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宋孝志先生的中醫醫案

     中醫緣的圖書館 2022-06-22 發布于內蒙古

    宋孝志先生,字鴻禧(1911~1994),湖南省宜章縣人,主任醫師。

    始齔之年讀塾書,天資聰明,過目不忘。慈父訓廣公認為,出生在稻香村的小兒無雄心大略,僅思精敏捷,稍有名醫之才。

    故出巨資聘請湘粵名醫朱先生家教,每月月薪三十擔谷子,講授“四大經典”,誦背“四大經典”。

    開課前老師陳述以下規定,必須嚴格遵守:每年只放一天假,歡度大年初一,平時每日三餐飯都得在書房用,關門讀書,不準會親戚朋友,老師日夜為伴相陪,布置的作業完不成,不能入餐就寢。

    如此三年磨一劍,終生受益。在他八秩之年后,仍記憶不衰,不管你提到“四大經典”哪一句,他常脫口而出,在那一篇,那一章,甚至那一頁;

    他在門診看病,病人復診時他不詢問病人姓名,姓名和年齡還記在他心中。

    宋老自幼在舅舅劉希盛教導下學習《傷寒》、《金匱》、《外臺》、《千金》,追隨舅舅出診看病。

    舅舅乃湖南名醫,15歲考上秀才,17歲應試舉人落榜,棄儒就醫,對《傷寒論》臨床應用特別擅長,精通內婦二科。

    四診上擅長望聞,對望色有很深的造就。

    宋老在1963年3月31日喜聞外孫女降生,聽到笑聲,他給我講起1924年隨舅出診到一戶人家,主人家有兩個兒子。

    請大夫給小兒子治病,但在聞診時,聽到另一個小兒說話之聲,舅舅告訴主人說,有病之兒病并不重,吃付藥就會好,未病之兒已有病,將要發作,發作就難醫。

    病家以為醫者好利,應之一笑而已,不久此兒發病,果病重難治,此例可見舅爺聞診之精熟,斷疾之準確。

    宋老接著對我說:“臨床上,重視五音的研究,五音配五臟,當五臟有病時,人之聲音隨五臟所病不同,聲音也不一樣,這是古人數千年臨證的經驗結晶,亦是偉大寶庫之一寶。

    平素你要發五音正常之聲,臨證才能辨別何臟有病、音之不正常,以判斷疾病在何臟腑。”

    宋老在弱冠之年,便在廣州市考取了行醫執照,懸壺羊城,三年后已成粵地名醫之一。

    全國解放后,在宜章縣中醫院工作,任中醫院院長,縣衛生工作者協會主任,縣第一屆人大代表等。

    因治疑難雜證名噪湘粵二省,受衛生部和中宣部的青睞,1956年調到北京,籌備成立北京中醫學院,他是六人小組成員之一,組員還有方鳴謙、李建勲等。

    學院成立后,先后在內經教研組、傷寒教研組、金匱教研組任教。

    曾參與《各家醫說》講義、《金匱要略》講義的編寫及修改工作,并與著名中醫學者余無言等共同完成了《中醫十部經典分類匯編》工作,現已出版。

    1966年至1994年他在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從醫臨床教學工作。

    宋老是一位經方臨床大家,傳承舅業,善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癥,他用經方正如陳修園所說“愈用愈神奇”,時方喜用《千金》、《外臺》方,以及《內科學》、《婦科學》中常用的時方。

    宋老不惑之年,留有臨證醫案389例,經方只占15%。1966年至1994年宋老從事臨床教學以來,為了“聊將桃李殷勤植”,臨證必留底方,讓徒弟們帶回去研究學習。

    在家為病人看病也留底方,供我(女婿)做臨證指南,讓我繼承好父業。

    我在宋老身邊幾十年,他每天都手不釋卷,閱讀名老中醫醫案、醫話。

    非常謙虛好學,年青時我用推骨散推出幾條腐骨,他都親眼看看,把蜣螂蟲(一種叫倒退牛的蟲)仔細看了好幾天,笑著說:“這叫驗方氣死名醫。”

    宋老臨證瀟灑大度,笑迎每一個患者,且百問不厭。

    他有百分之百把握治好的雜病,幾十年隨他臨證,他只告病人一句話:“吃了不好,你再來看”。

    他很看不起那些水平不高好說大話的醫生,“我保你好”、“幾付藥就治好……”

    他說古人云:“人有旦夕禍福,馬有轉韁之災”,做醫者必須牢記,一天都不能忘記。

    他老人家幼操舅業,作為《傷寒論》的繼承人,從不在人前彰顯,對經方大家陳慎吾、胡希恕、劉渡舟、余無言等十分尊敬,什么時間都把自己當學生。

    全國著名的傷寒大家劉渡舟教授對《傷寒》、《金匱》不解之處,常到家中請教宋老,劉老家誰病了都請宋老給看看。

    劉老非常謙虛,院內老師找他看病,個別他治不好,便風趣地說:“我看不好的,你去找宋老看,宋老治不好的,那就誰也別找啦”。

    1996年參加“第三屆中國當代名醫集萃”,住在太原迎澤賓館,一日晚餐后散步,我和劉渡舟老走了個對面,劉老說:“你是宋老門生,請問一下宋老開防已地黃湯時,生地的劑量最多用多少?”

    我告訴劉老師,最多用150克。因為劉渡舟老是我《傷寒》課的輔導老師,又是近鄰,同住在一個小院,所以師生之間很親熱,又很隨便。

    宋老青年時代謙虛好學,曾多次上蟒山,下少數民族區訪名師、采藥,時常向民間醫、鈴醫求教。

    由于他虔誠,為人厚道,善幫人解難,資興著名的民間醫袁國華先生執業宜章,年逾古稀,宋老常到他家送米、送肉,照顧他,老人識字不多,不收徒弟,身懷絕技,為民治病,不計報酬。

    宋老說:“他和我性情相投,他怕師傳良方“三兩三”失傳,便口授給我”,這和蒲輔周先生青年學醫時,由于殷勤幫助眼科名醫龔老,在老人去世前幾個月,老人才把祖傳秘方“九子地黃丸”傳授給蒲老,此方治療眼底病變是不可多得的良方。

    一代經方臨床大家,享年八十有四乘鶴西去,是我院巨大損失。

    為了緬懷恩師,學生我為他贈了一付哀聯:“德比董奉,超于戴籍,辛勤耕耘杏林,鞠躬盡瘁;術同蘇耽,略高一籌,終生執教桔井,死而后已。”

