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后,關于北宋國都選址的爭論就一直沒停止過。在976年也就是他在位最后一年,經過多次扯皮之后,他還是選擇妥協了——最終決定將國都留在開封。不過對于趙匡胤來說,開封府其實并不是他首選。在他看來洛陽和長安才是王朝復興之地,而開封僅僅是一個個備胎。 ![]() 甚至趙匡胤為了想要遷都洛陽,還把自己的母親搬了出來。說自己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自己和母親都喜歡老家洛陽的風土人情,而且趙匡胤在巡視洛陽的過程中甚至賴在那里不走,擺出要和群臣抗爭到底的態度。不過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在經過和以弟弟趙光義為首的“開封派”大臣的辯駁后,趙匡胤才決定最終留在開封。 那為何大臣們會集體反對遷都洛陽和長安呢? 長安和洛陽落寞從西漢開始到大唐近千年的時間里,無疑是長安和洛陽最輝煌的時候,多數王朝政權都會選擇這兩個地方建立國都。原因在于的長安依傍于關中平原和潼關、秦嶺之險,退可進入四川,進可逐鹿中原,而且有肥沃的關中和渭水平原,可以實現自給自足。洛陽則是四面環山,而且加上又京杭運河,水路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控制洛陽相當于控制中原中心。不過這個理論在唐朝時候還能站得住腳,唐朝以后定都這兩個地方根本就無異于北宋王朝的發展。 ![]() 先說長安:曾經這個培育多個王朝的關中之地,在公元907年,隨著大唐王朝的滅亡早就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在唐朝之前的長安攻守皆可的地理環境確實很適合王朝在此定都。不過到了北宋初年,破敗的長安城根本就不可能作為新興王朝北宋的國都。 天下糧倉不再——曾經支撐起的長安作為其他朝代國都的先決條件,在于肥沃的關中平原在內的產量地。不過隨著從西漢以來的過度開發,關中平原的的土地肥力已經到達了極限。再加上從唐朝開始的人口的報復性增加(唐朝僅長安人口就突破百萬),一下子讓關中從產糧地降級成糧食輸入的大戶。《舊唐書》記載
所以從唐朝中后期開始,關中地區就一直處于缺糧狀態。 而且加上關中地區因為人口增長,對環境的破壞也是災難性的,唐朝初年,關中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和南方相差無幾,但由于對耕地的需求,導致更多森林遭到砍伐,加之關中西面和北面的河西隴右地區沙漠化,也加快了關中周邊地區的黃土化。曾經白居易筆下“好去采薇人,終南山正綠”,森林覆蓋面也在逐漸的萎縮。 ![]() 戰略地位不再——除了不太適合居住之外,在戰略發展上,長安也不是一個可以做國都的好地方,唐朝奉行關中本位思想,積極進行西部大開發,國土都發展到了西域,因而在唐高宗時期長安實際從地緣上講也是大唐中心位置所在。但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唐德宗開始,隨著西域和河西隴右被吐蕃占領,長安一下子從后方變成了前線,甚至在建中年間還被吐蕃和朱泚等人攻占。而且因為和吐蕃的百年大戰,每次戰爭都會波及到長安。這樣的四戰之地根本不可能成為大國的首都。 ![]() 再說洛陽:洛陽具備長安所沒有的戰略縱深優勢,而且又在中原腹地,可以說洛陽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就是北宋的中心。而且經過唐朝和五代五朝的經略發展的按理說應該是國都的最佳之選。但實際上,洛陽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原因有二: 一是,洛陽在唐朝和五代的時候也是四戰之地,唐朝安史之亂期間,洛陽就遭到兩次大劫,回紇人在兩次幫助大唐軍隊進攻安史叛軍的時候就縱兵搶劫洛陽,而且第二次的時候眼饞回紇人的大唐官軍也加入到搶劫隊伍里面去。