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每一個靈魂深處都有獲得真知的欲望。 閱讀,走在路上。 這周,我們一起看一看《少有人走的路》有關于教育的主要內容。 《少有人走的路》不僅是一本人生良書,它還是值得家長們好好品讀,也是可以用來更好地教育子女的參考書。 書中,斯科特·派克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環,你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 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而這四個方面,對于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早在小時候(通常從五歲開始),就可以學會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 例如在幼兒園里,有的游戲需要孩子們輪流參與,如果一個五歲的男孩多些耐心,暫且讓同伴先玩游戲,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樂趣,他可以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玩到盡興方休。 對于六歲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時不把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 孩子滿12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 到了十五六歲以后,他們的實踐更可以得心應手。到了青春期,他們處理類似問題,應該形成一種習慣或常態。 根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不少青春期的少年,卻缺少這種健康的常態。許多孩子懂得推遲滿足感的好處,但還有的孩子顯然缺乏能力和經驗。有的孩子長到十五六歲,仍舊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識,而是恰好將次序顛倒過來,他們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 他們的智商與別人相比毫不遜色,但不肯用功學習,導致成績遠遠落在別人后面。他們說話和做事,全憑一時沖動。只要心血來潮,他們動輒曠課或逃學。他們不愿思考,缺乏耐心,這很容易危及他們的社會生活:喜歡打架,與毒品為伴,故意與警方為難并發生沖突,此類情形司空見慣。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為什么大部分人擁有足夠的自制力,能避免貪圖一時安逸的惡果,卻有相當數量的人不懂得推遲滿足感,最終成為失敗者?大部分跡象表明,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人生的難題,它們就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眼前。 人生一世,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評估責任歸屬,必然讓我們感覺痛苦,從而產生回避傾向。趨利避害,逃避責任,這種心理趨向令人遺憾,有時甚至達到可笑的程度。 所有的孩子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來,他們會忙不迭地推卸責任。 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隨時可以提供幫助。但如果父母卻逃避責任,甚至提醒孩子:問題是他們咎由自取,而不是做父母的責任。那就難以滿足孩子的需要。當然,把握教育的時機也不容易,這是長久而艱辛的工作,父母需要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哪怕是承受痛苦,父母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有些家長會不由自主地把責任推給配偶、孩子、朋友、父母、上司,或者推給其他抽象事物———帶來“壞的影響”的組織機構,比如學校、政府、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社會制度、時代潮流等等,但問題卻始終存在。 他們推卸責任時,可能感覺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卻無法成熟,常常成為集體、社會的負擔。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尊重事實 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 道理很明顯,但多數人仍然漠視事實。逃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幸,是人類的天性,只有通過自律,才能逐漸克服現實的痛苦。我們必須尊重事實,盡管這會帶來痛苦,但遠比我們的個人利益和暫時的舒適更為重要。我們必須淡化暫時的不適之感,應該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讓心靈獲得成長,讓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永遠尊重事實,乃至獻身真理。 我們可能對孩子說:“不許頂嘴,我們是你們的父母,在家里我們說了算。”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誠實可能帶來痛苦。人們說謊,就是為了逃避質疑帶來的痛苦。為了規避,人們會選取各種捷徑。我們想克服困難,想更快地達到目標,總想選擇更容易、更快捷的道路,這就是所謂的“捷徑”。 毫無疑問,作為正常人,我們都希望自己進步得更快,希望通過合理的捷徑,實現心智的成熟,但不要忘記:關鍵的字眼是“合理”。事實上,我們忽視合理捷徑的趨向,和尋求“不合理”捷徑一樣突出。 為了通過某個學位考試,我們可以去閱讀一本書的梗概,而不是把整本書讀完,這完全可能是合理的捷徑。如果梗概內容精煉,吸收了關鍵材料,我們就可以獲得必要的知識,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然而,以欺騙手段參加考試,就不是合理的捷徑。它或許能使我們節省更多的時間,而且僥幸的話,欺騙者就會順利通過考試,并獲得渴望已久的學位證書,但他們無法擁有真正的知識。他們的學位,其實是一種欺騙,一種假象,完全不是他們的真實水平。假如這種學位成了人生的基礎,那么,欺騙者呈現給世界的面目,也會變成假象和欺騙,而不是真實狀況的反映。所以,他們需要更多地、不停地撒謊和掩飾,以保護假象不被揭穿。 保持平衡 自律,是艱苦而復雜的工作,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實和真相。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為使人生規范、高效、務實,必須學會推遲滿足感,要把眼光放遠。還要盡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通過適當的努力,讓人生的快樂多于痛苦。 所以,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約束”——“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要使心智成熟,就須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利用機遇,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 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棄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永遠停在原地,不讓雙腳踏上旅途。 相當多的人都沒有選擇放棄,他們不想經受放棄的痛苦。的確,放棄可能帶來不小的痛苦。需要放棄的部分,有著不同的規模和形態。諸如放棄速度、放棄發怒、放棄寫演說辭式的感謝信等都是小規模的放棄,類似的放棄不會帶來太大的痛苦。而放棄固有的人格、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或意識形態甚至整個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需要放棄的重大時刻,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