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對話網友:面臨生死才知名利如浮云經過17個月的癌癥治療生死大考驗,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回歸職場。頓悟的李開復用紀錄片《向死而生》講述了他抗癌的心路歷程。昨晚,李開復和同樣與癌癥搏斗過的資深媒體人凌志軍一同分享他們修過的“癌癥死亡學分”。 以下摘自對話實錄: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以前會覺得癌癥離自己有這么近么? 李開復:癌癥確實已經成為人類第一大疾病。以前確實不認為自己有可能這么年輕就罹癌。確實,“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也敦促大家要注意健康,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增加罹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為很多人得癌癥的理由是遺傳的或尚不可解的,所以鼓勵大家勤做體檢,尤其是40歲以上的朋友們。但是我建議大家不要過于恐懼癌癥,因為:1)很多種癌癥其實更像慢性病,腫瘤成長不快,如果早點得知,提早治療,還是很可能治愈的。就算無法根治,存活期也可以很長。我的癌癥是四期的,就是很好的例子。2)醫學進步是突飛猛進的,比如說基因排序、免疫治療,都因為生物科學、大數據等有快速的進步。比如說連白血病這樣最猛的癌癥,都有用免疫治療治愈的案例。我認為人類是有可能克服癌癥的,甚至可能在我有生之日達到。3)凌志軍老師說過:三分之一的癌友是被自己嚇死的,所以不要過分恐懼,要保持正向心態,才能讓病痛遠離你,或者就算碰上了也能克服康復。 凌志軍(嘉賓):我過去很怕癌癥,現在不怕了。倒不是因為自己闖過來了,而是因為了解了這個疾病。你越是了解它,就越是會少些恐懼。 網友提問:凌志軍先生,您作為開復老師的好朋友,見證了他的華麗轉身與前程似錦,他平時的工作狀態您有了解么?開復老師患上癌癥這件事情給您最大的觸動是什么?我知道您是有名的抗癌斗士,您的抗癌心得是? 凌志軍(嘉賓):我認識他17年,早知這人是個工作狂。有一回采訪他,約好每天早晨8點談,連續9天,在他中關村的辦公室。那是冬天,每天天不亮我就出發,到他那里時,他已經工作一個小時了。別以為他是個早睡早起的人,實際上他每天睡得很晚。我記得我這么多年,但凡給他郵件,第二天早晨準接到他的回復。他常常為自己睡眠很少得意洋洋,還從不鍛煉。有一次他說他自己要創造一個不鍛煉也能長壽的例證。要說最大觸動,那就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災難哪一天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李開復:多年來,我所負責的很多企業是橫跨中美的,因此工作是不分時間的,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能有人從美洲甚至歐洲發來電子郵件。我當時可能有點兒孩子氣,特別想讓員工知道我很努力,因此甚至被一些朋友和員工起了一個外號,叫作“鐵人”,我非常以此為傲:我的確是個鐵人,我拼命地工作,你看我多棒!我總是告訴大家,我一天只需要睡五個小時,你無論什么時間發電子郵件給我,白天我十分鐘就會回復,晚上兩小時內也會回復。我睡眠淺,醒過來反正睡不著,干脆起來回幾封電子郵件。 李開復:以前我工作狂到什么地步呢?我有一次動手術之后,請人定做了一個架子,把電腦吊起來,讓我躺著也能工作。 凌志軍:他(李開復)50歲那天,我們一起吃飯。我問他,你想過沒有50歲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那時他一點病也沒有,但是我已經病了,心態和他不一樣。我的意思是他應該讓自己放松一下了。你們猜猜他怎么回答。他回答我,“沒想過啊!有什么不同嗎? 李開復:當時我記得我對人說:50歲知天命是什么意思?是找到你愿意做到死的事情。。。。基本就是不知天命,還在拼命,欠缺智慧,只看事業的一個人說的。。。。 李開復:其實,凌志軍是真正的癌癥斗士。他的情況比我還嚴重,但是他用了理性的頭腦,分析挑選醫生,了解病情,雖然都已經幾乎無法行動,但是還是找到了一條治療之路。他的例子更值得學習。 李開復:我記得以前去看凌志軍老師的時候,一次他剛開過手術,連呼吸都會疼。