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段看點: 1. 客觀還原古北口營城墻體全貌; 2. 考察大花樓(密云18號烽火臺)西側至潮關村山脊殘墻; 3. 考察潮河五寨遺址; 4. 發現疑似潮河川新營墻體。 2021年2月17日,同客舟聽雨兄一起來到古北口鎮,重點勘察了古北口營城墻體及潮河五寨遺址。其實早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就冒著零下22度的嚴寒對古北口營城墻體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訪,但對墻體上太多有戰臺、角樓、敵臺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次重走營城就是想進一步認識它。 一、古北口概況 古北口位于北京市密云區,地處燕山腹地,蟠龍、臥虎兩山南面的山丘陵區,又有潮河、湯河繞谷而過,形成拱衛北京的奇險。它南控幽州、北捍朔漠,自古為京都鎖鑰重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遠在遼、金、元、明、清時期這里均是狼煙四起戰火不絕,是衛戍京城最重要的防線之一。 清康熙帝曾賦詩贊頌古北口: 回鑾抵古北口? 清·玄燁 黃谷清河古戍間,鑾車此日省方還。 長林曲抱千溪水,小徑斜通萬仞山。 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 時平不用誇形勝,云物秋澄斥候閒。 清代文人洪昇也對古北口贊許有佳: 《望古北口》 清·洪昇 絕頂此躋攀,蒼茫曉日殷。 一身飛鳥上,雙足亂云間。 大漠連滄海,長城補斷山。 遙看古北口,天險舊秦關。 古北口是遼東和內蒙通往中原的咽喉。北京的西、北、東北都是山地,東部面臨大海、南部為平原,形勢上是一個半封閉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若意欲進入北京,唯有通過重山峻嶺中為數不多的峽谷關隘,這其中尤以古北口、紫荊關、居庸關、山海關最為重要。古北口與居庸關紫荊關、山海關共同占據著古代進入北京的四條大道:即東北古北口大道、西北居庸關大道、太行山東麓大道、正東山海關大道。 ▼古代進入北京的四條大道示意圖。 ![]() 二、歷史上的古北口 1.西周至春秋戰國。從西周開始,延至春秋戰國便在古北口筑墩設防; 2.漢。漢武帝劉徹命守軍在古北口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漢與匈奴屢次交戰的必爭之地; 3.北齊。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北齊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的入侵,就在古北口修筑了長城。據《北史·齊本紀》載,“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這是古北口乃至北京地區第一次出現長城; 4.隋。隋開元初年,修造燕薊段長城,古北口口正式成為長城的31個軍鎮之一; 5.唐。古北口自唐代始獲其名,顧炎武《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記載:“古北口自唐始名,唐書,檀州燕樂縣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長城關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設有北口守捉,屯兵駐守。當時幽州長城之外為奚族聚居區,所以古北口又稱“奚關”。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稱古北口或虎北口; 6.金。金代泰和五年,章宗又命人在此筑東陘二城,金貞佑二年(1214年)在這里設過鐵門關; 7.明。明代古北口已成為最重要的雄關隘口。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徐達修筑古北口關城,并在北齊長城基礎上砌石塊以增強防御能力。關城修有門關2道,一門建于長城之上,稱“鐵門關”;一門設于潮河上,稱“水門關”,現僅存遺址。隆慶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修復古北口長城時,不僅保留了北齊長城,還在長城墻外又加砌了堅固的城磚; 8.