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油渣 文/劉述濤 早年間,生活貧苦,嘴里缺味,好多人就惦記上了皮革廠里的油渣。雖然從皮革廠向外賣的油渣,都是從豬皮、牛皮上刮出來的肉沫熬制而成,但大小也是肉,買回家里不管是用青椒一炒,還是用點蘿卜干一炒,都會是一家人的美味,一家人的開胃菜。 那一小塊一小塊咬在嘴里又香又脆又有嚼勁的油渣,拌上青椒的鮮辣,再加上一把豆豉,又或是一把五香蘿卜干切成的丁,這盤青椒炒油渣立馬就變得不一樣,又開胃又送飯,吃在嘴里香在心里。以至于現在寫的時候,一想起青椒炒油渣的味道,仍然口舌生津。 一直清楚的記得,在那些年,不要說青椒炒油渣,就是家里時不時買回來的豬板油,母親站在灶前熬,等到熬出的油渣,撒點鹽,拌點醬油,那就是人世間最好的美味。金黃色的油渣香香脆脆,吃起來又松又爽又滿嘴流油,那是童年最好的零食。只要有油渣吃,就像是在過年一樣快樂。 母親熬好的豬油,也是最好的拌飯菜。我們中午被老師留堂,回家晚上了,桌子上沒有剩菜,母親就會毫不吝嗇的從菜柜子里,拿出裝豬油的罐子,挖一小勺豬油再來點醬油讓我們拌飯。如果桌子上有菜,我們還想要豬油拌飯,母親就會罵我們不知足。不打不罵,還想要油和飯。往往是,豬油與醬油拌過的新鮮米飯,我們能吃上三大碗,并且吃得無比歡實,滿嘴流油。 應該說,豬油炒菜,豬油下面,豬油拌飯,都是我們小時候的家常。 只可惜,有好些年,我們家里忽然不吃豬油了,也不見油渣的身影。我們家同許多無知的人家一樣,偏信了調和油的作用,再加上各類宣傳,說什么豬油飽和脂肪過多,容易引發心血管病,容易三高。卻不知道這都是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的洗腦宣傳,讓中國人不知不覺就放棄了豬油,放棄了那種從市場上買來豬板油,再把豬板油切成條塊,放進鍋里去熬,在熬到快出鍋時,火放小,再放上幾粒八角,幾粒蒜子,幾片姜片去味。此時的油渣,已經變得金黃金黃,油渣撈起,豬油也舀進裝豬油的容器。有些人還會在容器中丟入幾根雪白的蔥段,慢慢地豬油也同蔥段一樣白。 好在,這幾年,又有些有良知的營養專家站出來說,豬油同任何調和油比較,都是消化最快,最易分解,最適合中國人的油類。我們家里,又能見到雪白的豬油和金黃色的油渣了。又能夠像小時候那樣,為了解饞,直接把香脆爽口的油渣當成零食,又或是放把青椒,將油渣炒毛豆,炒蒜苗,炒藠頭。不管是油渣同什么搭配,那都是人世間少有的美味,人都喜歡它這種香香脆脆,又有一些有嚼勁,有綿彈的感覺。 現在,好多餐館里仍有油渣這一道菜,仍會有很多人會點。點油渣的人,大概都知道,這世間最下飯開胃的菜,往往是最不起眼最普通的食材。我們普通人的日子里,最讓人留下永久記憶的,還是那最平常不過的一碗油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