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26年國民政府開始進行北伐,先后組建了八個軍,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北伐八軍。本文主要介紹北伐八個軍的來歷。 1924年6月,國民政府組建了黃埔軍校并開始招生,同年11月黃埔一期學生畢業,黃埔一期學生除了派到其他部隊任職,絕大多數黃埔學生留校組建了黃埔軍校教導團(團長:何應欽)。隨著黃埔學生畢業人數增多,黃埔前四期學生組建了第一軍。同時對當時留守在廣東的各部隊進行整編組建了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第五軍,所以北伐軍的前五個軍的編制相對清晰。 1926年國民政府北伐的起因是,湖南軍閥唐生智在湖南軍閥混戰中戰敗退到湖南與江西交界處,唐生智向南方國民政府求救,國民政府才決定進行北伐。國民政府決定北伐后,組建了第六軍,隨后李宗仁的桂軍加入北伐軍成為第七軍,唐生智的湘軍成為第八軍,李宗仁的第七軍與唐生智的第八軍是后入北伐軍序列,所以并沒有經過整編,所以第七軍與第八軍編制相對混亂。 北伐時期的八個軍都是當時的實力派,后來北伐勝利后進行裁軍整編,將原來軍縮編為師,比如:最厲害的第1軍也就縮編成第1師與第9師這2個師。后來中原大戰結束,部分當時縮編的師開始升級成軍。能不能升級成軍,就要看當時的實力,主要看朝中有沒有人,所以后期有些北伐時期的軍就慢慢淡出了大家視野。 北伐八個軍的軍長分別是:第1軍(軍長:何應欽),第2軍(軍長:譚延闿),第3軍(軍長:朱培德),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第五軍(軍長:李福林),第六軍(軍長:程潛),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第一師師長王柏齡,副師長王俊,參謀長郭俊,轄1團孫元良、2團倪弼、3團薛岳三個團。 ![]()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第1師(師長:王柏齡),第2師(師長:劉峙),第3師(師長:譚曙卿,副師長:顧祝同),第20師(師長:錢大鈞) 1926年北伐前,黃埔軍校學生共畢業四期,第1期(畢業時間:1925年6月)645人,第2期(畢業時間:1925年9月)449人,第3期(畢業時間:1926年1月)1233人,第4期(畢業時間:1926年10月)2654人,前四期共4981人. 黃埔軍校前四期留校學生先后組建了教導1團,教導2團,教導3團,教導4團,教導5團,黃埔學生5個教導團組建了2個師,就是第1師與第2師。因為人數不夠所以補入粵軍許崇智部為第3師。北伐期間黃埔軍校畢業生統一被編入教導師第20師。 北伐戰爭中因為王柏齡臨陣脫逃,劉峙調任第1師師長,顧祝同接任第2師師長,后來第1師擴編為第1軍(軍長:劉峙),后來第2師擴編為第2軍(軍長:顧祝同),第20師分拆成警衛1師(87師)與警衛2師(88師),也就是黃埔嫡系中的:一軍系,二軍系,警衛系。黃埔軍校后期的畢業生后來又組建教導第3師(第14師),教導總隊等部隊,又形成了新的派系,這些問題以后再談。 ![]() 第二軍(軍長:譚延闿)第4師(師長:張輝瓚)、第5師(師長:譚道源)、第6師(師長:戴岳) 譚延闿是湖南軍閥,先后三次擔任過湖南督軍,1922年被程潛的部下李仲麟等人以“鬧餉”為名被迫下野,帶走湘軍第三混成旅與第六混成旅投奔廣東國民政府。”寧漢分流“時譚延闿支持蔣介石,并出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1930年9月病逝。第二軍1928年縮編第18師與第50師,后來并入了譚延闿的女婿陳誠的”土木系“,解放戰爭時期第18師隸屬于第18軍,第50師隸屬于新1軍。 ![]()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第7師(師長:王均)、第8師(師長:朱世貴)、第9師(師長:朱培德兼) 第三軍是云南滇軍一部,護法戰爭中,滇軍一分為三,唐繼堯留守云南,蔡鍔進入四川、李烈鈞進入江西,唐繼堯部后來成了龍云的部隊,蔡鍔部后來被四川軍閥趕出四川回到云南與唐繼堯爭斗失敗退到江西。