清。清代古北口的戰略地位依然重要。它位于北京及熱河的中間地帶,也是皇帝出巡熱河重要的駐蹕之地,故在古北口設置了提督府,用以塞外作戰,從而進一步確保熱河行宮和皇帝出巡的安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晉加古北口總兵馬進良為提督,仍駐古北口,替管直隸軍務,古北口提督府前后共存210年。提督府舊址河西村的柳林營,上地面積2.6萬平方米,提督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現僅存守門石獅一對及斷碑和碑座; 9.近現代。近現代古北口的地理位置依然突出,1933年古北口在長城抗戰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沉重打擊了日寇的氣焰,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日熱情。 三、古北口長城戰事 古北口是萬里長城上戰事繁多的關隘之一,有史可查的大小戰役就有138次之多。近現代最著名的戰役無疑是古北口長城抗戰。 顧炎武《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對古北口發生的戰事記載如下: “唐莊宗之取幽州也,遣劉光濬克古北口。遼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之來遼,希尹大破遼兵于古北口。其取燕京也,蒲莧敗宋兵于古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勢屯古北口,撒敦追上都兵于古北口。禿堅帖木兒之入也,太子出光熙門東走古北口,趨興松。嘉靖二十九年俺答之犯京師也,入古北口出古北口。” 四、古北口明長城分布 古北口作為扼守北京的東北大門,其防御地位在歷朝歷代均是重中之重,有明一代,古北口作的防御設施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古北口明長城包含自西至東八大樓子長城、黃峪溝長城、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五里坨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共40余公里墻體、172座敵樓、 14座煙墩、16個關口、3個水關、6座關城、3個甕城,以及若干衛、所、堡。從而形成了臥虎(此段有罕見的姊妹樓及長城歷史上跨度最長的水關長城)、蟠龍環線,古北口關城環線,北口司馬環線,潮關環線,北齊長城全線等明長城組成的五大環形防御體系。是明萬里長城中最堅固最雄偉的一段,也是迄今為止保留了最完美的明長城原貌。 ▼《四鎮三關志》對有如下記載:“古北口門,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眾騎,沖。” ![]()
![]() ▼下圖為薊鎮長城大蟲峪至臥虎山段長城圖,紅點線為孤樓是不連續墻體,紅實線為連續墻體。古北口所在地理位置最低,也是最平漫之處。故而也是蒙古人入侵時的最佳攻擊點,同樣也是防守的重中之重。 ![]()
![]() 如此寬漫的關口,有明一代是如何防守的呢?古北口關東有蟠龍山長城、西邊臥虎山長城相連響應,潮河東岸設有鐵門關即正關(具體詳見我的博客:密云古北口甕城(鐵門關)、潮河關城堡踏勘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8041f0102z0jh.html),正關之西潮河之上設有水關(密云18號水關),水關設水門數道(有說三道、有說五道、有說更多道,具體幾道不得而知)。水關之上墻體西接臥虎山姊妹樓,東接蟠龍山鐵門關。形成了一道封閉的大閘牢牢地卡住古北口通道。 ▼修繕后的姊妹樓(下圖最下方)。 ![]() ▼20世紀初的姊妹樓(圖片來源李東明編著:《古北口》,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 ▼鐵門關遺址現狀。 ![]() ▼20世紀初的鐵門關(圖片來源李東明編著:《古北口》,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 古北口是燕山山脈上南北交通的要塞,素有“七寨一關”之稱。