    (一)藥物流產避孕方:

    流產“紅曲麥芽湯”:紅曲30g,生麥芽60 g,黃酒一杯,水二杯,煎服三付,即達到流產的目的。

    我的一個朋友的夫人懷孕,如法服三付達到流產的目的;他隨女兒出國,為華僑流產,用的就是宋老方。

    避孕“神曲麥芽湯”:六神曲9 g生麥芽9 g,三付即可,月經凈后第三天開始服藥,進三付就不會再懷孕。

    (二)男性不孕方

    男性不孕,精液檢查有成活精子,但數量少是適應癥,化驗檢查無精癥則無效。

    促精湯:仙茅15g,仙靈脾15g,韭菜根24 g,菟絲子30g,鎖陽15g,金櫻子15g,地骨皮15g,甘草5g,九付。

    送麟丸:熟地60g,白術60g,當歸45g,枸杞45g,炒杜仲30g,仙茅30g,巴戟天30g,山萸肉30g,仙靈脾30g,制附子15g,肉桂15g。紅參10g,鹿茸10g,煉蜜為丸,每次9g(一丸),每日服2~3次。

    湯丸服法:湯丸并用,湯藥服9付,休息6天,丸藥不停。丸藥服一月,休息6天,3個月為一個療程。若中途已懷孕,則終止服藥。

    (三)治腳跟痛方

    杜仲10 g,附子10 g,豬腎3個,將豬腎切開去凈中心白物,洗凈放入附子、杜仲,然后用苧麻捆住放鍋上蒸,每日吃一個豬腎。三日服完,不效,再服1~2次。

    (四)醫海拾遺 

    1、痢疾危證案,1954年6月13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1073號)

    劉海蘭,女,69歲,初診,宜章縣桐木灣村人。

    少腹引痛,下利赤白,已經十余日,口不渴,頭微痛,惡寒,發熱,38.6℃,發黃,舌絳,有紫色斑,脈見洪數,欲嘔,自汗。屬胃腸炎(急性漸轉慢性),煩躁,因失于調治,漸趨入險境。

    處方:川連4.5g,西黨12g,干姜9g,北蔞(瓜蔞)21g,條黃9g,法半夏9g,生姜三片,紅棗三枚,服此方一劑得效。

    按語:宋老用半夏瀉心湯治下利險癥。湘粵兩省秋季此病多發,且治痢喜用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桃花湯。

    治腸炎,輕度腸炎喜用黃芩半夏生姜湯,慢性腸炎喜用半夏瀉心湯,急性腸炎喜用甘草瀉心湯,有脫水亡陽之慮用生姜瀉心湯,胃熱脾寒用附子瀉心湯,有熱出血當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漢代以前,把痢疾、腸炎統稱為下利,病機相同,方可通用。如白頭翁湯治痢疾,也治泌尿系感染一樣。

    此案乃半夏瀉心湯加全瓜蔞,和胃降逆,消痞除滿,臨床上痢疾危證見胸心窩痛、大便不暢加全瓜蔞,則有小陷胸湯之意。

    2、胃脘痛案,1954年6月7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994號)

    王英明,男,36歲,初診,宜章高橋王家。

    胃氣痛,脹滿,受寒則發,煎服皂角沖酒,每每增劇,脈轉濡緊,味蕾突,二便如常,欲嘔,吐清涎,藥后痛止,脹滿消。

    處方:砂仁6g,法夏12g,香附12g,高良姜9g,枳殼9g,廣木香3g研末,生姜湯下,服本方痊愈。

    按語:這是宋老五十年代初,初創砂半理中湯時的雛型,應知此方首創在50年代。1990年應《名醫名方錄》征稿,劉小北、王王芬整理發表。

    3、心絞痛案1954年3月3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622號)

    程杏楊,女,23歲,初診,黃沙堡鄉人。

    心下痛,舌苔白。

    處方:丹參24g,砂頭3g,檀香3g

    痛甚加五靈脂、蒲黃、紅花。

    按語:五十年代初,人們對冠心病、心絞痛形成知者甚少,直到1958年以后,西苑醫院郭老才把冠心病研究提到日程上。

    4、頭痛案,1954年6月7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1859號)

    劉愛蓮,女,8歲,初診,后洞劉家

    頭痛、嘔逆、手足冷、脈沉細。

    處方:吳茱萸4.5g,西黨9g,生姜三片,紅棗三枚,“一劑愈”。

    按語:宋老用經方,年青時常用原方,不加減,觀察經方的療效。40歲以后,才開始加減一、二味藥,有時也不需要加減,就用原方。

    5、水腫案,1954年6月10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1058號)

    劉文,男,33歲,二診,車田劉家

    周身浮腫,服一劑腫大消,脹亦減,只腳跟部尚浮腫。

    處方:大戟3g,甘遂3g(面裹煨),芫花3g(醋炒),大腹皮9g,檳榔9g,蘇葉9g,木瓜12g,青皮6g,茯苓12g,枳殼6g,蒼術9g,臺黨6g,本方一劑痊愈。

    按語:水腫用利水藥不稀罕,但同時用三味虎狼之品,要用膽識,否則不敢用。最常見用一味,最多二味而已。宋老三味同用,奪關斬將,一戰收功。

    6、四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案

    (1)余萬超,男,24歲,第五區公所,1954年6月12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1066號)

    尚時作痛(頭梗部),浮腫,舌苔仍微黃。

    處方:麻黃9g,細辛6g,附子9g,服本方后痊愈。

    (2)宋夢乾,男,51歲,宋安村人,1954年6月20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1096號)

    右邊下腭牙齦痛,微浮,搖動,已一周夜不能眠,腹鳴,頭痛亦有引痛,舌苔白膩。

    麻黃9g,細辛9g,附子9g

    (3)董享蓮,男,21歲,蔡家,1954年3月3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519號)

    頭痛,眼花,舌苔白,脈遲緩。仍用原方。

    麻黃12g 細辛6g 附子6g

    (4)周云柳,男,40歲,堡城人 1954年4月8日

    (摘自宜章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統一處方箋,診字第850號)

