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老師有言:「百病之中多兼有痰濕」。 意思是,大部分病都多多少少和「痰濕」有關。 什么是「痰濕」? 明代醫家方隅老師《醫林繩墨》指出:「痰本津液所化,行則為液,聚則為痰」。 意思是體內水濕過多,無法運化,濕聚成痰,就是「痰濕」。 怎么判斷是不是「痰濕」呢? 第一,臉和頭發都是油乎乎的閃閃發光。 第二,舌頭胖大舌苔厚白滑膩舌邊有齒痕。 第三,身體臃腫腹部肥滿容易困倦乏力。 第四,下肢腿腳沉重走路踢里踏拉像是帶了鐵鏈。 第五,莫名其妙就頭暈胸悶睡覺打呼嚕。 痰濕具體有什么癥狀或危害呢? 痰濕犯肺,使失宣降,則咳嗽痰多。 痰濕停于胃部,令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 痰濕阻于胸膈(指胸和腹腔的間隔),則氣機不暢、脹滿不舒。 痰濕留注肌肉,則致肢體困重、疲倦。 痰濕阻遏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則致頭眩目暈。 痰濕凌(侵犯)心,則為心悸。 痰濕是怎么來的呢? 第一,元代王中陽老師《泰定養生論》說:「父母俱有痰(疾),我稟此(疾),則與生俱來也」。 意思是,先天稟賦不足,遺傳所致。 第二,藥王孫思邈老師《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指出:「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出處」。
第三,朱丹溪老師的說法是:「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之致病,其實質在郁,氣機不調,血行壅遏yōngè(阻塞),百病始生」。 意思是,氣機升降失調鬧出來的。 痰濕怎么治? 懂點中醫的同學,首先就會想到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二陳湯」。 二陳湯組方:法半夏、陳皮、白茯苓、炙甘草。 說到二陳湯,歷代醫家都知道這是治痰的通用方,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效,可謂聲名赫赫。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文指出,二陳湯主治: 「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明代醫家方廣《丹溪心法附余》對二陳湯的評價是: 「此方半夏豁痰燥濕,橘紅消痰利氣,茯苓降氣滲濕,甘草補脾和中。蓋補脾則不生濕,燥濕滲濕則不生痰,利氣降氣則痰消解,可謂體用兼賅,標本兩盡之藥也」。 評價甚高。 然而,民國神醫、中醫內外科兼修的張錫純張老師卻不以為然。 張老師在他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明確指出: 「世醫治痰,習用宋《局方》二陳湯,謂為治痰之總劑。不知二陳湯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 意思是,二陳湯,治標不治本。 何出此言呢? 張老師接著說: 「何者?痰之標在胃,痰之本源在于腎。腎主閉藏,以膀胱為腑者也。其閉藏之力,有時不固,必注其氣于膀胱。膀胱膨脹,不能空虛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飲,速于下行而為小便,此痰之所由來也」。 張老師的意思是: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才是生痰之本。 因為腎為水臟,主水,又主閉藏,負責人體一身的水液的代謝和運化。 如果腎陽不足,就無法「攝制水」,從而導致水氣上泛而成痰。 所以,要想治痰,就得把腎水納住。 同時,如果脾胃陽氣虧虛,則上不能輸精氣以養肺,下不能助腎以制水,必然導致水液集聚于中焦,到處游溢,波及五臟。 針對以上情況,張老師給出了解決方案,這就是被后世醫家稱為化痰神仙方的———— 「理痰湯」。 組方配伍:生芡實,清半夏,炒黑芝麻,炒柏子仁,生杭芍,陳皮,茯苓片。一天一劑,九天一療程。 方中重用生芡實,以收斂腎氣,增強腎的閉藏之力。 再用清半夏降逆止嘔、化痰散結。黑芝麻、柏子仁,既能平滑半夏之燥,又能助芡實補腎。 生杭芍、茯苓片,一個可以滋陰,一個可以滲濕,且利小便。 陳皮是理氣治痰的要藥,主要作用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而且善于疏理氣機,可輔佐半夏以降逆氣,同時可以調和芡實、芝麻、柏子仁之滯膩。 順著張錫純老師的思路理解,「理痰湯」幾乎是所有中老年男女的治痰通用方! 為何?因為中老年男女,沒有不腎虛的! 而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都虧虛了,能不生病嗎? 在童老師看來,脾腎虧虛,才是百病之源! 所以,各位中老年同學,一定要重視張老師的「理痰湯」。 脾腎好,日日歡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