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這是中國文藝劃時代的坐標。著名詩人艾青是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100多位文藝工作者之一,據多個史料披露,會前,毛澤東曾通過寫信和敘談的方式多次與艾青交流。對于此次座談會的召開,艾青實際上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這是艾青對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貢獻。 ![]() 1940年初,艾青受好友陶行知邀請,赴重慶擔任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9月24日,周恩來到學校參觀,那是兩人第一次見面,周恩來動員艾青赴延安。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在重慶的進步作家更加受到特務的恐嚇和監視。在周恩來的周密安排下,艾青和另外四位作家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的盯梢,沿途經過74道關口,終于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延安文藝界特地舉行了歡迎會。艾青說自己就像一個流浪兒回到了娘的懷抱。 經周恩來引薦,毛澤東在楊家嶺的窯洞里接見了艾青等人。第一次見面,毛澤東魁梧的身影與和藹的面容就在艾青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聞天和凱豐也專門設宴接待,并為他安排了新的工作,當時艾青選擇了“文抗”(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周恩來從重慶回延安作形勢報告,也曾專門在某個午餐時間找他共桌談心。 艾青很快參與了剛剛由丁玲、舒群和蕭軍發起成立的星期文藝學園并擔任校長。11月5日,與嚴辰、王禹夫等發起并創辦《詩刊》,艾青為《詩刊》寫了創刊詞《祝——寫給〈時光刊〉》。11月6日,艾青聽了毛澤東講話后,創作了詩歌《毛澤東》,這可能是第一首由成名詩人寫作的歌頌毛澤東的詩歌。12月10日,艾青和蕭三等發起的“延安詩會”成立。當月,他還完成詩歌《時代》,對自己進行驚心動魄的靈魂之拷問: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詩人應該如何全身心地將自己奉獻出來。同月,艾青還完成了一篇重要的詩論文章《語言的貧乏與混亂》,提倡寫詩的真實,“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與正經歷著的革命事業聯系在一起”。1942年3月11日,艾青發表《了解作家,尊重作家》,強調作家對社會改革的重要性。 ![]() 當時的延安文藝界,已存在多年的理論紛爭,文學家、藝術家們也存在創作脫離群眾等方面的問題,這引發了毛澤東深深的憂慮,他決心親自抓文藝界的問題,必要時召開一次深入的座談會。1942年春天,毛澤東同文藝界頻繁接觸,其中僅與艾青的交流就有五次,包括三次給艾青寫信,兩次當面敘談。 1942年4月,毛澤東給艾青寫了一封信,說“艾青同志,有事商量,如你有暇,敬請惠臨一敘,此致敬禮”。艾青去了,毛澤東提出:“現在延安文藝界有很多問題,很多文章大家看了有意見,有的文章像是從日本飛機上撒下來的,有的文章應該登在國民黨的《良心話》上,你看怎么辦?” 艾青聽了,沉思片刻后說:“有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但是,如果作品涉及了立場問題,那就不能等閑視之了。”“就目前文藝界的現狀來看,需要統一思想,端正態度,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我認為,最好由您出面,給大家講一講!” 毛澤東聽了詼諧地插話說:“我出面講一講?我說話,你們這些大作家、大藝術家們會聽嗎?”艾青當即不假思索地回道:“至少我是會聽的!”“是嗎?那我起碼有一個聽眾了!”說完,毛澤東朗聲大笑,艾青也跟著笑起來。 與艾青的這次談話也堅定了毛澤東召開文藝座談會的想法。 過了兩天,毛澤東又給艾青寫了第二封信:“前日所談有關文藝方針諸問題,請你代我收集反面的意見。如有所得,希隨時賜知為盼。此致敬禮!”在“反面的”三個字上面打了三個圈。 又過幾天,毛澤東給艾青寫了第三封信。因為艾青在上一封回信中寫了自己的一些意見,毛澤東收到后說:“大作和來函收到,讀兮,愿深談,因為河水很大,派馬來接你。” 不久,艾青應邀來到毛澤東的住處。艾青還曾回憶起當時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毛澤東談話時,“我準備記錄,但是地不平,桌子有些搖晃,我跑出窯洞去找小石片來墊桌子,不料他跑得比我還快,馬上揀來小瓦片墊上,桌子不再搖晃了。