    血停后,體溫低不足,周身仍痛,頭痛,咳嗽,胸部痛,脈轉遲, 舌苔白。

    處方:麻黃9g,細辛3g,附子12g,玄參24g

    按語:此例系肝癌,導致食道靜脈曲張吐血,故云“血停后”。

    此方在《傷寒論》301條后,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原用于助陽解表,癥狀很少,是一個治療范圍極廣的經方,凡肝腎陽虛之癥,用本方稍加減療效都很好。

    宋老用此方治療陽虛頭痛,周身痛,以致陽虛牙齦腫痛。宋老說:“上齦乃足陽明之脈所貫絡,下齦為手陽明大腸所貫絡”,“牙痛有喜寒熱之不同,其治有從標從本之異法”。

    宋老40歲時,適逢一老人說:“我過去每逢牙痛,都是買點生大黃,泡水喝,服后定能止痛,你試試看。”從此宋老有了治牙痛的寒熱二法,詳見《燕山醫話》144頁“牙痛拾余”。

    《十全良方》一書,在麻黃細辛附子湯中加川芎、生姜,名為指迷附子細辛湯,治冷風頭痛。

    7、小調經湯治奇疾

    (宋老口述,1977年高齊民筆錄于東塔樓)

    鄺某,女,26歲,宜章縣后洞張家人,1950年8月初診。

    患者素來身體健壯,二七月經來潮,初潮后數月地道又閉而不通,漸在關元處生一大疔,紅腫痛熱,請來外科郎中,先服仙方活命飲三劑,腫未消,以為膿成,用三棱針從疔頭刺入排膿,但刺后流血少許,未出膿,不久疔瘡漸愈。

    二年后,媒人上門為少女找對象,鄺女聞后晝夜痛哭流涕,并說:“誓不出嫁”。母親擔憂,問其原因,方知近半年多來舊疾重發,原長疔瘡處針眼重新潰破,膿流腥臭,并從瘡內長出黑毛3~5根不等,一晝夜可長5~6寸,正因如此,所以“拒婚”,心中郁悶不樂,淚涕交加。

    翌日其父知其女拒婚之故,遂請宋老往診,診畢見是瘡瘍,非已所長,本不想治,因病家殷切懇求,盛情難卻,初用仙方治命飲三付,服后膿由清稀變稠,吉象,腥臭味稍逐,瘡內生出毛發,每日拔出,第二天復出如故,夜間疼痛較甚。

    因見患者低頭不語,郁悶非常,必因患奇疾難以出口,所以肝郁不舒,遂更方予逍遙散二付,服藥后少女感到心里舒暢,但痼疾如舊,真有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什么原因?

    沉思良久,方悟《內經》有“發為血之余”的論述。

    此少女初潮應期而至,后因地道不通而生瘡,至今經水未再來,瘡內長毛發,每日5-6寸,當是瘀血所化。

    遂改用小調經散(麝香5分包沖、川芎9克、當歸9克、琥珀3克沖服、丹皮9克、紅花9克)三付,十全大補湯三付,晨服十全大補,晚服小調經湯。

    服完三劑,疼痛止,月經來潮,瘡口愈合,毛發消失,奇疾霍然而愈。

    按語:無獨有偶,2003年我去洛杉磯看望女兒,有時應針灸協會邀請,講授《傷寒論》、《金匱要略》經方臨床應用。

    課余,針協秘書宋靜宜大夫邀我去她診所,會診一個“怪病”病人。

    一個美國女人,41歲,望之身體豐滿健壯,紅光滿面,不像有病。

    宋靜宜大夫翻譯說:“她得了一個怪病,兩手臂汗毛粗大猛長,每周需用剃須刀刮兩次,飲食睡眠如常人,我給針灸兩個月,不見效。”

    我診其六脈沉而澀,問其月經多少天來一次?

    病人說:“一年多不來了。”她說完,我馬上想到宋老治少女“瘡內長毛”案。

    此乃經水不至,地道干涸,瘀血化為毛發,從兩臂長出,當活血化瘀調經,我開了桃紅四物湯。

    病人不會煎中藥,宋大夫代煎送藥上門,五付藥服完后,經水通,臂毛不再滋長,一切恢復正常。

    8、治愈腸癌案(宋老口述,1974年5月高齊民筆錄)

    劉XX,男,40歲,湖南宣章縣武裝部部長。

    患腎結核、腰肌勞損、慢性肝炎、風濕性心臟病、心衰三度,在廣州軍區總院住院,后因大便不通,尿血。

    觸診腹部有腫塊如雞蛋大小,先后兩次剖腹探查,經廣州腫瘤醫院確診為腸癌,預計尚能活六個月。

    因無法醫治,遂回宜章老家養病,每日注射抗癌藥物,如此過了四個月,病情逐漸加重,精神已不正常,上街去自己找不回來家,所以警衛員老跟著他。

    他的愛人和同志們說:“不能坐以待斃,找老中醫看看,即便看不好,延長點壽命也行,解除點痛苦豈不更好。”

    初診:見患者神情癡呆,沉默寡言,小小腸癌給了南下英雄一個沉重的打擊,六脈弦而有力,胸滿腹脹,大便不暢,舌苔厚膩,舌潤。

    處方:柴胡18g 白芍30g 半夏9g 黃芩9g 枳實12g 大黃15g  滑石9g 萆薢30g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三付,水煎服。

    二診:服前藥大便通,神志也清楚一些,遂改用早服大柴胡湯(分量同前)加桃仁9g。晚服蒲灰散(蒲黃9g 滑石6g)加萆薢30g

    兩方各三付,早晚輪服。

    三診:進前藥,神志日漸清醒,外出已能自歸,不要再跟伴隨,尿血已大為減少,效不更方,繼續服用。

    四診:服上藥達三個月之久,病愈過半,遂用早服蒲灰散,晚服八味地黃丸收功。

    五診:因心衰影響睡眠,去八味地黃丸,改用歸脾湯,月余,諸癥悉愈,經腫瘤醫院檢查,腫塊消盡,腸癌全愈。

    半年后退伍回東北,至今尚好。

    按語:宋老治腸癌,用大柴胡主證為胸滿腹脹、大便不通,用蒲黃散主證為小便不通、尿血。

    妙用萆薢重劑,分清濁,治小便不利。在口述此案時,提及他單用射干麻黃湯治胃癌一例:病人在廣州診斷后以為無生之希望,回宜章中醫院治療,因咳嗽,咽中痰鳴,我開了藥,先后服了30多劑,再去廣州復查,胃癌消失,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胃癌案,當時只集中精力聽,忘了持筆記下,時間一長,大部分忘卻了,今天才體會到“好記心,不如爛筆頭”真是一句真理名言。