另外一次他眼睛看不清楚我,思考語言都成了問題。但是,他還是秉著記者發覺真相的精神,找了多個大夫,了解了各種養生之道,最后自己決定在兩處腫瘤,一處開刀,一處溫和治療。現在他全部康復了。他把他的治療過程,心路歷程,寫成《重生手冊》。他第一時間送了我一本,我也推薦了這本書。但是一直到自己真的生病了,才仔細閱讀,從中受益良多。很多健康方面的建議(例如:服用維他命D、曬太陽、清淡飲食、游泳等)還有很多心理健康的建議,都來自他的書中。 網友提問:我以前一直以為,人在年輕的時候,最好的孝順就是做好自己。看完紀錄片《向死而生》,加強了我一個印象,就是我們好像一直疏于親人之間的相互陪伴,覺得自己成功了就是最好的回報。像我在北京工作,一年回去看望父母兩次,每次只能匆忙待幾天,就這樣還算是回去較勤快的。這種現狀好像是奮斗中的年輕人很難避免的,不知道二位怎么看? 李開復:當然,年輕人要為自己事業打拼,要尋找好的工作機會。我希望《向死而生》這紀錄片和書能做到的就是提醒大家:當生命走道盡頭,我們真的最珍惜或最遺憾的是親情而不是事業。而且,你們許多家庭可能都是只有一個孩子。你們就是父母的一切,父母的最愛,父母的唯一。所以,在不傷害你的事業的前提下,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吧!所以,在你打拼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是否可以多一些假期去陪父母?是否可以接父母來短住?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是否有全心全意,還是總是在刷手機?是否有常用電話短信微信(或者如果父母年齡較大,也有類似小魚在家這樣的產品)問候? 凌志軍:平衡事業和家庭,不在于時間是三七開還是四六開,也不在于說我能給我老婆孩子掙多少錢,而在于你的心。你們也別以為開復一生病就懺悔,以前一定是個不盡責的丈夫和父親。我講個開復的故事。我去過他在美國的家,看到她女兒的房間,天花板是蔚藍色,像天空一樣,上面布滿星星,有幾百個把。問他是誰貼上去的,他說是他貼上的。還有,他自己家里大理石地板的天然花紋是接成一體的,那是他們夫妻兩人爬在地上一塊一塊拼接起來的。你能想象那個西裝革履,溫文爾雅的李開復,是那個形象嗎?能做到這些,這不是有沒有時間,也有沒有錢不錢。而是有沒有心。你想想,他完全可以像很多有錢有勢的人那樣,找個工程隊來干這些啊。 李開復:以前真的是這樣的,不過,說實在的,2005年回到國內工作以后,被周圍勤奮努力拼命的氣氛感染了,我不再像以前那么為家庭付出。這點我真的很慚愧。這次生病,提醒了我:因為家人是那么無私,不求回報地對我。而我又有了那么多空閑的時間(哪怕在化療時精神不好),這可能真的是對我的一種提醒:應該回到從前的我。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在紀錄片《向死而生》里痛哭的場景,讓我非常動容。脫去身上這些虛名,我們回歸到作為生命的個體,在有限時光要分清楚孰輕孰重。您和您母親非常親近,現在回想,最想為母親做一件什么事情? 李開復:在她還有記憶的時候,告訴她我多么愛她,多么感謝她為我所做的一切。中國人經常比較含蓄,不愿意把“愛”掛在口上。其實,父母聽了一定很開心的(美國有一位亞洲人,讓他周圍的人都父親節打給父親說“我愛你”,結果很感動人),而且如果你沒有說,也學多年以后你會后悔。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在紀錄片《向死而生》的首映式現場說,“中國人過去一向輕利,但是太過愛名,其實在座的各位,50年后誰會記得你”。這句話在現場給我的印象最深,您能詳細說說嗎? 李開復:中國人特別重視名聲。俗語說:“人死留名”。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連孔子都這么愛惜自己的名聲,更何況凡夫俗子?這確實是中國人愛名的體現。我過去也是非常重視名聲。這說得好聽點是”愛惜羽毛“,但是實際上就是一種虛名、虛榮的心態。希望有更多粉絲,更正面的名聲,更大的影響力。這些本質上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太看重了,太過于量化衡量了,就可能本末倒置,追求名聲,反而忘了事情的本質,反而忘了自己的初心。其實,再過50年,誰還會被記得?財是帶不走的,但是名也是留不下的。