針對“七寨一關”一說,《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第九卷金山嶺、古北口對此敘說較為詳實: “據明嘉靖甲午(1534年)許綸九邊圖,營城在南山上,呈'凹’形;關城在北中,為方形;再北為潮河新寨。又據《九邊圖說古北口路·古北口提調下關寨》,南為古北口營城,向北依次為密云后衛營城、古北口關城和潮河新寨;又據《四鎮三關志》、《薊鎮地形圖》,在關城西南尚有潮河一、五、六、七寨,潮河川關,潮河川營,加潮河新營即為七寨。” 顧炎武《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對于古北口有如下記載: “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淺則絕潮河,水大則迂回從山頂行------古北口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步,三門。洪武十一年立守御千戶所,三十年改密云后衛,領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其后以參將一人守之------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之犯京師也,入古北口出古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阨塞者,古北、喜峰二口焉。永樂八年正月丙子,塞古北口小關口及大關外門,僅通一人一馬。城北門外有宋楊業祠。業以雍熙中為云州觀察使。契丹陷寰州,遇于雁門北陳家谷口,力戰不支被擒,不食三日死,忠矣。然雁門之北口非古北口也,祠于斯者,誤也------ 又三里為潮河川守御千戶所,有關------川之兩旁筑垣立臺。東臺下有鐵門關,為出入道,常扃不開。而臺上有樓,總督大臣以撫賞涖焉。關外為夾墻,撫夷魚貫而前,受賞于關下,軍士列兩山上,伐鼓吹角以震詟之。下有小城曰北關營,而川口東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門,守備一人守之。臺之東西因山為城,參差曲折,千里不絕。其沖處則建空心敵臺,高或三四丈,廣或十四五丈。凡沖處或四五十步一臺,緩處或二百步一臺,每臺百總一人主殺敵,臺頭副二人主輜重,五臺一把總,十臺一千總,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鈴柝相聞為一墩,每墩軍五人主瞭望,每路傳烽官一人,有警舉烽,左右分傳,數百里皆見,應速備豫,故鮮失亡,大抵皆戚少保繼光之遺畫也。” 五、古北口營城 古北口營城即密云后營城(密云28號城堡),周長2829米(南620、東845、北599、西765米),東至東關門,西至潮河川,南控大開嶺 ,北依高山。關城城墻高10米,處高內低,隨山勢上下起伏,呈不規則長方形。 始建于洪武十一年(1178),設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年(1397)升為密云后衛,下轄左、右、中、前、后5個千戶所,古北路參將亦駐此城。 北京市文物局所立文物保護碑記載如下: “古北口鎮城 位于古北口鎮古北口村,是密云區自明朝起設置的三個戰略重鎮唯一一處保存有較多遺跡的,而其余的石匣城、密云城已不存在。由于其地處邊關要塞,其戰略功能居三鎮城之首。鎮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1933年侵華日軍占領古北口后,將此門拆毀。2012年修復了鎮城北門。鎮城隨山而建呈不規則形,周長3245.1米,設東、南、北門,現僅存北門及水關一座。墻體用條石、毛石及城磚壘砌,中間為毛石夯土填芯。” 顧炎武《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記載如下: “古北口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步三門。洪武十一年立守衛千戶所。三十年,改密云后衛,領左右中前后五個千戶所,其后以參將一人守之。古北口自唐始名。唐書,檀州燕樂縣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 《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第九卷金山嶺古北口考古內容如下: “(二)古北口營城 當地群眾所稱的營城,實是洪武初年所設的密云后衛營城。這座營的面積較大,跨山連谷, 古北口關的要道。我們所調查的是該城的明代城垣。 