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五臺山(二)龍泉寺、殊像寺

     hsgzlgg 2022-06-28 發布于山東

    乘4路公交,下車前行。

        龍泉寺, 俗稱九龍崗, 位于臺懷鎮西南10 余里的小車溝村的九龍崗山麓,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寺東有泉,清澈見底, 甜似甘露, 謂之龍泉。寺依泉名, 故稱。傳說,昔有九龍作惡,文殊菩薩施行佛法把它們壓在了山下,在清澈的泉水底部還可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龍泉寺因此而得名。龍泉寺處在中臺頂腳下,由九道山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象有九龍齊頭并身會飲于“龍泉”,因此,人們也把這里叫做九龍崗。 

        龍泉寺始建于宋代,原為楊家將的家廟。明朝時重修,民國年間,普濟和尚的弟子在此為其修筑墓地, 進行擴建, 歷時14 年之久, 創立了豪華龐大的龍泉寺。寺內建筑均為清朝和民國時期的遺物。 
        寺宇坐北向南, 依山建造, 占地15950 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5 間。寺前為大影壁和108層石階, 平臺上矗立著漢白玉牌坊、石獅、石旗桿、玉帶橋。在平面布局中不同于五臺山其它寺廟處,就是寺前并排建有三座山門,各自獨立,各通一院,而每一院落,橫向又有券洞溝通,可以互相往來,其布局結構極得地形之妙。東院中軸線上建有三重殿宇,為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中院中軸線上建有獻亭、普濟和尚墓塔和祖師殿。西院為四合院, 院內建岫凈文公和尚墓塔。以上建筑, 皆為民國初年營造。 
        “石雕藝術,精妙絕倫” :龍泉寺的石雕建筑最多、最繁、最佳, 世所罕見。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瑰寶。

    沿階梯上山。

        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臺階相連。寺前的青磚照壁, 面寬三間, 一高二低, 呈八字形。中間的照壁, 寬11.4 米, 高7米, 厚1.2米,兩旁的照壁寬5.8 米, 高6米, 厚1.2 米。照壁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頂為五脊廡殿式, 磚磨斗拱, 蓋著青色通板瓦, 壁身中央鑲嵌石雕, 下有石雕須彌座。束腰雕刻人物、花草、琴棋書畫等。

         中間的照壁中央, 鑲嵌著一塊漢白玉鏤空石雕, 可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石雕示意圖”。中間雕一棵蒼老的大松樹,樹下有一寶葫蘆形石塔,標志環圍舍利大白塔的臺懷中心區廟群:中下端,雕有立體的大殿,殿額豎匾題“演教寺”三字,標志中臺頂建有演教寺;龍泉寺位于臺腳下,故在石壁上該寺作立體鏤空雕法理;西北角雕有盤曲山徑,通到一座殿上,殿內有扁形石窟,殿外石階上有一人跪著叩頭,標志著“佛母洞”;東南側雕有一個山洞,洞內有一從像,標志著“觀音洞”;“觀音洞”右旁,雕有下層為三眼旋洞上層為木構建筑的樓閣,閣內供有彌勒佛,標志著棲賢寺,相傳楊家將曾被禁閉在這里,后遇赦,棲賢寺俗稱“大赦”,此寺現在僅留有遺址。照壁上的石雕,刻工精湛,構圖巧妙,在五臺山也屬一絕。

    照壁對面, 是民國十三年(1924) 用青石鋪成的108 級石臺階。這氣勢真能嚇退意志薄弱者。

        臺階兩邊有一副楹聯:“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現  有天良無天良臨階可知”

      

        龍泉寺的勝景,是山門前精致壯觀的石牌樓,寺僧介紹說:“這座牌坊建于民國15—20 年, 歷時6 年,是由定襄宏道鎮賈莊村的胡明珠設計圖案、楊永生等石匠建造的, 匠役人員共計200 多人,花費銀元47000塊”。

        一色的漢白玉。石牌樓四柱三門,上蓋三個樓頭,分上下兩層,居中的樓頭既高且大,兩個耳樓頭下傍,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兩根圓柱斜頂,結構緊湊而穩固。石牌樓形制剛健挺拔,通體精雕細刻,堪稱石雕建筑藝術珍寶。石牌樓的前后垂檐和三門的拱券,都采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圓柱底及頂端,斜圓柱的頂端、牌樓的瘠領兩端、出檐翹角、橫伏兩端和立面兩處、也都雕以龍頭或整條的龍,牌樓統體刻著大小八十多條龍。


        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飛騰在團團白云之中,張著大嘴,睜著圓目,很有氣勢。龍頭、龍角、龍牙、龍舌、龍須、龍鱗、龍爪和云頭等,雕得恰到好處,富有質感,雕工紛繁而脈絡清晰。牌樓正中檐下雕一豎匾,刻“峻凌霄漢”四字,中間嵌板上鐫刻“佛光普照”四字。