與其在乎虛名,不如希望善待所有人,用無私的愛幫助周圍的人,用心去和有緣的人在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讓世界更好。抱著“不在乎自己的名”的心態去做事情,反而會更純正。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的新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給我一個全新印象的李開復,尤其是您說的小女兒李德亭的那些段落,我在家里也是老幺,我的哥哥也太過優秀,那段真的寫進我的心里去了。今年李德亭是不是要上大學了,您會給她寫一封長信送給她作為大學禮物么?里面會寫上一些約定么? 李開復:兄弟姐妹之間羨慕嫉妒,爭奪父母的愛,是很普遍的,美國稱作siblingrivalry(同胞爭寵)。其實,我希望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了解:1)父母的愛是不用爭奪的,因為愛是很奇妙的,不是有限的愛,分給兩個人,你多了他就少了。你給的愛越多,你反而擁有越多愛。2)父母雖然有時候會用兄弟姐妹的優秀來激勵你,但是他們不會因為兄弟姐妹的優秀就少愛你。隨著越來越多父母會有第二胎,我也希望父母都能了解:1)無論你做的多公平,都會被誤讀成“偏心”,所以要多換位思考,不要說出任何可能刺激孩子的話,不要用“你不如某兄弟姐妹”,這樣不但可能刺傷孩子,也可能傷害他們之間的感情,2)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未被挖掘的鉆石,要小心翼翼地讓他(她)發光,要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在書中仔細地描述了我找到了我的孩子發光的地方。今年暑假,我會寫一封信給小女兒,內容會和給大女兒的不一樣。大女兒是乖巧內向,努力讀書的。我鼓勵她多交朋友,不要讀死書,找到自己的最愛。小女兒是機靈古怪,充滿創意的。我會鼓勵她更學會自律,交對朋友,經過實踐落實自己的創意。 網友提問:我覺得疾病是人類的朋友,他提醒我們哪里做錯了。如果你警醒了,注意了,你還有機會,而且可能比原來更好。如果你忽視甚至漠視它,它就會毀掉你。疾病因子存在于每個健康人的身上,好像一個法官。 李開復:我們往往把發生在自己身體的事情,一定做錯了才懲罰我身上。其實不見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們只了解里面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也許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該多思考當一件事發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啟示或者正面的力量。發生一個災難,是不是不要把它當成一個果,而是把它當成因,如果把它當成因,任何災難都是學習的機會。如果我們生病了,是讓我們學會生活更健康,也許我們無助的時候,讓我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也許我們面臨死亡才能教會我們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網友提問:有人說如果你每天比別人多工作4小時,長年累月之后,短期來看當然會顯得比同齡人稍微冒尖一點,但拉長時間線,人生是場長跑,大家最后都會達到屬于自己的輝煌。開復老師怎么看待這句話的? 李開復:勤奮肯定是有回報的,如果真的兩個人工作時間差了4個小時,如果是可以磨練人的工作,又是個善于學習的人,那么差距不用拉長時間線就會看得出來的。其實,今天中國的經濟奇跡,很大的成分就是中國人的勤奮帶來的。你們在內陸可能并不感覺的出來。我在硅谷,美國人都會嘆息中國人怎么如此拼命。在臺灣,臺灣年輕人也會對大陸年輕人的勤奮感到佩服(因此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不過勤奮肯定是不足夠的,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和工作,還要累計好的人脈,需要好的溝通理解學習能力,還要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這樣才能讓自己有很好的職業發展。