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是我閱讀《少有人走的路》第六遍。閱讀紙質書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閱讀時間寫在扉頁上,方便以后查閱。 2.這是一本怎么樣的書? (1)這是一本關于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的書。 (2)這本書是一位心理醫生多年心理咨詢實踐經驗的總結與領悟。 (3)這本書揭示了心理疾病形成的底層邏輯。 (4)或許正是因為作者揭示的原理太深,才讓一些讀者在閱讀和理解本書時存在困難。 3.閱讀本書要注意的幾個事項: (1)需要弄懂本書的結構。 (2)需要弄懂本書的核心概念。 (3)需要弄懂本書中作者闡述的基本觀點及背后的邏輯。 (4)需要知道本書的局限。 4.本書的結構: (1)本書一共分四個部分:自律、愛、科學與信仰、恩典。 (2)這四個部分的邏輯關系是層層深入,層層遞進的。 (3)愛是自律的原因,恩典是愛的原因。 (4)科學與信仰的章節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愛與恩典之間的關系。 (5)在自律之前,即自律開篇第一頁作者陳述了一個背景,那就是人生苦難重重。你是否理解人生苦難重重這個事實,理解以后你是選擇逃避,還是選擇面對?若不能讀懂或不能理解人生苦難重重這個基本觀點,那么這本書是讀不懂的。 5.本書的核心概念: (1)少有人走的路 (2)人生苦難重重 (3)自律 (4)愛 (5)科學與信仰 (6)恩典 6.何為少有人走的路? (1)本書的主標題是《少有人走的路》,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把心智成熟的旅程定義為少有人走的路。 (2)這里隱含了一個重要概念:心智成熟。何為心智成熟?在本書中作者把心理健康定義為心智成熟。 (3)作者指出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然而,真正敢于承認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愿意接受治療的,并為此付出辛苦努力的人卻寥寥無幾。 (4)這背后有很多原因,限于篇幅不展開說明。用作者的觀點說明就是,心理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患者要在心靈層面付出很多努力,這就嚇退了很多人,更何況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出現了問題。正因如此,作者才會把這條道路稱為少有人走的路。 (5)在眾多無法讓人踏上這條道路的理由中,不理解人生苦難重重,不接受人生苦難重重是最重要的一條。 7.何為人生苦難重重? (1)本書開篇第一句話,人生苦難重重。這是理解本書的基礎,也是本書的背景。 (2)作者認為人生苦難重重是心理疾病產生的外因,而用何種態度面對則是內因。正因如此,人生苦難重重是本書的起點,也是本書的終點 (3)人生苦難重重是作者陳述的一個事實,即所有人不得不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和煩惱,這是人生的初始背景,也是人生底色。我們總會羨慕別人比我們過得好,但卻忘記了富人有富人的愁苦,窮人有窮人的哀傷,有權時有權時的煩惱,沒權時有沒權時的痛苦。幸福與不幸是一對矛盾,又是一體。沒有痛苦的襯托快樂也就一文不值。另一個方面,所有福音都是詛咒,所以詛咒都是福音。 (4)或許是這個道理太顯而易見了,或許是這個道理太深奧難懂了,所以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無論我們現在多好或多差,也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過上現在這樣的日子時間并不上。不懂得珍惜,拿到黃金也當成狗屎。若懂得面對,荒山也能結出果實。 (5)若我們默認把快樂幸福當成是理所應當,那么苦難和痛苦就會成為擺脫不了的噩夢。若我們看清苦難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居安思危,那么點滴幸福與快樂都會讓我們感到珍惜。這是人生的真諦,也是作者告訴我們的真理。 (6)是否接受人生苦難重重這個事實,就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踏上了心智成熟之旅。 (7)當我們能夠理解并接受人生苦難重重這個事實,我們自然會保持敬畏,保持平和,珍惜當下。好時不嘚瑟,不裝逼。 不好時謹慎應對,樂觀接受。因為一切本是如此。 8.何為自律? (1)面對人生苦難重重這個事實,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自律。 (2)在本書中作者把自律定義為: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3)若不是主動積極地去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那么問題就不會得到徹底的解決,能力也不會得到增長,因此,問題還會再出現。問題是永恒的存在,不會憑空消失,不去解決反而會越積越多。若不愿承受痛苦想走捷徑反而會承受更多的苦。這是人生苦難重重的客觀規律,此時的自律就是勇敢面對而不逃避。 (4)為了把自律這件事講清楚,作者提出了自律的四個原則: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而我的理解這是自律的四個方面。 (5)也就是說,自律的本質是做應該做的事,不做想做的事。做想做的事是及時滿足,做應該做的事是延遲滿足。 (6)做應該做的事是做自己責任范圍內的事,這是承擔責任。 (7)尊重事實是認識到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過去的認知難免是錯誤的,需要不斷更新自己。而不斷提升自己本來也是我們自己應該承擔責任。若自己不想解決問題,也就不會去提升自己,從而也就沒有人能夠幫助你。 (8)另一方面,尊重事實是要看清現狀,要保持積極主動的關注外界變化,這樣才能明白哪些是該做的,那些不是該做的,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不是。 (9)尊重事實就是實事求是,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最難。我們的痛苦根源往往是看不清事實,從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和行動。不承認自己錯誤,逃避責任,往往都與不愿面對事實相關。正因如此,作者才提出自律是要積極主動,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地圖。 (10)自律的最后一個方面是保持平衡。因為凡事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保持平衡是保持動態平衡,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在左右腳不平衡的狀態下,保持動態平衡地向前。保持平衡從另一個方面去理解就是,人生苦樂大致均等。盡管人生苦難重重,但若能夠保持自律,主動積極應對,那么就能夠化苦難為幸福,苦盡甘來。 (11)最后,我想說自律不是自虐,延遲滿足不是不滿足,自律也不是強迫自己,自律是認知與感知達成統一,潛意識與意識達成和解,身體和頭腦在共同的意愿下行動。而真正的自律,能夠增進理性,鍛煉能力,從而讓人通過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本書還沒講完,今天先到這里,明天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