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考試,想達到一定的分數都不難。 比如公考面試,假如我們把大多數人的平均水平定為80分,只要方法別錯,通過勤學苦練,都不難達到。 但是進一步突破,每高兩三分可能就是一個門檻。 比如85分和80分,看起來只相差5分,實際上可能就是碾壓級的差距。 而通過勤學苦練上,大多數人在因答題流暢性上差距不大。 此時決定面試成績的,無外乎兩點: 思維(深度、廣度、新穎性、邏輯性)和語言表現力(感染力、內容)。 語言感染力這個東西,有一定的天賦因素,但是影響不大,至于內容,就看你復習所用的教材質量以及個人的語言功底了。 換句話說,90分和80分,最大的區別,其實還是思維上的區別。 而這恰恰是最難的。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維認知。 當然,體現在面試中,會簡化許多,因為可以用答題模板的方式,把思維固定下來,每個模板都代表了一種思維。 但模板能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很粗略的思維框架。 就像開車,操作技術無非腳踩+手轉,但不同人之間的技術差別有如鴻溝。 所以,掌握模板,只是基本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在模板的基礎上實現突破。 很多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我舉例來說明。 這是前幾天一位同學練的題目。 例題: 某群眾到當地政府窗口辦事,窗口工作人員稱要“按程序走”“按規定辦”“請示領導”,卻遲遲不走不辦不回復。群眾對此十分不滿意,將事情發布網上,引發廣大網友的熱議。如果你是辦事窗口負責人,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這位同學的思路如下: 先網上聲明道歉,再調查情況,然后分類解決,如果事情不屬實,就向群眾解釋說明;如果屬實,則對工作人員批評教育,并網上公示。整個答題無非就是把調查方法、調查對象說的詳細點,然后短話長說。 這樣的思路,在邏輯上沒有任何問題。也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 但也完全沒有亮點特色,所以只能達到80分的水平。 那么如何在同樣框架下從80分實現90分的突破呢? 還是要仔細審題,注意題干中轉折詞“卻”字,一般表強調,后面有兩個字:“遲遲”,表示辦事效率太低。 所以我們就要抓住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做文章。 用辦事效率作為突破點,我們可以說的內容就很多了。 比如群眾舉報的時候,是否還在規定時間內? 如果還在規定時間內辦完,那么就要做好解釋說明,并通過督辦提升效率;如果已經超出了規定時間,那么要調查為何超時。到底是主觀原因,工作人員推諉塞責,宗旨意識不強導致的?還是客觀原因,比如程序設置過于繁瑣,或者業務量過大,人手不足? 不同的原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如果是主觀原因,就要批評教育,強化業務培訓,完善考核制度等等;如果觀原因,就要進行流程重塑,引入數字化手段,完善監督機制;或者加派人手,實行預約制等等。 這樣的答題方式,和原有的思路相比,其實在大框架上并無區別,那么區別在哪里? 就是一個“細”字,把情景具體化,讓答案更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也更符合實際,與此同時,自然就體現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就這么一點點的區別,體現在分數上,可能是遙不可及的距離。 而以這個題目為基礎,又可以舉一反三,提煉出一類題型的思維方法,因為字數關系,就不多說了。 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不要過多把精力放在答題的大框架上,而要在大框架內仔細思考,是否還有什么地方可以進行細分,讓答案更科學合理? 所以,宏觀的思維叫套路,微觀的思維叫捷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