    宋老不惑之年,亦是醫術思想成熟之時,臨床對經方、時方的臨床應用,已達爐火純青。

    都說跟宋35年,還掌握不了他用方用藥的辨證規律,我看把宋老遺留的389個脈案,一個一個加以研究分析歸納,找出規律,一定能把宋老學術思想摸透、掌握好、繼承好。

    他什么地方是繼承,什么地方有發揚,什么地方超越前賢,只有分析透徹他壯年遺下的醫案,才是真正學到了宋老的真傳。

    三、學院執教

    宋老先后擔任傷寒教研組、金匱教研組主講,上午授課,下午帶學生實習。由于教學任務的需要,善用經方治雜病的功夫無人能超越。如果不是帶學生,他臨床用經方大約占50%。

    宋老診病時的底方,絕大多數讓學生帶走,只在家中看病時,留下底方應付復診,傳授女婿閱讀學習。

    他因身體關系,第三屆58班學生《傷寒論》課,已由陳慎吾老師主講,助教是劉渡舟先生。

    (一)草河車湯:

    從五八年起,甲肝多起來,宋老自創了“草河車湯”治療轉氨酶高的遷延性肝炎,功同茵陳蒿湯。

    藥物組成:草河車30g,青皮12g,蘇木6g

    功能:清熱活血,舒肝止痛。

    加減運用:如熱毒較甚,將草河車改為鳳尾草30g;

    大便溏,減草河車,加貫眾30g;

    有黃疸者,加茵陳15g,梔子10g;

    在肝硬化早期,加山楂3g;

    腹水較明顯,加郁金15g,檳榔30g;

    伴見脾胃虛弱,加茯苓15g,白術12g,黨參12g。

    草河車湯驗案(宋老處方底方):

    泮世華,男,23歲,1981年4月17日初診。

    化驗檢查:黃疸指數11單位,轉氨酶208單位,麝香草酚濁度12單位,胃區痛,納谷不香,脘腹脹,六脈弦。

    初步診斷為肝炎,當清熱活血,舒肝止痛。

    處方:貫眾15克,青皮9克,黨參9克,蘇木2克,白術15克,茯苓12克,生姜6克,大棗4枚。

    三劑,有效可服36劑。

    兩個月后復診,各種化驗都恢復正常。

    按語:早期肝經濕熱多有黃疸;而慢性遷延性肝炎,轉氨酶高,黃疸輕;從國外潛入的乙肝、丙肝病毒所致,癥狀少,但危害極大,無特效藥,很難治愈。

    我把宋老“草河車湯”加減,從1972年起,用來治療乙肝,命名為“小金樓湯”。

    脾胃虛弱者,“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上方加黨參、炒白術15g,焦山楂12g,神曲10g。

    我把“草河車湯”治甲肝偷梁換柱治乙肝,匯報給宋老,他不但不生氣,還夸獎說:“我帶了這么多學生,齊民的悟性最高。在'草河車湯’上錦上添花,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解決了乙肝無方可治的問題。

    小金樓方:草河車30g,貫眾12g,蘇木6g,水煎服,每日一劑,每30天為一個療程。

    一般要服13個療程,乙肝的化驗指標才能恢復正常。草河車又名蚤休,亦名金線重樓,縮寫為金樓,故名曰小金樓湯;

    若加入黨參、白術、焦山楂、神曲,則名大金樓湯。為了加強本方的解毒護肝之力,常加茵陳10克,蒲公英15克。

    二)秘傳“三兩三”

    記得1961年新年,我在談起《江西中醫》熊夢“冷廬醫話”載“三兩三”用于一切久不愈之皮膚病經驗有卓效。

    熊夢說:“吾之開業期中,曾用此治療數例患蕁麻疹,病程達十余年之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誠良方也。”

    我好奇地問宋老,“三兩三”方出自何書?為何人所創?圖書館能否借到?

    宋老說,“三兩三”是民間醫秘傳鎮宅之寶,無創作者和書籍流傳于世。

    你這一問,使我回憶起1936年資興民間醫生袁國華先生,他在宜章執業,與我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沒有著作,也不帶徒,因恐家中秘傳良方失傳,才把“三兩三”口傳心授給我,今年我擠時間把它整理出來。

    1962年第2期《廣東中醫》刊登了宋老整理發表的袁國華先生的“三兩三”,全文抄錄如下:

    “三兩三”,亦稱“三兩三錢三”,很可能因為方劑分量而命名。

    名為“三兩三”的方劑很多大都屬于秘傳,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間醫師手里,草藥醫掌握的更多。

    所以在群眾中流傳這樣一句話,“病要好的快,須用三兩三”,可見群眾對“三兩三”的評價。

    “三兩三”的組成,一般都是四味藥,君臣佐使配合很嚴謹,每一個“三兩三”的湯方,都有三分保密藥,由醫師親自加入湯內,雖然加的只是三分藥,而療效就高很多了。

    1、“瘡瘍三兩三” 

    全方組成列下:

    生黃芪30g 金銀花30g 全當歸30g 生甘草9g 川蜈蚣0.1g

    (1)方解:金銀花治一切風濕氣;當歸治一切風,除濕痹;黃芪能止諸經之痛;甘草通經脈,利血,堅筋骨,長肌肉;蜈蚣善走祛風。蜈蚣辛溫有毒而能除風攻毒,主治丹毒痜瘡,便毒瘰癘,用于遷延日久之瘡疹,更具殊功,此物雖有毒,但在能解百藥毒的甘草協調之下,無不良反應。黃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則純屬內補,排毒之力轉微。

    (2)功用:此方養氣血解毒

    (3)主治:瘡瘍,肌肉風濕,風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膚病及蕁麻疹等。

    按 :蜈蚣辛溫有毒而能除風攻寒 ,主治丹毒禿瘡、便毒瘰疬 ,用于遷延日久之瘡疹 ,更具殊功。此物雖有毒 ,但在能解百藥毒的甘草協調之下 ,無不良反應。黃芪、甘草二藥宜生用 ,不宜炙用。因炙后純屬內補 ,排毒之力轉微。此方益氣養血解毒 ,用于一切經久不愈之皮膚病 ,確有卓效。本方除治慢性皮膚病有特效外 ,于肌肉風濕痛及血枯經閉亦具奇功。