當然,這本書里提到的也需要平衡:不能因為勤奮工作就放棄了親情。也不能工作瘋狂到傷害了自己的健康。 李開復對話網友:面臨生死才知名利如浮云經過17個月的癌癥治療生死大考驗,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回歸職場。頓悟的李開復用紀錄片《向死而生》講述了他抗癌的心路歷程。昨晚,李開復和同樣與癌癥搏斗過的資深媒體人凌志軍一同分享他們修過的“癌癥死亡學分”。 以下摘自對話實錄: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以前會覺得癌癥離自己有這么近么? 李開復:癌癥確實已經成為人類第一大疾病。以前確實不認為自己有可能這么年輕就罹癌。確實,“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也敦促大家要注意健康,因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增加罹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因為很多人得癌癥的理由是遺傳的或尚不可解的,所以鼓勵大家勤做體檢,尤其是40歲以上的朋友們。但是我建議大家不要過于恐懼癌癥,因為:1)很多種癌癥其實更像慢性病,腫瘤成長不快,如果早點得知,提早治療,還是很可能治愈的。就算無法根治,存活期也可以很長。我的癌癥是四期的,就是很好的例子。2)醫學進步是突飛猛進的,比如說基因排序、免疫治療,都因為生物科學、大數據等有快速的進步。比如說連白血病這樣最猛的癌癥,都有用免疫治療治愈的案例。我認為人類是有可能克服癌癥的,甚至可能在我有生之日達到。3)凌志軍老師說過:三分之一的癌友是被自己嚇死的,所以不要過分恐懼,要保持正向心態,才能讓病痛遠離你,或者就算碰上了也能克服康復。 凌志軍(嘉賓):我過去很怕癌癥,現在不怕了。倒不是因為自己闖過來了,而是因為了解了這個疾病。你越是了解它,就越是會少些恐懼。 網友提問:凌志軍先生,您作為開復老師的好朋友,見證了他的華麗轉身與前程似錦,他平時的工作狀態您有了解么?開復老師患上癌癥這件事情給您最大的觸動是什么?我知道您是有名的抗癌斗士,您的抗癌心得是? 凌志軍(嘉賓):我認識他17年,早知這人是個工作狂。有一回采訪他,約好每天早晨8點談,連續9天,在他中關村的辦公室。那是冬天,每天天不亮我就出發,到他那里時,他已經工作一個小時了。別以為他是個早睡早起的人,實際上他每天睡得很晚。我記得我這么多年,但凡給他郵件,第二天早晨準接到他的回復。他常常為自己睡眠很少得意洋洋,還從不鍛煉。有一次他說他自己要創造一個不鍛煉也能長壽的例證。要說最大觸動,那就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災難哪一天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李開復:多年來,我所負責的很多企業是橫跨中美的,因此工作是不分時間的,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能有人從美洲甚至歐洲發來電子郵件。我當時可能有點兒孩子氣,特別想讓員工知道我很努力,因此甚至被一些朋友和員工起了一個外號,叫作“鐵人”,我非常以此為傲:我的確是個鐵人,我拼命地工作,你看我多棒!我總是告訴大家,我一天只需要睡五個小時,你無論什么時間發電子郵件給我,白天我十分鐘就會回復,晚上兩小時內也會回復。我睡眠淺,醒過來反正睡不著,干脆起來回幾封電子郵件。 李開復:以前我工作狂到什么地步呢?我有一次動手術之后,請人定做了一個架子,把電腦吊起來,讓我躺著也能工作。 凌志軍:他(李開復)50歲那天,我們一起吃飯。我問他,你想過沒有50歲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那時他一點病也沒有,但是我已經病了,心態和他不一樣。我的意思是他應該讓自己放松一下了。你們猜猜他怎么回答。他回答我,“沒想過啊!有什么不同嗎? 李開復:當時我記得我對人說:50歲知天命是什么意思?是找到你愿意做到死的事情。。。。基本就是不知天命,還在拼命,欠缺智慧,只看事業的一個人說的。。。。 李開復:其實,凌志軍是真正的癌癥斗士。他的情況比我還嚴重,但是他用了理性的頭腦,分析挑選醫生,了解病情,雖然都已經幾乎無法行動,但是還是找到了一條治療之路。他的例子更值得學習。 李開復:我記得以前去看凌志軍老師的時候,一次他剛開過手術,連呼吸都會疼。