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陳平,劉邦是既欣賞,又有戒心。臨終前,他對陳平有兩點評價:一是這個人聰明得過了頭;另一個是他只能當副職,不能任一把手。平心而論,劉邦的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陳平的確太有才了,每次身陷險境,總有辦法轉危為安。似乎也是因為過于聰明,處置風險的能力太強,所以讓人有點兒不放心。至于為什么不能當一把手,這也和聰明過頭有關,他喜歡走捷徑,出怪招兒,不按規則出牌。所以,當副職尚可,任一把手就顯得有失體統。

他是位智者,一個永遠不敗的大家。他的不敗,是因為他的智慧,其智慧的核心是一套處置矛盾、規避風險、謀求發展的生存策略。他一生為大漢奉獻了無數奇謀詭計,其主要有五大計謀:
第一計:金蟬脫殼的連環計
助劉邦逃出咸陽牢籠,首先,陳平需要支走范增,否則整個計劃還沒開展就胎死腹中。怎么支走范增呢?陳平利用項羽急于擺脫楚懷王的迫切心理,獻計項羽,將懷王遷到南方養老,自己就能號令天下。但這個事情必須由心腹范增去執行,讓別人不放心,因為懷王必須在遷走的過程中“被死亡”。

計劃第二步,對項羽說,諸侯王都帶著軍隊住咸陽,可不是長久之計,糧食一旦出問題,就會發生兵變。項羽立即下令,所有諸侯王5-10日內離開咸陽,前往自己的封地工作,劉邦除外。
計劃第三步,讓劉邦提出想回老家沛地退休養老,陳平再對項羽說,絕對不能讓他回到老家,否則老家的人將全部擁戴劉邦,天時地利人和全占有,那還得了!讓他去漢中,他的軍隊一定會分崩離析逃亡潰散;把他困死在漢中萬事大吉。千萬不能在這個時候殺他,否則失信于人。困死他,比殺他效果更好。
看看,就是這樣一個金蟬脫殼的連環出逃計,將劉邦順利從咸陽城中放虎歸山了。劉邦接到去漢中工作的通知后,當天夜里就腳底抹油跑去上任了。
再如:公元前204年4月,項羽把劉邦圍在滎陽城中,形勢萬分危急。這時陳平以漢王的名義向項羽約定第二天早上投降,停止攻城。第二天一早,他讓兩千名女人先出東城門,一下子將其他城門的部隊都吸引到東門,讓紀信裝扮成漢王出城投降,乘著楚軍跑來看熱鬧的機會,陳平領著劉邦及其心腹從西門逃之夭夭。

第二計:散盡千金的離間計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持,漢處劣勢,陳平獻出反間計,讓劉邦出錢,到項羽軍中搞陰謀活動,離間上下關系。劉邦拿出黃金4萬斤交給陳平,別告訴我怎么花的,我只要結果。不預算,不查賬,也不審計,任由陳平支配。
陳平花了很多錢,重點針對的是范增和鐘離眜。他知道,一般的謠言當然沒有效果,陳平直接玩高級的“陰招”。項羽那邊來的人,陳平接待,最高規格宴請,還故意悄悄問,老爺子有什么特殊交代沒有?上次說的那個事情進展怎么樣了?我們漢王可都把獎金都準備好了呢,什么時候開始……對方的人直接懵逼了,說我們是項王派來談業務的人,不是亞父的人啊。
陳平直接變臉了,說對不起,我搞錯了,還以為是亞父派來的人呢。國宴規格直接變成盒飯待遇。又假裝在旁邊嘀嘀咕咕說是不是殺人滅口,萬一他們回去把事情告訴項王,我們的計劃就暴露了……嚇得項羽的人盒飯都沒有吃完就跑回去通風報信了。

雙方捉到俘虜,需要交換回去。陳平讓項羽的親兵站一邊,讓亞父和鐘離眜的站一邊,待遇差別很大,項羽的親兵受了一肚子的窩囊氣,還挨了不少打,回去自然就不爽,但那些“爽”了的士兵就有意思了,到處傳播說,假如你被俘虜了,一定記得說自己是亞父的人,或者其他某某的人,不僅不會死,還優待呢;千萬別說是項王的人,否則,可能會被打死……
離間計果出奇效,項羽對自己的謀士范增產生了懷疑,導致范增一氣之下離開。對部將鐘離昧不予信任,楚軍戰斗力嚴重受損。范增的離開,不僅意味著項羽團隊正式分崩離析,而且意味著江東士族階層拋棄了項羽團隊。
第三計:請君入甕的擒韓計
有人向皇帝劉邦打小報告,說韓信涉嫌謀反。于是,大家都要求出兵剿滅韓信。劉邦心里很矛盾,問計陳平。
這個時候張良已經逐漸退出朝堂,去修道了。陳平問劉邦:韓信謀反的事情還有誰知道?劉邦說,就我們這幾個人知道。陳平又問: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韓信知道嗎?答:不知道。陳平再問:我們的軍隊比韓信的軍隊強大嗎?答:不!再問:我們的將領比韓信能打嗎?答:否!
陳平說,那不就很清楚了嗎?我們兵不如韓信,將不如韓信,為什么要出兵自取其辱?只要皇帝您公開說去巡游云夢澤,韓信必然前來見駕。離開了軍隊的韓信,只一個力士就能解決,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風險?