    (4)醫案兩則:

    劉某,男,40余歲,患肌肉風濕已十余年,更歷多醫,迄未根治,甚以為苦,后更生黃水瘡,自以為瘡疹小毒,未曾就醫,遷延二年余,形體日憊,如來就診,詳其病情經過,按辨證施治標本先后原則,先治其新病,與“瘡瘍三兩三”六劑,藥后不但黃水瘡結痂告愈,肌肉風濕痛亦隨之大減,遂教再將原方服六劑,肌肉風濕痛亦獲全愈。后經訪問未復發。此后,每遇肌肉風濕痹痛之久治無功者,轉予本方,莫不獲效。

    邱氏,女,20余歲,經閉三年余,多方療法無效,時發風疹來診,予本方服三劑后,風疹愈而經行。后曾多次用于體弱經閉患者,均得奇功。

    2、“首風三兩三”

    發病有時的頭痛或偏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頑固性病證,不易根治,如果氣候有變化,或將要起大風時,先一日必出現劇烈頭疼,正如《內經·風論》所說:“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麻黃30g(打碎節先煎去沫) 桂枝30g(去皮) 罌栗殼30g 甘草9g 。

    痛偏于左的加龍膽草0.1g

    痛偏于右的加鉤藤鉤0.1g

    痛頭不偏的加陳細茶0.1g 。

    (1)煎服法:用水約四碗,先煎麻黃,沸后去凈沫(或連水都去掉),再用600g水納諸藥同煎,取水240g ,分溫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

    (2)禁忌:服藥六日內禁生冷、油膩、魚腥酸辣,36日內禁房事,男女同法。

    本方劑量不可減輕試用,否則患者容易產生抗藥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

    (3)注意事項:麻黃必須打碎節,先煎去沫,或去頭煎,桂枝必須去皮,不然會有鼻衄的后果。

    (4)頭痛的原因

    頭痛、偏頭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風寒入于骨髓,一般性頭痛,其痛不會逾月的。

    正如《素問·奇病論》中說:“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

    歧伯曰:'當有新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問·風論》中所說:“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所沐中風,則為首風。”

    (5)法則:祛風逐寒為主。

    (6)、方解:凡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從皮毛而出。本方麻黃散寒,桂枝祛風,更以罌栗殼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為肝氣上逆,用龍膽草瀉肝火;偏于右者為百肺失清肅,以鉤藤鉤平肝風。

    (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東方震木為肝;右為兌金為肺)。陳細茶解結止痛,服之鮮有不效者。輕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劑必愈。如服一劑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屬于風寒入里之頭痛,如梅毒蘊結、胃熱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療的。

    (7)醫案:

    鄧某,男,50多歲,患偏頭痛10年,發則頭面汗出,每遇氣候將變,疼痛必甚,適有袁國華醫師在宜章執業(時在1936年),我即介紹予之醫治。袁醫師予首風“三兩三”,服藥一劑,其痛即止,后屢經訪問,迄今未復發。

    3、“跌打三兩三”

    病者從高樹或樓上失足跌下,傷重垂危,看傷者沒有破皮折骨,只用“跌打三兩三”就行啦。

    全當歸30g  金銀花30g  大川芎30g  穿山甲9g  滇三七0.1g (研沖)

    (1)煎服法:此藥將酒一碗,水兩碗,合煎取一碗半,分兩次溫服。服第一次約經四小時后,傷者必然大便,若便中帶血,不必驚訝,繼續二煎服下,次日必漸能行動,再將原方配服一付,靜養2~3日就可以勞動了。

    (2)用藥的理論依據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急虛身中,卒至五臟閉絕,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于墜溺,不可為期……。”就是說,撲跌、溺水這一類外傷,就由于本身虛竭,倉猝支不住而出現失足沉溺,以致五臟閉絕,脈道不通,氣不往來,這在診脈上是不可以預期的。如由高墜下,必須一時出現目眩心悸才會失足跌下,這就是所謂急虛身中。

    (3)治則:通經脈,活氣血。因為是急虛,所以著重通氣活血;因為是身中,所以著重在解結去瘀。活血祛風,活絡止痛,專治風寒濕痹,腎虛腰痛,閃腰等。

    (4)方解:本方當歸除客血內塞,溫中止痛,破惡血,生新血,協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養新血;金銀花通行十二經,消諸腫痛;穿山甲出陰入陽,通串經絡,能直達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撲未出血者,更為要藥。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斷筋折,就不屬于本方范疇了。

    (5)論真臟脈 

    《素問·玉機真臟論》“急虛身中”一段,句讀不明,歷來注家都解釋為“內傷”,不想想在臨床上的“內傷急中”是沒有不出現真臟脈的,只有墜溺之類的外傷,雖由急虛所引起,但不會出現真臟脈。古人正恐人誤會內傷,所以舉例“譬于墜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脈雖不見猶死也。這里要指出的內傷脈象,一息56至是決不會死人的。外傷就不同了,血傷之后,應當脈見遲澀,若有數象,證明瘀血入心,舌中必見瘀點,這就是很危險。

    第二天我特地訪問傷者,他說:“昨日吃了藥后,大便下了兩次血,當時覺得周身舒服,疼痛減輕。”我問:“你怎樣在樹上摔下來的?”他說:“我在樹上,忽然心中悸動,頭眩眼花,手腳支持不住,就跌下來了。”這樣對照袁醫師所說,確實和事實相符,不能不令人心折。

    以后這一“跌打三兩三”,我常在臨床上應用,都收到了如期效果。

    (6)驗案

    1947年,有一曾姓者,由高樓跌下,牙關緊閉,氣絕無聲,其家中人請村中一跌打醫師診出,該醫師見病危重,連搖頭表示不可救藥,當時我正該村出診,遂請同往救治,檢查傷勢后即處原方予之,那位跌打醫師不信,并有激詞,我即對傷家說:“吃了這三付藥便可挽救”。

    藥煎好,即將滇三七末調入湯中與服。藥后腹中雷鳴,過了三個多小時,傷者漸知人事,再將二煎藥服下,又過一時許大便一次,便中純為紫色血塊;