好不容易修養生息到了五代時期,又變成這五個短命王朝的首都,洛陽也好不到哪里去,每一次王朝更替洛陽都要遭到戰火摧殘。因而到了北宋初年,洛陽身上已經滿身傷疤。 ![]() 二是,洛陽成為國都的條件之一在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開始以后,洛陽就成為了唐朝南北的運輸的大樞紐。不過從唐朝后期開始,隨著常年戰亂,洛陽的漕運已經基本被廢棄,除了洛水等大型水道之外,其余河流皆斷流或者變窄。在以漕運為主要運輸的古代,洛陽已經失發展成大城市和國都的機會。 ![]() 除了地理位置等因素,群臣反對這兩個地方,主要是在于大臣們都是“開封派” 趙匡胤是一個善于妥協的武將,他發動陳橋驛兵變實際上就是被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和大臣們推上去的。首先對大臣們來說并沒有趙匡胤的洛陽情節,甚至在趙匡胤繼位期間的7個宰相中有兩位還是個開封本地人,大將石守信是開封人,皇位繼承人趙光義也長期擔任留守開封府,因而大臣們的實力都是根植于開封府。一旦趙匡胤遷都并扶持洛陽當地士族,勢必會稀釋自己的權利,這是大臣們萬萬不能答應的。 ![]() 同時北宋初年,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大臣們也是很有血性,在他們看來趙匡胤無論遷都長安還是洛陽基本上都是貫徹一個“守”字,這對夾在北面遼國,南方九國政權的大宋所不能答應的。想要積極進取他們就必須放棄趙匡胤 保守的“守江山”策略。將自己置于交通開闊的之地,便于快速集中軍隊向北和向南進攻。而且對讀書人當家的北宋的朝堂,他們一直堅持守江山靠的是“在德不在險”,從而直接否定趙匡胤的決定。 因此,在長安和洛陽已經破敗,以及朝堂之中開封當的堅持,讓趙匡胤不得不選擇定都開封。 ![]() 北宋開封崛起就事論事,從北宋最初的國策來說,定都開封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從地緣關系上:到了北宋年間開封的地緣優勢已經遠超長安和洛陽。長安在北宋的疆域劃分上就是邊境,而洛陽雖然離開封很近,但是地形偏于山地,不利于城市外拓。開封則是不同,其位置位于黃河沖積扇平原的西面,是黃淮的平原的交界地帶。雖然地處北方,但是漕運卻異發達。特別是在京杭大運河溝通之后,開封和洛陽正好是京杭大運河的中點。而且相較洛陽,開封水系更多也更大,主河汴河,更是在后周世宗的修繕下,成為了南北漕運的主要航道。 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位于宋朝中心的開封,往北則是華北平原,這有利于于馬車運輸為主的北方眾人的陸路出行運輸,往南則是的縱橫的河網交通,則可以溝通南方的河網,確保南方的財富可以通過漕運供給開封。《宋史 ·食貨志 》載
開封大開大合的地緣位置,有點像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羅馬城,這樣的平原位置也可以貫徹宋朝開國君臣們,以開封為全國大動脈,便于快速集結,調集天下精兵,對南方和契丹擁兵的思想,實現其“居中原以制天下”的戰略意圖。 ![]() 北宋建設上:北宋的雖然在的對外戰爭上沒有多大建樹,甚至處處挨打,但是對于搞內政還是頗有心得。北宋成立之初大搞建設,而城市而言要有更多的開發縱深,地處平原的開封,可以容納北宋城市的外拓,這也是促成北宋城市化率為各朝代之首的原因之一。而且作為都城不僅是作為軍事上可以抵御進攻的城池,更是的是還要兼顧政治和經濟發展。 經濟上自然不用多說,水路交通優勢,加上地處平原地帶,讓開封成為天下商旅心目中的消金窟,同時其南北中心位置也讓南北文化經濟交流得以實現。這對一直喜歡搞錢的宋朝來說無疑比偏遠的長安和山區洛陽更具優勢。 