事情果然如同陳平計謀一樣,云夢澤,韓信直接被打入囚車帶回長安,改封淮陰侯,駐留京城,就地監管了起來。
陳平這個陰謀,關鍵點就在于他的四問和劉邦的四答上面。如果韓信謀反屬實,或者韓信知道已經暴露,則這個陰謀不但不能實施,甚至還有被韓信反擒拿的風險。
第四計:解白登之圍的美人計
漢朝新建未穩,匈奴乘機南下。公元前200年冬,劉邦統率32萬大軍親征,被匈奴冒頓單于率四十萬精銳騎兵包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白登山,漢兵后援被截斷。
天氣嚴寒,雨雪不斷。將士們手腳凍壞者十之二三。被圍3天后,彈盡糧絕,漢軍饑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圍到第7天,陳平派遣使臣接觸單于閼氏。漢使向閼氏獻上了許多金銀珠寶,另取出一幅圖畫,說若單于再不退兵,漢帝只好把國內最漂亮的美人忍痛割愛,送給冒頓單于了。
閼氏懼怕這個女人來會取代自己的位置,便極力勸說冒頓單于退兵。白登之圍就是這樣解決了。若不是陳平之計,接下來的事情,還真的不好說。當時漢朝還真就不是匈奴的對手。

第五計:騰挪躲閃的將計就計
有一次,有人告樊噲圖謀不軌,當時樊噲領兵在外,劉邦命陳平前去抓人就地正法。陳平明白,樊噲是皇帝連襟、皇后妹夫,殺了肯定惹禍,所以留了一手,只抓不殺,把人交給劉邦,意思很明白,殺與不殺你皇上看著辦。結果是,人還沒送到京師,劉邦就死了,呂后馬上放了樊噲,官復原職。
呂后執政后,想封自己的兄弟子侄為王,她知道劉邦曾和大臣們盟過誓: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候。事情有難度,但必須辦,她決定先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個別做些工作。漢代設置左右兩位丞相,以右為大。呂后先找右丞相王陵,王認為這是扯淡,絕對不行。呂后又找左丞相陳平,陳卻完全贊同,還提供了立諸呂為王的理由。呂后十分高興,立馬調整人事,把王陵調任虛職,讓陳平當了右丞相。
呂后死后文帝執政,陳平和文帝不熟,心里沒底,為安全起見,就提議讓周勃當右丞相,自己降一級,當左相。他知道周勃沒文化,當不好一把手。后來,文帝問起天下案件審理和錢糧收入情況,周勃吭哧吭哧答不上來。再問陳平,陳平說這兩件事都有主管人,一問便知。文帝緊追不舍地問,你們當丞相的管什么?陳平說:丞相佐天子,理陰陽,鎮四夷,親百姓,督促官員履行職責。文帝認為回答得非常好。周勃很尷尬,自知才疏學淺,只好退休了事。陳平左右合一,大權獨攬。

在陳平幫助劉邦打天下的數年中,他的實用策略發揮了重要作用。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臣,善于分析大勢,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陽煤;陳平常常隱在張良背后,做些拾遺補缺的工作。他的強項不在于兩軍對陣,而在于戰場之外。他善于用金錢和女人來解決戰場勝負問題,很多計謀都直指敵人的弱點,成本低廉,相當實用。
他追求實用,不搞坐而論道,也沒有花拳繡腿,無論解決個人問題,還是對敵作戰,他都以實用為本。
他策精于脫險,有辦法預知危險的存在,也有能力化解危機,并借此獲取利益。
他處事有度,不說過頭話,不辦沒譜兒的事,善于為自己留條后路。什么事該干,干到什么程度,他非常清楚,遇到棘手問題,他能推就推,推不掉就上交老板。
裴松之曾經這樣評價過陳平:“漢之謀臣,良、平而已。”張良,是作為陽謀者出現的;陳平,是作為陰謀者出現的。而一個使“陰謀詭計”卻被封侯的,古今也是絕無僅有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