另外一次他眼睛看不清楚我,思考語言都成了問題。但是,他還是秉著記者發覺真相的精神,找了多個大夫,了解了各種養生之道,最后自己決定在兩處腫瘤,一處開刀,一處溫和治療。現在他全部康復了。他把他的治療過程,心路歷程,寫成《重生手冊》。他第一時間送了我一本,我也推薦了這本書。但是一直到自己真的生病了,才仔細閱讀,從中受益良多。很多健康方面的建議(例如:服用維他命D、曬太陽、清淡飲食、游泳等)還有很多心理健康的建議,都來自他的書中。 網友提問:我以前一直以為,人在年輕的時候,最好的孝順就是做好自己。看完紀錄片《向死而生》,加強了我一個印象,就是我們好像一直疏于親人之間的相互陪伴,覺得自己成功了就是最好的回報。像我在北京工作,一年回去看望父母兩次,每次只能匆忙待幾天,就這樣還算是回去較勤快的。這種現狀好像是奮斗中的年輕人很難避免的,不知道二位怎么看? 李開復:當然,年輕人要為自己事業打拼,要尋找好的工作機會。我希望《向死而生》這紀錄片和書能做到的就是提醒大家:當生命走道盡頭,我們真的最珍惜或最遺憾的是親情而不是事業。而且,你們許多家庭可能都是只有一個孩子。你們就是父母的一切,父母的最愛,父母的唯一。所以,在不傷害你的事業的前提下,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吧!所以,在你打拼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是否可以多一些假期去陪父母?是否可以接父母來短住?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是否有全心全意,還是總是在刷手機?是否有常用電話短信微信(或者如果父母年齡較大,也有類似小魚在家這樣的產品)問候? 凌志軍:平衡事業和家庭,不在于時間是三七開還是四六開,也不在于說我能給我老婆孩子掙多少錢,而在于你的心。你們也別以為開復一生病就懺悔,以前一定是個不盡責的丈夫和父親。我講個開復的故事。我去過他在美國的家,看到她女兒的房間,天花板是蔚藍色,像天空一樣,上面布滿星星,有幾百個把。問他是誰貼上去的,他說是他貼上的。還有,他自己家里大理石地板的天然花紋是接成一體的,那是他們夫妻兩人爬在地上一塊一塊拼接起來的。你能想象那個西裝革履,溫文爾雅的李開復,是那個形象嗎?能做到這些,這不是有沒有時間,也有沒有錢不錢。而是有沒有心。你想想,他完全可以像很多有錢有勢的人那樣,找個工程隊來干這些啊。 李開復:以前真的是這樣的,不過,說實在的,2005年回到國內工作以后,被周圍勤奮努力拼命的氣氛感染了,我不再像以前那么為家庭付出。這點我真的很慚愧。這次生病,提醒了我:因為家人是那么無私,不求回報地對我。而我又有了那么多空閑的時間(哪怕在化療時精神不好),這可能真的是對我的一種提醒:應該回到從前的我。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在紀錄片《向死而生》里痛哭的場景,讓我非常動容。脫去身上這些虛名,我們回歸到作為生命的個體,在有限時光要分清楚孰輕孰重。您和您母親非常親近,現在回想,最想為母親做一件什么事情? 李開復:在她還有記憶的時候,告訴她我多么愛她,多么感謝她為我所做的一切。中國人經常比較含蓄,不愿意把“愛”掛在口上。其實,父母聽了一定很開心的(美國有一位亞洲人,讓他周圍的人都父親節打給父親說“我愛你”,結果很感動人),而且如果你沒有說,也學多年以后你會后悔。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在紀錄片《向死而生》的首映式現場說,“中國人過去一向輕利,但是太過愛名,其實在座的各位,50年后誰會記得你”。這句話在現場給我的印象最深,您能詳細說說嗎? 李開復:中國人特別重視名聲。俗語說:“人死留名”。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連孔子都這么愛惜自己的名聲,更何況凡夫俗子?這確實是中國人愛名的體現。我過去也是非常重視名聲。這說得好聽點是”愛惜羽毛“,但是實際上就是一種虛名、虛榮的心態。希望有更多粉絲,更正面的名聲,更大的影響力。這些本質上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太看重了,太過于量化衡量了,就可能本末倒置,追求名聲,反而忘了事情的本質,反而忘了自己的初心。其實,再過50年,誰還會被記得?財是帶不走的,但是名也是留不下的。