李烈鈞部被北洋軍逼退進入廣東成了駐粵滇軍。第三軍軍長朱培德后來出任參謀總長35年授銜一級上將,所以第三軍能夠恢復建制。因為1937年朱培德病逝,第3軍慢慢失去了往日的風光。 ![]()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第10師(師長:陳銘樞)、第11師(師長:陳濟棠)、第12師(師長:張發奎) 第四軍是原來廣東省長朱慶瀾的親軍40個營組建粵軍第1師,黃埔軍校的教官都是來自粵軍第1師,黃埔軍校你可以理解成粵軍第1師的隨營學校,黃埔軍校校長最初的校長人選是李濟深。第四軍后來分化成張發奎的第4軍,陳銘樞的第19路軍,陳濟棠的第八路軍,這幾支部隊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 第五軍(軍長:李福林)第13師(師長:徐景唐)、第14師(師長:馮鐵裴),第15師(師長:李群)、第16師(師長:陳炳章) 第五軍屬于廣東的地方武裝,起源于鏢局的護商隊,主要負責珠江各地江河警備。因為李福林支持護法運動,所以他的部隊被編成“建國粵軍”第三軍,后來改編為第五軍。第五軍整編時4個師,北伐期間第13師劃歸第四軍,第14師劃歸第一軍。1928年整編為第5師,后因為在蔣桂戰爭中支持桂系,被打敗被解散。 ![]() 第六軍(軍長:程潛)第17師(師長:李明灝)、第18師(師長:張軫)、第19師(師長:胡文斗) 第六軍是由攻鄂軍、警衛軍、潮梅軍合編而成,”寧漢分流“時第六軍被李宗仁的第七軍繳械,程潛被扣押。第六軍后來整編為第96師。解放戰爭時期第96師隸屬第五軍建制。 ![]() 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第1旅(旅長:夏威),第2旅(旅長:李明瑞),第3旅(旅長:伍廷揚),第4旅(旅長:黃旭初),第5旅(旅長:劉日福),,第6旅(旅長:韋云淞),第7旅(旅長:胡宗鐸),第8旅(旅長:鐘祖培),第9旅(旅長:呂煥炎) 第七軍是廣西新桂系,核心人物是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因為第七軍是加入北伐軍,所以編制還是原來的軍旅團編制。北伐戰爭中,第7軍一分為二,李宗仁率領第7軍主力參加北伐,黃紹竑將留守廣西的第7軍部隊編成第15軍擔任軍長,白崇禧調任北伐軍參謀長,桂軍三巨頭分工明確,所以桂系一直蔣介石最大的敵人。桂軍的第15軍一直都是留守廣西的,后來抗戰全面爆發,第15軍改編成第48軍也頂上了一線,可以說桂軍在抗戰的貢獻是相當大的,淞滬會戰蔣介石動用了黃埔嫡系,桂軍連看家的部隊都上了前線。 ![]() 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第1師(師長:何健),第2師(師長:李品仙),第3師(師長:劉興),第5師(師長:葉琪),鄂軍第1師(師長:夏斗寅),獨立師(師長:賀龍) 唐生智原是湖南省督軍趙恒惕手下湘軍第四師師長,隨后逐步脫離了趙恒惕的控制。因為受到趙恒惕的攻擊所以才向南方國民政府求救,才正式開始北伐。唐生智的湘軍第四師組建了第1師,第2師,第3師,湘軍第2師的第5旅投靠唐生智編成第5師,湖北的地方部隊夏斗寅編成鄂軍第1師。北伐中第5師擴編為第35軍,鄂軍第1師擴編為第13軍,獨立師擴編為第20軍,脫離了第八軍。1928年8月,第8軍被縮編為第51師,后來在中原大戰中戰敗后取消番號。此處的第51師與第74軍的第51師沒有任何關系。 北伐八個軍中第一軍后來拆成第1軍,第2軍,第71軍,第二軍保留了第18師與第50師,后來編入第18軍與新1軍。第三軍一直保持建制不變,第四軍分拆第4軍,第19路軍,第8路軍,第五軍整體番號取消,第六軍保留了第96師編入第5軍建制,第七軍分拆成第7軍與第48軍,第八軍整體番號取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