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七珍散、七味白術散、八仙糕、桂枝湯、小建中湯。 (1)補中益氣湯 由李東恒創立的調理脾胃的名方。該方具有益氣健脾作用,適合于治療脾胃虛弱,納少便溏;具有益氣升陽作用,適合于治療內臟下垂;具有甘溫除熱作用,適合于治療氣虛發熱。 組成:黃芪15g、人參(黨參)15g、白術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棗6枚。 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加減: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郁。 (2)四君子湯 該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等組成。藥物少而精。費伯雄是晚清孟河名醫,治序上倡導“平淡出神奇”,特別贊賞“四君子湯中正和平,為補方中之金科玉律”。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兩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代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溫中祛寒。煩渴,加黃芪;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術、姜、棗;脾困,加人參、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曲;胸滿喘急,加白豆蔻。 (3)參苓白術散 組成:白扁豆、白術、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功用:補脾胃,益肺氣。 主治: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組成:人參(去蘆),白術,黃芪(蜜水涂炙),山芋,白茯苓(去皮),粟米(微炒),甘草(炙)各一兩。用法用量: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生姜、大棗,同煎至七分,日三四服。功用:開胃,養氣,進食,調脾胃。主治:傷寒、瘧疾、中暑得愈之后,不思飲食。
組成:人參(6克),茯苓(12克),炒白術(12克),甘草(3克),藿香葉(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 用法:為粗末,每服二錢(6克),或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氣,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虛弱,津虛內熱證。嘔吐泄瀉,肌熱煩渴。消渴中氣虧虛證。 (6)八仙糕 組成:人參、山藥、茯苓、芡實、蓮子肉各180克,糯米1.5千克,白糖1.25千克,蜂蜜500克。制法:將人參、山藥、茯苓、芡實、蓮子肉和糯米分別碾成細末并和勻,再將白糖和蜂蜜隔水燉烊,隨即倒入以上細末趁熱和勻,攤于籠內,切成條糕狀,上籠隔水蒸熟。功效:健脾強胃,調中補虛。(7)桂枝湯、小建中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