        兩個耳門的拱券上雕有花、桃、柿子、筆、塵彈、紙扇、寶鏡、書、壺等,十分逼真。左右耳門的橫嵌板上題有“共登玻岸”、“赴會龍華”。

      

        牌樓上的各種圖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細致。花蕊、草葉,細如發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生動活潑,呼之欲出。刀工精細之處,細如發絲,薄如蟬翼,看了真有“張口怕驚鳥,伸手恐斷枝”的感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背面牌樓正中檐下雕一豎匾,刻“妙道玄機”四字。

    中間嵌板上鐫刻“法界無邊”四字。   

    左右耳門的橫嵌板上題有“同入玄門”。

    “人天同歸”。四根方柱前后抵頂的八根斜圓柱,柱上都雕盤龍,稱絞龍柱。

    左邊柱子上的龍頭,文革被砸,后來補的。

        插有四根方柱的四個石礅一字排列,外邊的兩個頂端為下卷蓮瓣形,內里的兩個頂端各雕有二十多個石獅,四個石礅的四個側面,都雕有龍紋圖案。

    石獅在四周圍著,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龍泉寺石牌樓后蹲著的大石獅,造型也很生動。石獅頸上的圈帶系有響玲,胸前掛有穗纓,毛發卷曲,雙目圓睜。右側的石獅,左前爪按著一頭小獅,小獅側躺著,嘴咬大獅胸前的穗纓,四個小爪和大獅的大爪相搭,一副活生生的樣子。


    中間有小拱橋可以進入天王殿。

        石牌樓兩側的石幡桿,插在石方臺上,共五節高,未端套著銅頂,石牌樓、石獅、石幡桿和牌樓背后的石拱橋,一色皆白,和諧肅穆。石拱橋通東院山門天王殿。

        在平面布局中不同于五臺山其它寺廟處,就是寺前并排建有三座山門,各自獨立,各通一院,而每一院落,橫向又有券洞溝通,可以互相往來,其布局結構極得地形之妙。東院中軸線上建有三重殿宇,為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中院中軸線上建有獻亭、普濟和尚墓塔和祖師殿。西院為四合院, 院內建岫凈文公和尚墓塔。以上建筑, 皆為民國初年營造。

    一字排開的中院和西院的山門。


        東院山門天王殿, 面寬3 間, 高11.8 米, 進深10.2 米,單檐硬山頂。正面是漢白玉雕砌成的拱形殿門, 鐫刻的人物、菊花、風竹、梅花、蘭草, 生動優美。

        殿內正中佛臺上, 前供彌勒佛,后供韋馱菩薩。
        兩壁立有四大天王、“哼、哈”二將, 還有兩尊伴有蒼龍和伴有猛虎的神像, 稱為降龍、伏虎。佛教將降龍、伏虎也視為護法神。還多了小白龍和孫悟空?

    下面兩位?沙和尚?

        前院是觀音殿,和通常寺廟觀音殿位于大雄寶殿之后不同。觀音殿面寬三間, 14.3 米, 進深10.2 米, 單檐歇山頂, 四出廊。匾額:“慈云普渡”,楹聯:“”。


        殿內佛壇上, 正中塑著觀音菩薩, 左面塑著文殊菩薩, 右面塑著普賢菩薩。

        兩壁塑著崇山峻嶺, 懸崖峭壁。在山澗、石洞內塑著十二圓覺菩薩。圓覺, 有“圓滿覺性”之含義, 即所謂“功德圓滿, 徹底覺悟”。達到了自覺覺他的最高境界。十二圓覺菩薩的名稱分別是: 文殊、普眼、彌勒、威德自在、凈諸業障、圓覺、普賢、金剛藏、清凈慧、辨音、普覺、賢善首。十二圓覺菩薩中有著名的三大士: 文殊、普賢和觀音, 第四位金剛藏。《佛學大辭典》載: “現忿怒身, 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 謂之金剛藏王。”第五位是彌勒, 傳說釋迦牟尼圓寂后, 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 彌勒才能接班, 下生人間廣傳佛法, 故稱彌勒為未來世佛。清凈慧已脫離煩惱, 六根清凈, 從而獲得佛門智慧。威德自在, 有大威勢, 足以折伏惡魔; 有大慈德, 堪可救助眾生。辨音是擅長以音聲宣傳佛理, 教益眾生。凈諸業障, 能夠除掉種種阻礙自己“解脫”的惡障。普覺已看透了生死苦樂, 請佛指出修行之路。圓覺是努力使自己覺行圓滿, 永斷無明, 即能成就佛果。賢善首是按著佛的指示修行, 既賢且善, 成為上首菩薩, 離成佛已近在咫尺了。


        大雄寶殿位于東院的后面。面寬5間, 17米, 進深11米, 單檐硬山頂, 前出廊。


        內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三佛前還塑有阿難、迦葉、帝釋天王、大梵天王。兩側塑十八羅漢。