    第二日原方繼續服一劑,又下紫黑血塊二次,疼痛消失,已能步履;第三日再服一劑,便中已無血,傷勢也基本好了,那位跌打醫師方才信服。以后三四年當中他用此方治療15例,沒有不收到效果的。

    按語:1976年五建老工人隊為中醫研究院蓋房,墻高2米多,夜間施工,一老工人失足從鐵架跌下,上午八點多用擔架抬至門診,神志清醒,跌下已五個小時,不見出血征象,受了點驚嚇,臀部先著地,地下是從根基翻上的濕土松軟,所以傷的不重,脈無澀象,方處以減半“跌打三兩三”五付,七天假滿就能來上班了。

    4、“潰瘍三兩三”

    (1)主治:癰疽潰后,久不斂口,或遠年近日之潰瘍均可敷貼。

    (2)處方:赤小豆30g 栝蔞根30g 浙貝母30g 大冰片0.1g 。

    (3)用法:上藥各研成極細未,稱足分量后,再將藥末和勻,視瘡口大小分為二或三包,每包用雞蛋清調敷,日換一次,換下之藥,不可扔掉,將膿血放置凈土上,(地氣)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雞蛋白合前藥勻調包敷,以一料交替使用,至愈為止,藥力始可用盡。

    此藥用后可保存,使用次數越多,效越大,看來不符合衛生和科學原理,但在實踐中確是如此,原理在哪里,仍不可得。

    (4)醫案

    彭XX,男,60余歲,中醫師,足生癰毒,冬愈春發,往始20余年,內服外敷,百藥不效,后來求診時自稱為臁瘡,遂予本方敷貼20余日,即告全愈。

    吳氏,女,患手背發一年余,潰后肉腐見骨,更歷十余醫,均未見效,因家貧寒異常,遂教向彭XX家乞其余藥,敷貼十余日,即生肌斂口而愈。其鄰居家有小孩,頭部生一癤毒,已三年余,醫藥未效,吳氏以余藥予之,敷貼六七日,亦獲痊愈。

    按語:“三兩三”在《廣州中醫》發表后,還贈了一本雜志,即1962年第2期,我一口氣將“三兩三”讀完。晚飯后和宋老閑聊,問其是否全部把“三兩三”發表,他說還有一些“三兩三”,在臨床上未驗證,所以沒有發表,加之已過26年,也忘掉一部分。如:

    (1)“熱痹三兩三”:益母草30g 透骨草30g 仙鶴草30g 知母9g 制馬前0.1g

    主治:熱痹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痛風等。

    按語:我從此方化裁出一個痛風丸,專治痛風。

    (2)“安眠三兩三”:生地黃30g 酸棗仁30g 茯神30g 防已9g 朱砂0.1g(分沖)

    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經衰弱癥),但朱砂不能多服,6~12付即可。

    按語:本方有防己地黃之意,若溫服后加白酒或黃酒一杯,則會“不安神而神自安”。

    (3)“自汗三兩三”:生芪30g  生龍牡各15g  黑豆30g  炒白術9g  燈芯0.1g

    主治:自汗出。宋老常用此方,惜未將底方保存下來。筆者也常用,常去炒白術,加桑葉9g 。

    按語:1964年,在淚羅為了治急性血吸蟲病導致頑固性鼻衄,中西醫皆束手無策時,我創制了“鎮衄三兩三”(生地30g,桑葉30g ,白茅根30g,黨參10g),用于治療除陽虛以外的各種衄證,如鼻衄、耳衄、齒衄、眼衄、唇衄、指衄、肌衄(血小板減少)、精衄(精索炎癥)腘衄、乳衄等。特別令我高興的是,“鎮衄三兩三”,每服一付,可提高血小板一萬,一般七付,衄血可止。若陽虛則用甘草干姜湯(甘草6g,炮干姜15g),五付即可,再用附子理中丸善后。

    四、專家門診

    1966年至1994年,宋老在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從事臨床教學,每周出專家門診,尤其為老紅軍、部長、兵種司令員出診看病,從出診回來留的底方看,他的醫療水平抵達高峰,已無人可以超越,但他認為給高干看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處方用藥要萬無一失。

    我在廣州、湖南喜用經方,用藥少則二、三味,多時六、七味,群眾少花錢,能治病;給部長、司令員、長征的老紅軍看病,他們個個都是有卓越功勛的人,對他們絕對負責,所以處方藥味多一些,貴重藥也多,這才迎合他們的心理,處方用藥也得“與時俱進”,名醫吳秉貴說:“御醫當久了,不如走方醫”,由于出診為首長診病,所以從他的底方可以看出,每劑藥都是溶經方時方的精華于一爐,重鑄新篇,他晚年的底方,顯得格外珍貴,方方含金量極高。

    附:醫案醫話五則(宋老口述,高齊民筆記)

    (一)冬溫轉春溫案

    女,40歲,711醫院住院病人。自訴去年農歷十一月開始突然感冒,未出現惡寒,就發高燒41℃,住了30多天醫院,燒才退下來。出院不幾天又高燒39℃~40℃,又住院50天,經服中西藥,高燒退到38℃多,再也無法退下去。

    經711醫院反復檢查什么都沒查出結果,細菌培養(一),但人日漸消瘦,食納極差,也服了一些中藥,胃口不開,舌上無苔,質淡紅色,無表癥,少津起刺,形體消瘦,疲倦,每日飯量3~4兩,大便4~5天一次,不腹脹,臉色淡紅(非真陽外越之象),脈沉細但不快,略帶澀象。因為什么都查了,不像傷寒,但也定不下什么病名,熱勢目前多在38℃以上。醫院說:“但愿先生診斷明確,予以調治。”

    按中醫辨證論治來分析,本病開始為冬溫初好,出院后又適經水來潮,所以又開始發燒。這時季節變化,立春后發病,病由冬溫轉春溫,當用四物湯合調胃承氣湯(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大黃,芒硝,甘草,重用大黃)。“溫病下不厭早”,服藥后大便通,體溫下降至37.2℃(開藥三付,大便通,止后服)。

    二診:因患者又見輕度泌尿系感染,改用四物湯合五苓散(生地,當歸,川芎,白芍,澤瀉,茯苓,白術,桂枝,豬苓),服一付,體溫降至36.9℃。醫院再次做細菌培養,說培養出傷寒桿菌,將她收入傳染病病房。