古北口營城的四垣不正、幾乎無一垣取直,平面呈斜長形,隨著山勢的崎嶇而筑城壁,形成東門靠近南垣,南門靠近正西垣,而西門則靠近北垣的情形。現在一般所稱的“古北口口門”,是營城 的西門,實際是歷史上所稱之北門,就因城四垣不正、西門偏北的緣故。 城垣南部平緩,而東北則為丘谷、髙地。西垣外緊扼潮河大川,南半部則有從五里坨西行的季節河穿城而行,入于潮河。城北部偏西地勢平坦,且近潮河,在西門(實為營城北門)北側山坡上 有龍王廟、財神廟和著名的楊令公廟。城垣的西側有京承公路穿城垣西段高地和涵洞而北行,在涵洞的南側有原京承公路向東又向北行穿越西門(即古北口關門)北行,如今這條舊公路由于山洞的 開發已棄而不用,而這道關門左、右磚城和門道巍巍高聳,仍保存著歷史上關門的余威。 城垣平面呈東北一西南向的斜長形,雖然四垣不直,但在相當于四角的位置仍設有角樓,隨著山勢的崎嶇設置敵臺、戰臺或跨墻臺,如今這些設置均只存基址而已。” ▼《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第九卷金山嶺古北口所繪古北口營城測繪圖。 ![]() ▼此次穿越兩步路所記載古北口城形狀與上測繪圖一致。 ![]() 營城有城門3座:西門、東門、南門;角樓4座,并附有敵臺、戰臺、跨墻臺共23座。至于敵臺、戰臺、跨墻臺之間是如何區分的,我一直沒有弄明白只能將其均歸為一類即敵臺。 我們的穿越營城順序是:南垣→東垣→北垣→西垣,起點是營城南門東側(即101國道東側)。 南垣:從西南角到東南角全長620米,南門位于南垣的西南角,南、西兩垣夾角的中間。西有敵臺址,東南有戰臺址。南門早已為京承公路和五里坨旱溝所破壞,基址不存。 ▼上城前先有文保碑。 ![]() ▼營城南門遺址。 ![]() ▼南垣城門西段殘墻只剩夯土墻芯。 ![]() ▼西南角樓,長18米、寬14米。 ![]()
![]() ▼敵臺1,完全坍塌。 ![]() ▼密云18號烽火臺,又稱大花樓,3*3規格。 ![]()
![]() 密云18號烽火臺。建筑尺寸:中室面積10.4米×10.2米,通高9.5米(登城口設有現代鐵梯放于登城口);其他名稱:密古1號烽火臺;地點:古北口鎮古北口村(南山上);坐標:東經117°9′,北緯40°40′;高程:271米;材料:該烽火臺為磚、石、白灰混砌;建筑形式:該烽火臺為長方形,中室通道三縱三橫。 ▼臥虎山長城。 ![]()
![]() ▼圖片最下方兩個敵臺為姊妹樓。 ![]() ▼敵臺2。 ![]() ▼敵臺3。 ![]()
![]()
![]() ▼俯瞰營城西門、西垣及臥虎山長城。 ![]()
![]() ▼遙看營城東垣及蟠龍山長城。 ![]() ▼南垣的墻體有一段保存較好,有明顯的垛口及射口。 ![]()
![]()
![]() ▼敵臺4。 ![]()
![]() ▼敵臺5。 ![]()
![]()
![]() ▼敵臺6。 ![]()
![]() ▼敵臺7。 ![]()
![]()
![]() ▼敵臺8。 ![]()
![]() ▼東南角樓,長18米、寬14米。 ![]()
![]() 東垣:從東南角樓偏東行為東垣,沿山體崎嶇北行過五里坨—古北口公路、再過4座敵臺到東北角,全長845米。 ▼敵臺9。 ![]() ▼營城東門:存寬5米,門道寬5米。 ![]()
![]()
![]() ▼遙看敵臺10、11、12。 ![]() ▼敵臺10。 ![]()
![]() ▼敵臺11。 ![]() ▼敵臺12。 ![]()
![]() ▼殘存的東垣。 ![]()
![]()
![]() ▼東北角樓:原為磚筑,早年被拆除,今存中間碎石和夯土基址,東西長13米、南北寬10米、存高6米。 ![]()
![]() 北垣:從東北角樓西行為北垣。北垣全部行于山巒間,彎彎曲曲,經過三個折角,全長599米,存寬3米。 ▼過了東北角樓,包磚墻體行于東山梁之上,保存完好。 ![]()
![]()
![]() ▼墻體包磚百度達50厘米以上,且有明顯界限。 ![]()
![]()
![]()
![]() ▼敵臺13。 ![]() ▼敵臺14。 ![]() ▼敵臺15。 ![]() ▼敵臺16。 ![]() ▼西北角樓:位于南山坡上,今存樓基,方形,邊長9米。基底條石鋪砌,上用磚砌,存高6米,下可俯控潮河。 ![]() ▼遙看潮河及臥虎山長城。 ![]() 西垣:從營城的西北角樓南行,又本行拐彎向南經過藥王廟、營城西門、幾座敵臺后,拐角東行到南門,全長765米。 ▼敵臺17。 ![]() ▼西門:歷史上稱為“北門”。由于自古皆從此出入關,因此將其稱為正關門。經近修葺,成為今天的樣子。 ![]()
