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曹操立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 曹操前后所娶夫人很多,可謂妻妾成群,其中有記載、有名分的就有十五人。 曹操第一任丁夫人,沒有生兒子。 妾劉氏,生長子曹昂,因劉氏早亡,由丁夫人撫養成人。 曹昂戰死穰城,丁夫人哭泣得不能自制,日夜埋怨曹操,曹操忍無可忍,氣忿之下休了丁夫人。 后來曹操后悔,到丁夫人家想要挽回,但丁夫人意志堅決,不愿回頭,曹操于是以卞氏繼為正妻。 曹操和環夫人之子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深受曹操寵愛。 曹操多次向群臣夸耀曹沖,流露出讓他繼嗣之意,可惜曹沖還未成年就病逝了,年僅十三歲,讓曹操悲痛不已。 卞氏生有四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曹植生性機警,富有能力,才華橫溢而敏捷多智,每次見曹操答問辯難,總是應聲回答,十幾歲就誦讀《詩經》、《論語》以及辭賦幾十萬字,擅長作文。 曹操有次看到他的文章,對他說:“你請人代作的?” 曹植跪下說:“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曹植性情率真自然,簡約平易,不喜歡擺出威嚴的氣派,車馬服飾,都不追求華麗,這些都很合曹操味口,漸漸地把一片愛心轉移到了他的身上。 為了培養曹植,曹操將他帶在身邊,四處征戰。 十五歲時,曹植第一次隨父親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山東安丘東北),十六歲時隨父北征柳城,十七歲時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又隨父與孫權戰于赤壁。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建成銅雀臺,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為賦,曹植也在其中。 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寫成《登臺賦》,第一個交卷。 這篇文章,開篇描述銅雀臺新建后氣勢恢宏的場景,運用襯托的手法表現出曹操統治下國家的繁榮昌盛,展現出曹操重用賢才、澤被天下的不朽功勛,進而將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與曹操相對比,以日月的光輝襯托出曹操的政績卓然,最后表達對曹操永享尊貴的祝愿,希望百姓安居樂業,銅雀臺永遠堅固不倒。 全文把銅雀臺作為吟詠曹操功績的對象,緊緊圍繞銅雀臺展開對曹操的歌頌與贊美,文辭華麗,語句跌宕,是漢賦中的經典作品。 曹操看后,十分驚奇,對曹植的文采大加贊賞。 從此,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認為他是后輩中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剛行冠禮的曹植再次隨父西征關中,歸來后不久即被封為臨淄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征孫權,令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說:“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 這一年,曹操被封魏公,下一步無疑就是魏王,確立繼承人的問題被提到桌面上。 按照禮制和慣例,嫡長子曹丕毫無疑問應當是當之無愧的繼承人,但曹操從感情上更傾向于曹植。 雖然曹丕的文章寫得也不錯,但其文學才華偏長于書札,詩賦上的造詣與曹植相比,還是頗有距離的。 曹操本身文采極好,又頗具詩人狂放不羈的氣質,這兩個方面曹植更像他,在內心深處,曹操更傾向于曹植一點。 但是,曹操也明白,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僅僅依靠文采那是絕對不行的,而曹丕在政治、軍事方面,無疑更勝一籌。 所以,在立嗣這個問題上,曹操猶豫不決。 曹操的好友和同鄉丁沖,曾任司隸校尉,建議過曹操迎奉漢獻帝,這個人非常喜歡飲酒,后來爛腸而死。 丁沖死后,曹操對他的兩個兒子丁儀(?一220年,字正禮)、丁廙非常厚待。 這兩兄弟都非常有才,丁廙相貌堂堂,丁儀瞎了一只眼。 丁氏和曹氏都是沛國譙縣的大姓,兩家世代互為婚姻,加之丁沖的這層關系,曹操就想把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丁儀為妻,征求長子曹丕的意見。 曹丕說:“女人對于男人的容貌還是比較重視的。丁儀雖然很有才華,可是他的眼睛有問題,我實在是擔心你的愛女不會喜歡他。我覺得,不如把她嫁給伏波將軍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這樣親上加親更合適。” 曹操同意了這個意見,把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懋。 后來,曹操任命丁儀為西曹掾,找他談話后,更加欣賞丁儀出眾的才能,嘆息說:“丁儀的確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兩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兒嫁給他,何況只是眼睛有點小。唉,都是曹丕壞了我女兒的婚姻大事呀。” 丁儀聽說了此事,因此怨恨曹丕,和弟弟黃門侍郎丁廙,以及丞相主簿楊修,多次稱贊曹植的才干,勸曹操立他為繼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