    不久又開始發燒,體溫37.5℃,因已查出病原,院方認為不再煩請宋老,但熱勢日漸遞增,病人經大夫同意,民主任批準,來宋老家中求診,處以柴芩四物湯(柴胡,黃芩,生地,當歸,川芎,白芍),開三付,服完二劑,熱退出院。

    宋老說:“若不服四物湯加調胃承氣,血室之熱不能清除,當初是里癥,里證不能用柴胡,最后來求方是因胸滿才改用柴芩四物湯,病若再晚服中藥四物調胃承氣湯,幾天病將趨于難治。

    為什么用四物湯呢?因為本病舌質紅口干,口不渴,這是瘀血證,又大便45日一行,溫病無表證,非用下法不能起沉疴。溫病下不厭早,有表證也能用下法,大便稀也能用下法。

    我問宋老“腸傷寒”如何治?宋老說:“我在江南行醫三十多年,那時農村衛生條件差,得傷寒則常見,概而言之,初起有表癥,用麻桂之類,入陽明則用大承氣,在少陰則用附子湯,若腸穿孔當用桃花湯。”

    按語:此案例在711醫院轟動很大,屬一個特殊病例,又是冬溫轉春溫案例,很有研究價值。宋老前后三次叮嚀我,一定仔細推敲此案例。

    怕我不重視此案,所以在77年4月10日那一天,他親自將此案口述,讓我筆錄下來,認真學習領會此病辨證論治之精華所在。

    (二)下利危重案

    周X,女,50歲,航天部職工家屬。不知何時飲食不潔,突發急性胃腸炎,吐瀉交作,送到職工醫院治病,服中西藥不效,病情日漸加重,日下利數十次,完谷不化,嘔逆難以進食,消瘦,因脫水眼內陷,若不治療,病人將危在旦夕,因對抗生素過敏,醫院也束手無策,想請宋老出診。

    時值宋老身體欠佳,病人住在醫院還算放心,在問清病人現狀后,宋老根據多年治急性胃腸炎的經驗,處以甘草瀉心湯加葛根。炙甘草12g,黃芩9g,干姜9g,半夏9g,黃連3g,大棗10枚,黨參15g,葛根30g。三付,水煎服,每日兩次。服藥后,一劑知,二劑效,三劑痊愈。

    三日后,病人家屬來電話說:“這么危重的腸炎,幾付藥就給治好啦,謝謝宋老!”宋老風趣地說:“我沒有什么可謝的,要謝,謝張仲景吧。”

    按語:下利屬里證,不能用柴胡,但能從小柴胡湯中化裁出一方。因下利有濕重熱重,有脾胃氣虛,有脾胃陽虛,則又變成三方。

    其特點一,三方藥物完全相同,主證不同,則君藥不同。

    其特點二,君藥不同,則方名不同。

    特點三,下利因濕熱不同,清熱之黃連用量不同;因陽虛之輕重,鮮姜、干姜合用或單用。

    宋老治下利善用半夏、甘草、生姜瀉心湯。此案屬下利危證,“日數十行,完谷不化”,脾胃之氣大傷,故用甘草合人參補中益氣,培植胃氣之本,加葛根則有葛根黃芩黃連湯之意,有錦上添花之妙,更可防濕熱之火復燃。

    (三)一竅不通脈見結代案

    本邑兩個老中醫,李XX與周XX,道同又互相為親。一日閑坐,論及脈有時可斷病之予后,談畢,相互診脈以為戲,周脈78跳一歇,《脈經》云:“脈七八跳一結代,百日死。”周為醫,知脈之結代不善,獨有炙甘草湯可緩其急,故每日服一付;

    并擔心百日之后若歸天,羊城、縣內賬物將被別人所賴占,為了子女今后有家養生,又奔羊城、縣衙將一切賬目點清,交付證人,帶著憑證,回鄉待斃。日復一日,已過百日,身體猶健而不衰,復有百日仍健康,但脈仍7~8跳一結代。

    自思死證難免,不妨求宋老一診。問其何苦?自訴無他病,偶相戲診脈,發現結代,疑百日必死,又逾百日仍無恙,特來一診,以斷生死,盼能否另開生門,轉危為安。

    宋老問診時,聞其言談鼻音重濁,問鼻竅可有所苦,曰:鼻常流黃涕。遂用瓜蒂2個碾細為末,布包塞鼻,日一換。塞后鼻流黃水甚多,藥后黃涕已止,語音清晰,再診其脈,結代消失。

    (四)二兩生地脈結代消失案

    亦有一老醫師患脈結代,自知不過百日,每日服炙甘草湯,逾百日,身體健康如初,求宋老一診,以斷陽壽之長短。

    宋老問其所苦,自言有時心悸,左半身麻木,睡眠時好時壞,其它均無恙,觀其所服炙甘草湯,諸藥分量尚可,獨生地之量欠足,又少清酒之升發,故將生地數錢改為一兩,加入清酒。

    服后,脈由7~8跳一結代延至10余跳一結代。復診又將生地改為一兩半,脈由10余跳一結代改為20余跳一結代。后又再將生地加至二兩,脈變為50跳一結代。年逾花甲,五十跳一結代為常脈,不足為怪。

    按語:宋老告誡我,仲景《傷寒雜病論》254個經方中,必須牢記:炙甘草湯必加黃酒,小建中湯必加飴糖;若不加,成了畫虎無須,亦非二方之旨意。宋老說:“我初行醫,也常犯這錯,后知之,馬上改過,一生則慎之。聞齊民你在讀大學一年級時,就用小建中湯原方治愈表弟張企峰胃潰瘍案,自感后生可畏,這是讀書認真的結果。”

    (五)治愈四年每日導尿案

    昨日,由廣東、上海檢查確診的一例右腎喪失功能的一個患者,經服起廢湯(串雅方),口干好轉,小便增多,轉告知宋老。宋老記起,1943年,一偽軍長的母親60余歲,病小便淋漓不通,每日上午8時和晚9時必導尿兩次,不導尿點滴難下,如此已四年有余,遍請羊城名醫處方無效,處方之多已寸厚許;從清熱利濕到補氣補血,以及補腎溫陽等等,絲毫無功。