政治上也是好處居多,首先開封本來就是北宋開國大臣們的根據地,定都開封無異于有利于朝堂的穩定,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從北宋開始的士大夫和皇帝共天下,讓天下士人階層得以崛起。而地處南北方交匯處的開封,距離男南方士族更近。從后面王安石、蔡京等一大批的南方官員進入中樞任職宰相來看。開封的地緣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南方士族勢力的崛起,避免像唐朝一樣以關隴貴族為首的北方民族壟斷中樞的現象,而相互制衡不正是北宋皇帝們慣用的權術嗎。 ![]() 定都開封后遺癥回到之前趙匡胤舌戰群臣的時間段,趙匡胤在定都開封的時候說過定都開封的劣勢《續資治通鑒》記載“
趙匡胤直言遷都開封的兩個劣勢“第一是定都開封無險可守,第二則是開封聚天下精兵代替地形會勞民傷財,拖垮大宋”,從150年后的北宋王朝結局來看,好消息是趙匡胤猜對了,但壞消息卻是北宋滅亡了。 無險可守:開封雖然之前也是作為國都,但都是一些小政權不得已而選擇 ,真正大的王朝看不上開封的原因在于——防守實在太差了。定都開封成就了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卻也帶來了負面的影。地處平原的開封根本無險可守,而其一直所貫徹的是“守內虛外”政策也讓北宋軍隊在邊疆也是力量不足,除了黃河天險根本就沒有一道像樣的防線可以組織契丹和女真的騎兵,而且這個天險還不險(黃河在華北平原段水流不急,車馬很容易渡過)。 因此在北宋末年,女真人1125年10月開始伐宋,到了11月,東西兩路女真人已經在開封城下會師,之所以拖了1個月主要還是太原方向的王稟和真定府的名將種師道奮力抵抗才拖延的女真人的速度。要不然,可能不出半月女真人就能直接的從宋金邊境直接突襲到開封城下烤全羊了。 而且當時宋朝的主要威脅是契丹和女真,而開封地區開闊的平原又是一個理想的騎兵迂回的戰場,并不利于步軍為主的北宋軍隊展開。過而我們看到在第一次開封保衛戰中,宋朝的軍隊勤王是來的很快(這一點正是趙光義定都開封的初衷)。但數十萬的宋軍卻被不足十萬的女真騎兵分割包圍被逐漸蠶食。 ![]() 冗兵之禍:這就是趙匡胤在反駁弟弟時候說的”天下民力殫矣“。主張定都開封的趙光義難道看不出開封的這個劣勢?其實趙光義也不傻,他當然看出了這個劣勢,但一直深信“德政”的趙光義解決方法就是之前提到的過的“守內虛外”政策。他主張將主力禁軍放在汴梁和河北、西北地區。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兵力置于真定、大名、太原幾個戰略要地,可以讓多層次阻擊南下的騎兵,第二,可以配合開封周邊駐扎精銳禁軍可以與敵人在野外決戰。 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以軍隊代替山勢,需要大量的軍隊作為補充,因此長久下去周邊的的軍隊越堆越多,造成冗兵現象,而且因為人的因素很大,當時宋軍戰斗力強可以這樣勉強為之,到了后面因為冗兵現象,宋軍戰力急劇下滑,不僅沒有做好開封的防守,反而龐大的軍陣成為了對面騎兵的靶子。而且因為將天下精兵都集聚在開封,壞處也很明顯。在女真第一次進攻開封的時候,除了從西北回來的西軍之外,竟然沒有一支精銳的地方部隊勤王,其原因在于北宋“守內虛外”中的地方廂軍部隊,根本就不具備野戰能力。 ![]() 雨田君說總而言之,北宋定都開封雖然是趙匡胤妥協的結果,但其實也是代表當時北宋群臣的想要開拓進取的信心。雖然開封在地理防御上存在天然的劣勢,但水路條件、地勢位置卻也是極佳,所以在雨田君看來,遷都開封初期的時候他們的做法并沒錯。但趙宋所執行的“德政”并沒有很好的執行下去,試想一下,如果北宋保持宋初的進取心和德政等,根本就不會給外人可以進攻開封的機會。而相反德政沒有了,就算坐洛陽和關中天險的長安,也一樣會被攻破。 參考文獻 《北宋定都開封的歷史地理研究》谷永強 《試論北宋開封定都》王明德 《續資治通鑒》《宋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