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臨近考試季,莘莘學子進入了緊張的復習應試階段——看書、記概念、背公式、做習題,大腦常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因此,有些學子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甚至是頭暈、失眠、多夢、神經衰弱等神經性疾病,影響復習效果。在此提出以下8個建議,幫助學生朋友們科學用腦,以最佳狀態面對升學或期末考試。 建議1.用腦應張弛有度 研究表明,連續用腦120分鐘后,大腦反應會變遲鈍,人的思維能力會明顯下降。因此,每學習1小時左右就應主動休息片刻,最好能到室外做些簡單的活動,如快步走、深呼吸、做體操、擴胸彎腰等,呼吸新鮮空氣,促進血液循環,以保持大腦的清醒狀態。有些同學不了解課間休息的重要性,下課后仍在教室里復習。這樣做其實得不償失。 建議2.五官、手腦并用 科學研究發現:學習同樣的內容,視覺聽覺并用,比只用視覺或只用聽覺,效果要好得多。這說明讓多種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學習,可加強對大腦的刺激,能動員大腦神經細胞更好地接受和處理信息,提高學習效率。簡單來說,對于需要記憶的學習內容,除書寫、心中默念背誦、進行邏輯思考外,還可采用放聲朗讀的方式以利加深記憶。 建議3.交替學習不同 內容 不同的學習內容會在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形成興奮點。若是長時間學習同一內容,會使大腦皮層的某一區域的神經細胞負荷過重,不利于信息的處理和記憶,可能使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如果交替復習不同的學科內容,交替進行讀、寫、思考,使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神經細胞輪流工作和休息,不僅能避免因學習單一內容引起的枯燥感,還能提高記憶力,有助于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建議4.善用“最佳用腦時間” 研究證實人腦的生理活動在24小時內會有周期性變化,一般而言,上午8點,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點,大腦反應最敏捷;晚上8點,記憶力最強;推理能力則在日間12小時內逐漸減弱。因此,學子們應根據一天中大腦不同時間的優勢,合理安排與之相應的學習內容,以提高學習效率。 當然,大腦的活動規律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受學習、環境和時間的影響,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活動類型:“百靈鳥型”人士的大腦在早上特別清醒;“夜鶯型”的人則于夜間思維靈敏。學子們要善于掌握自己大腦的活動規律,即最佳學習時間,充分發揮潛能,使學習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 建議5.睡眠要充足 睡眠是大腦主要的休息方式,對恢復腦力、促進記憶非常重要。睡眠不足往往會導致大腦活動異常,使人頭昏腦脹、思維遲鈍、精神渙散、記憶功能明顯減退。保證充足的睡眠,不僅能消除大腦疲勞,而且對保護腦細胞活性大有裨益,還有助于把獲得的知識信息鞏固在大腦的“記憶倉庫”中。 因此,學子們在考試前不能“臨時抱佛腳”,拼命“開夜車”。建議:即便進入復習階段,每天睡眠不應少于7小時,并要保證睡眠質量,使大腦得到良好的調節。有條件的同學可以適當進行午間小睡,使腦細胞、腦神經得到休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學習中。午睡以半小時為宜,時間不要過長。 建議6.適當運動 科學、合理、適當的體育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供氧量,改善腦組織的新陳代謝,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增強記憶和思維能力。因此,學子們在學習之余,可選擇一些難度不大、輕松平緩的運動項目,如慢跑、做體操,也可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但不建議臨時興起學習難度大,技巧和體能要求高的運動項目,以防運動傷害阻礙順利考試。 建議7.飲食合理 在緊張的復習中,大腦常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每天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會影響大腦的正常運轉。復習期間,應多吃些含卵磷脂豐富的食物,如雞蛋、動物內臟、牛奶、魚蝦、豆制品等,以增強大腦功能。但要盡量少吃高脂肪類食物,如油炸食品等,以免影響胃腸功能。 建議8.保持良好心態 情緒與大腦效率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開心等愉快情緒能促進學子的智力發展。這是因為,良好的心態會促使機體分泌出大量有益的乙酰膽堿、激素和酶類等生化物質,將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反之,不愉快的消極情緒,如過度緊張、焦慮不安、心情低落、精神抑郁,會過度消耗腦細胞能量,令大腦處于遲滯狀態。因此,學子們應學會自我減壓,保持情緒穩定。家長也應注意鼓勵督促的尺度,避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學習間歇可增加親子對話,也可以在傍晚一起散步,用家庭特有的親情溫暖助其順利迎接考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