體內胰島素水平,而較高胰島素水平會直接增加結腸癌的發生率。 不僅如此,肥胖的人體內脂肪量也超標,這些脂肪也會發出刺激產生炎癥,促使結腸癌進一步發展。 ![]() 2、少吃紅肉及加工肉 紅肉類別廣泛,深受人們喜愛,但攝入量如果超標,也會增加結腸癌發生的風險。建議正常人每周盡量攝入不超過1斤紅肉。 盡量少吃或不吃加工肉制品,這些加工過的肉類不僅有大量添加劑,還存在多環芳烴、亞硝酸鹽等致癌物。 ![]() 3、多吃蔬菜瓜果 蔬菜水果里含有大量纖維,可以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減少腸道負擔。同時,它們還含有大量維生素,多吃可以養護腸道,減少患癌風險。 總結:結腸癌在我國的發生率逐年提高,因其早期不易發現,一旦查出治愈率將大大降低。別認為結腸癌只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近年來,結腸癌逐漸年輕化,引起重視刻不容緩。 ![]() 雖然結腸癌是我國第二大高發癌癥,但它也是可以提前預防的。只要定期做好腸鏡檢查,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就可以減少患癌概率。提升防范意識,加強自我約束,疾病就能遠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