![]() ▼西門上的火炮。 ![]() ▼早年間的城門前的拴馬樁。 ![]() ▼古北口藥王廟。 ![]() ▼古門口三眼井。 ![]()
![]() ▼早年村民到三眼井汲水時的情景(圖片來源李東明編著:《古北口》,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 ▼敵臺18。 ![]()
![]() ▼敵臺19。 ![]() ▼敵臺20。 ![]() ▼敵臺21。 ![]() ▼敵臺22。 ![]() ▼敵臺23。 ![]() 密云28號城堡。其他名稱:古北口鎮城;位置:古北口鎮東關村中;坐標:東經117°9,北緯 40°41′;高程:240米;修繕情況:2006年對該鎮城北門進行過搶險修繕,市文物局投資。 六、尋找潮河五寨 尋找潮河五寨是此次穿越的另外一個目的。據客舟聽雨講:五寨的位置應當在潮關村北的臺地之上。帶著這個線索,我倆從大花樓始向西翻山越嶺尋找五寨遺址。 潮河七寨包括:潮河一、五、六、七寨、潮河川關、潮河川營、潮河新營。明朝所建的潮河各寨,歷經六百余年的滄桑巨變,七寨中除了潮河川營,其它各寨遺跡具體地點均已無從考證,我們只能從史料中管窺一二。《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第九卷,對此有如下記載: “據《欽定日下舊聞考》引《三邊鎮務總要》'由古北口關五里至潮河第一砦……又三里至第五砦……又一里至第六砦……其黃榆墩系嘉靖庚戌諳達人犯處。又一里至潮河關……又二里至第一砦’,七寨似是自東而西排列。《四鎮三關志》薊鎮地形圖'古北路’下記載得更清楚:'自古北口關以西為古北新營,向西為潮河一寨、五寨、潮河川新營、潮河六寨、潮河川關、潮河七寨’,七寨多在潮河的東岸邊墻內側,應是可以調查清楚的。” ▼從《四鎮三關志》中我們大體可以看出七寨一關的分布情況:自古北口關以西依次建有古北新營,潮河一寨、五寨、潮河川新營、潮河六寨、潮河川關、潮河七寨”。 ![]()
![]() 從實地考察及尋問村民情況來看五寨位置可以確定,即潮河關村北巨大臺地之上。在五寨西南不遠處意外發現一段墻體,疑似潮河川新營遺址,真是一個驚喜巨大的驚喜,具體還需方家進一步考證。 我們一路均在山脊上翻山越嶺行進,明長城的殘磚斷墻時隱明現與我們相伴相隨,這道殘墻并行于北面的臥虎山長城主線。《中國長城遺產網》及《明薊鎮長城1980-1987年考古報告》均未對此段長城作任何記載,而《北京北部山區古長城遺址地理踏查報告》(唐曉峰、陳品祥主編,學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一書卻有明確標注此段為明代長城。從筆者在考察過程中發現大量的長城城磚,也證明此段為明代所建,至于是否為明隆慶年間戚繼光在北齊長城基礎之上修復而成的還需進一步考證。但這并不影響它與蟠龍山-臥虎山的長城主線形成古北口著名的雙長城。 ▼潮河關城堡(潮河川營)、潮河五寨、潮河川新營位置圖。 ![]() ▼尋找潮河五寨穿越路線圖。 ![]() ▼古北口、司馬臺古長城遺址地圖(圖片來源唐曉峰、陳品祥主編:《北京北部山區古長城遺址地理踏查報告》,學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所示古北口雙長城位置,紅實線長城走向與我們穿越線路不謀而合。 ![]() ▼穿越線路上發現的數十處明長城殘磚、舊石。 ![]()
![]()
![]()
![]()
![]()
![]() ▼此高地為大花樓烽火臺西五六百米處的同一山脊之上,殘磚碎石頗多,從地勢上來看應當是一座敵臺或烽火臺遺址。 ![]() ▼再西南行四五百米,又發現一殘臺遺址。 ![]() ▼再前行,越來越明顯出現墻體遺址。 ![]()
![]()
![]() ▼潮河五寨遺址。為何五寨遺址建在如此平整的臺地之上,在尋問當地村民才得知,五寨的確發建在此臺地之上,只不過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全國上下農村轟轟烈烈地開展““顆粒歸倉”平整土地運動時,將五寨拆毀并平整了周邊土地種上了莊稼,便形成了現今這個樣子。 ![]() ▼潮河五寨東垣。 ![]() ▼寨內發現的殘磚。 ![]()
![]() ▼在潮河五寨西南、潮河川營正北發現一道較為孤立的墻體,有近百米長,從《四鎮三關志》圖來看,有理由懷疑此為潮河川新營墻體。 ![]()
![]()
![]() ▼遙看臥虎山長城。 ![]() ▼臥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