與其在乎虛名,不如希望善待所有人,用無私的愛幫助周圍的人,用心去和有緣的人在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讓世界更好。抱著“不在乎自己的名”的心態去做事情,反而會更純正。 網友提問:開復老師,您的新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給我一個全新印象的李開復,尤其是您說的小女兒李德亭的那些段落,我在家里也是老幺,我的哥哥也太過優秀,那段真的寫進我的心里去了。今年李德亭是不是要上大學了,您會給她寫一封長信送給她作為大學禮物么?里面會寫上一些約定么? 李開復:兄弟姐妹之間羨慕嫉妒,爭奪父母的愛,是很普遍的,美國稱作siblingrivalry(同胞爭寵)。其實,我希望所有的兄弟姐妹都了解:1)父母的愛是不用爭奪的,因為愛是很奇妙的,不是有限的愛,分給兩個人,你多了他就少了。你給的愛越多,你反而擁有越多愛。2)父母雖然有時候會用兄弟姐妹的優秀來激勵你,但是他們不會因為兄弟姐妹的優秀就少愛你。隨著越來越多父母會有第二胎,我也希望父母都能了解:1)無論你做的多公平,都會被誤讀成“偏心”,所以要多換位思考,不要說出任何可能刺激孩子的話,不要用“你不如某兄弟姐妹”,這樣不但可能刺傷孩子,也可能傷害他們之間的感情,2)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未被挖掘的鉆石,要小心翼翼地讓他(她)發光,要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在書中仔細地描述了我找到了我的孩子發光的地方。今年暑假,我會寫一封信給小女兒,內容會和給大女兒的不一樣。大女兒是乖巧內向,努力讀書的。我鼓勵她多交朋友,不要讀死書,找到自己的最愛。小女兒是機靈古怪,充滿創意的。我會鼓勵她更學會自律,交對朋友,經過實踐落實自己的創意。 網友提問:我覺得疾病是人類的朋友,他提醒我們哪里做錯了。如果你警醒了,注意了,你還有機會,而且可能比原來更好。如果你忽視甚至漠視它,它就會毀掉你。疾病因子存在于每個健康人的身上,好像一個法官。 李開復:我們往往把發生在自己身體的事情,一定做錯了才懲罰我身上。其實不見得如此,世界的玄妙我們只了解里面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也許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該多思考當一件事發生以后,是不是有什么正面的啟示或者正面的力量。發生一個災難,是不是不要把它當成一個果,而是把它當成因,如果把它當成因,任何災難都是學習的機會。如果我們生病了,是讓我們學會生活更健康,也許我們無助的時候,讓我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也許我們面臨死亡才能教會我們分辨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網友提問:有人說如果你每天比別人多工作4小時,長年累月之后,短期來看當然會顯得比同齡人稍微冒尖一點,但拉長時間線,人生是場長跑,大家最后都會達到屬于自己的輝煌。開復老師怎么看待這句話的? 李開復:勤奮肯定是有回報的,如果真的兩個人工作時間差了4個小時,如果是可以磨練人的工作,又是個善于學習的人,那么差距不用拉長時間線就會看得出來的。其實,今天中國的經濟奇跡,很大的成分就是中國人的勤奮帶來的。你們在內陸可能并不感覺的出來。我在硅谷,美國人都會嘆息中國人怎么如此拼命。在臺灣,臺灣年輕人也會對大陸年輕人的勤奮感到佩服(因此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擔憂)。不過勤奮肯定是不足夠的,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和工作,還要累計好的人脈,需要好的溝通理解學習能力,還要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這樣才能讓自己有很好的職業發展。當然,這本書里提到的也需要平衡:不能因為勤奮工作就放棄了親情。也不能工作瘋狂到傷害了自己的健康。 |
|
來自: 南京棲霞百仁 >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能明此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