這件事給我印象很深。” 1942年5月2日—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辦公廳大院召開,艾青參會并在第一天的會議上作了重要發言。 5月15日,艾青的《我對目前文藝上幾個問題的意見》在《解放日報》上發表。該文是根據他與毛澤東第二次見面時毛澤東談到的文藝與政治、暴露與歌頌等問題,依據毛澤東指示對原“意見書”修改后形成的,發表時正值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之際,大家都在關注文藝問題,因而這篇文章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 延安文藝座談會后,艾青一馬當先,一方面認真學習毛澤東的《講話》,熱情闡釋和宣傳毛澤東文藝思想;另一方面積極投身工農兵群眾中,創作了一系列歌頌解放區、贊美新生活的詩篇。 艾青積極通過發表專論、評論、演講及講座等形式,富有成效地宣傳毛澤東文藝思想。1944年6月28日,艾青長篇專論《秧歌劇的形式》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他深刻地指出:秧歌劇之所以能夠很快地發展,主要因為它體現了毛主席提出的文藝方向——和群眾、時代相結合,內容表現群眾的生活和斗爭,形式為群眾所熟悉所歡迎。它歌頌人民、歌頌勞動、歌頌革命戰爭,工農兵成了劇中的主角。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 在詩歌創作中自覺地貫徹毛澤東文藝思想。艾青積極響應毛澤東希望作家藝術家“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的號召,深入到工農兵生活中去,從豐富的生活源泉中積累素材,學習人民群眾的生動語言,提煉深刻、新穎的主題。1942年8月,艾青投入“街頭詩”運動,并為之撰寫了《開展街頭詩運動》。1943年2月,吳滿有被評為邊區勞動模范,艾青響應文化下鄉的號召,多次到吳滿有家中與之交談,近距離地觀察一個農民,并以其為寫作對象,踐行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完成個人寫作的重大轉變。《吳滿有》發表后獲得了好評。3月,艾青到“三邊”(定邊、安邊和靖邊)下鄉采風。1943年,艾青到南泥灣參觀、學習、勞動,結識了王震將軍。1945年1月,艾青被推選為陜甘寧邊區甲等模范文化工作者。 為現實斗爭服務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艾青的詩歌創作突出地表現了這個特點。當德國法西斯侵略歐洲的時候,詩人以詩歌為武器憤怒地聲討法西斯的暴行,有力地支持蘇聯人民和歐洲人民的反侵略斗爭,表達出強烈的國際主義精神;當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共高潮,進犯解放區的時候,詩人寫出長詩《起來,保衛邊區》,有力地揭露和批判反動派的反共反人民的罪行;他為慶祝抗戰勝利而寫的《人民狂歡節》一詩,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引發了強烈的轟動效應;當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的時候,他怒不可遏,揮筆疾書,寫成傳單式的短詩,怒斥反動派的陰謀。他還率領華北文藝工作團跨越黃河、呂梁山脈,穿過同蒲路,到達晉察冀邊區,把文藝與革命斗爭相結合。 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是艾青在延安生活和工作的時間。其間,艾青除了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還經歷了整風運動,見證了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完成了從一位動蕩歲月中的熱血詩人到黨的文藝工作者的轉變。由于他的詩歌創作深入群眾,真實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巨大變革,從而成為當之無愧的時代歌手、人民詩人。中國作協稱贊他是繼郭沫若之后中國新詩的又一面旗幟,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稱他是“中國詩壇泰斗”。 (作者系中共金華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文章來自《金華日報》2022年5月30日 A7版 |
|
來自: 昵稱61560146 > 《地方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