    一日請宋老(當時宋老32歲)診治,診六脈寸弱尺盛,小便點滴不通,不導尿則少腹脹滿不舒,翻閱桌上數以百計名醫處方,諸醫從各方面都試治過,一時定不下治則,要求病家能否借我以前所用之方回去一覽,研讀后再處方圖治。病家以為醫嫌錢少,忙給解釋說:“只要能把老夫人病治好,不管多貴的藥,我們都可以買得起,你只管放心開。”

    宋老想起病家所講,當初家中十分貧苦,又早失丈夫,全靠她出勞力養生,今兒居高官,一步登天,就把她接到廣州深宮大院,什么都靠保姆料理,由于長期養尊處優,原每日出汗出力,氣血代謝旺盛,現在每日閑坐不勞,腠理不再開泄,氣化失常,水府閉塞,故小便難以排出。

    隔日請復診,病家見宋老面帶難色,問曰:“需要什么盡管講”,宋老笑著說:“要你老人家每日去攀登屋外小山兩次。”病人因素在農家,今要她登山鍛煉,不勝高興,并說我每天保證登兩次,配合藥物治療。

    宋老執筆處以越婢湯加肉桂,初服一劑微得汗,到晚上9點來導尿時,也不感到像以前那樣少腹脹得難受。

    囑其將藥煎好,放涼再服,麻黃涼服利尿。服藥后尿雖未通,但已有尿感。又將麻黃加重到五錢,囑其將導尿時間往后拖2小時再導尿。

    服前藥患者遺尿少許,雖然沒有什么感覺,但患者很高興。又將麻黃加重分量,加上肉桂末一錢沖服,服后得周身汗出,桂鼓膀胱之氣化,自排小便一次,導尿延至子夜,少腹亦不覺脹,從此不再導尿,尿已能自排如初,病家不勝歡喜,并要登報以酬謝。

    總之,病的原因很復雜,除六淫七情外,還不能忘記“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前例右腎無功能病例,當年未問他干什么?不問,對分析病情不利。如上所舉病案,不了解她當年是勞苦人家,就想不出越婢湯開腠理、潔凈府,發汗以通調水道。

    按語:越婢湯為治風水之主方,治病有效否,不在全方托出,而在麻黃之用量。治風水,麻黃用量當在15g以上,才能利尿。我曾治岳陽一青年,無汗,冬不著棉,我用麻黃30g,生石膏50g,服10劑仍不出汗。此案,導尿四年,膀胱氣化功能喪失,宋老加上肉桂一錢,“一石打破水中天”,膀胱氣化恢復,小便自出。

    宋老說:“臨證要刻苦鉆研藥性,審證用藥,務求其當,對常用之藥,尤要熟練掌握其性能,掌握其用量,掌握藥后的反應。仲景這么偉大,僅用藥160多種。研究254個經方,每一味藥都不能從本草書和《中藥學教材》中去尋找答案。

    例如'桂枝’,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共用130余處,用在77個方劑中,怎么能用'概而言之’幾句話說得清楚呢!要從桂枝在方中的位置(君臣佐使)、主證和作用入手分析,才能深入掌握桂枝的功用,余皆如此。”

    讀宋老醫案,當品味他的加減。如半夏瀉心湯,加瓜蔞則有小陷湯之意;甘草瀉心湯,加葛根則有葛根芩連湯之意;越婢湯,加肉桂,尤為妙哉,助膀胱氣化;麻黃細辛附子,再加玄參30g,方義大變,取意“善補陽者,從陰中求陽”之名言……。善讀書者,就從經方之加減“沙中掏金”,以開悟自己。

    宋老勤于診病,很少執筆操斛。我青年時求學心切,抽空就請教宋老。他一邊口述,我就操筆記下,所以今天才保存下一點資料。

    其余資料,一部分從宋老故鄉書堆中翻出來的,如縣衛生院底方。

    “男子不孕方”是從長兄宋讓謙1948年筆記中摘下來的。

    如今當地醫生還在使用;“中藥流產方”,當年農村常用,現在還流傳在宜章農村。

    還有部分資料從“宋氏家譜”中抄下來的。

    宋老先生十多個醫案,涉及范圍廣,有經方,有時方;有溫病,有傷寒;

    有常見病,有怪病;有下利險癥,有癌癥;

    有自創方,有師傳方;有《千金》小調經湯,有民間驗方等。

    醫案,除劉希盛先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求湯醫案是口傳,經查證,應是1900年前的脈案;

    宋老自己的醫案是1943年治“四年導尿案”,距今已有76年,又有九十代的醫案,跨度之大,甚屬少見。

    總之,在宋老蒼茫醫案中,我收集的僅是鳳毛麟角,而大部分有效案例,遺失在病人身上,保存在學生手中。

    宋老是北京中醫學院主要籌備人之一,醫院成立后第一個在紅樓出門診,1966年以后調到附院,一直在內科門診出診。

    退休后,響應國家號召,不顧年老體弱,以80高齡再度出山,作為全國500名名老中醫之一,收徒授業。

    慶祝我院建院50周年之際,為了緬懷他對學院和醫院的貢獻,我才收集了一些醫案醫話,在李曉林醫師的幫助下奉獻給大家。

    創辦了微信公眾號:經方日記,香附女科日記。

    《貓貓讀本草心得》第4味:甘草

    味甘,性平。補瀉兼備,調和諸藥。

    可補可瀉,可表可里,可升可降。生用入脾肺而瀉火,炙用入心脾而補中。

    入涼劑則瀉熱,入汗劑則扶正,入潤劑則養血,入峻劑則緩性。消解百毒,涵坤土之德。

    調和諸藥,有國老之功。助桂芍以御外,督姜附以安內,補脾虛以生肌,緩肝急以止痛。

    具逐秦破楚之略,安韓撫彭之謀。本草智者,莫出其右,可謂藥中之子房也!

    《傷寒》、《金匱》用甘草者共計一百二十四方,為諸藥之最。

    《十八反》云:“藻戟遂芫俱戰草”,然仲景與甘遂同用,東垣與海藻同用,丹溪與芫花同用。

    何也?博識多通、窮理盡微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迷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国产亚洲AV电影院之毛片|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 亚欧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中文字幕av国产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99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午夜福利片1000无码免费|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色欲国产精品一区成人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毛|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电影| 性无码专区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再热青青青| 亚洲A成人片在线播放| 欧美大屁股流白浆XXXX| 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一二|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国产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午夜在线观看成人av|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熟妇性XXXX欧美熟人多毛|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二页|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免费福利|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 狠狠亚洲色一日本高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