        中院前院是地藏殿,匾額:“宏發利生”。楹聯曰:“悲行堅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愿力深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正是地藏菩薩發的大愿。

    內供地藏菩薩


        中院后院中間是普濟和尚墓塔。普濟和尚是清光緒年間(1875—1908) , 五臺山的著名高僧。在他三十七年的僧涯中, 修筑了大小寺院一十八座,功德昭著, 身名顯赫。民國元年(1912) 六月望日, 普濟禪師圓寂。民國九年(1920) ,他的弟子于龍泉寺為其建造墓塔, 以資紀念。該塔建造別致,雕刻精細,大方美觀, 是五臺山石塔中的代表。這座塔是河北省曲陽縣的石匠于民國九年(1920) 始造, 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 , 歷時四年多。

        墓塔為純漢白玉建筑,坐落在一個束腰石砌方臺上,方臺1.5米高,6.7見方,方以四個側面雕上卷蓮瓣,上、下卷蓮瓣中間的內槽雕坐小像一百一十尊。方臺的四個側角雕四尊四力士肩扛大塔。

    方臺四周, 裝有石欄桿, 中間砌塔, 高10米。

    塔座八角形, 每角雕力士一尊。


        塔身為圓肚形,上刻《心經》一部。東西南北四面,各刻一尊彌勒佛像。普濟自稱彌勒佛轉世,故在墓塔上刻有此像。    
        塔的圓腹之上,雕八角樓檐,狀如傘蓋。八角飛檐上, 又為十三級浮屠。塔尖細高,頂覆似圓盤,飾以銅頂。


        中院正面是祖堂殿, 匾額:“道證圓通”,楹聯:“教自西天妙在言成正覺 法傳東土須知無相見如來”。


    內供達摩祖師和宗喀巴大師。

    祖堂殿對面是獻亭。


        西院為文殊院, 正面有文殊殿三間。楹聯:“我此道場億萬菩薩長圍繞  愿爾來哲五臺圣境秉至誠”。


    內供文殊菩薩佛像,


    墻上留有500 羅漢過江的壁畫。

        西院內也有石結構之塔, 高5 米,規模比普濟塔略小。這是南山寺第二代住持岫凈文公的墓塔。塔的圓腹上,刻著“莊嚴極樂堂上第二代岫凈文公大和尚”塔名,落款為民國庚申年(民國九年,即1920 年) 菊月(陰歷九月)。        

        龍泉在寺東側,一座小平臺上修建了一間小廟,平臺護欄下有兩只龍頭張著嘴,從龍嘴里流出來的就是龍泉水。 




    道旁有一棵長壽樹。

        龍泉寺西北里許的山崗上,建有揚令公塔一座。塔為磚砌,三級六角,通高約十五米。塔旁有楊令公墓碑記。相傳,宋代愛國將領楊業為國捐軀后,在五臺山剃度為僧的楊五郎建此塔,將父親的忠骨葬在里面。太遠沒去。

    關于龍泉寺石牌樓  
     
    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環基250公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和尚,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五臺山過去有360座寺廟,到1956年時還有124處,其中青廟99處,黃廟有25處,菩薩頂寺是傳說中的文殊菩薩居住處,為五臺山黃廟之首。現存寺廟40余處,在這些寺廟中,龍泉寺是十分知名的,其山門外的漢白玉石牌樓,可謂我國石雕藝術的杰作,它的雕刻者就是胡明珠。
    胡明珠,公元1895年―1968年,今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賈莊村人,耕讀小康之家出身。其父胡國山,精通“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終生以私塾先生為業。胡公(以下胡明珠簡稱胡公)從小聰明伶俐、頭角崢嶸、過目不忘、敏捷脫穎、大膽潑辣、敢作敢為、氣度豪爽、不拘小節、光明磊落、極有正義感和愛國心;胡公知欲甚盛,愛好廣泛,特別喜歡書法與繪畫,凡出其手者,輒有開拓創新、獨辟蹊徑之處,得到師長及同行的欣賞與贊譽,驚而伸擘焉,幾年就讓同學們刮目相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剛屆12歲的胡公奔波顛沛、趔趄求索中便拜溝北里一位喚劉元成的能人為啟蒙開竅師傅,且隨其赴五臺山廟群寺林從事石工營生。期間,胡公認真從教、洗耳恭聽、腳踏實地、勤學好問、鍥而不舍、孜孜持恒、掌握理論、勇于實踐,莫及旬年便能自我構思、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施工、身先士卒、作出表率,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令劉元成扼腕而嘆也。 
    民國十年(1921年),龍泉寺擬定要為高僧普濟和尚修建一座舍己利墓塔。為莊嚴慎重、保時保量、上檔到位起見,采用了類似我們今天的招標、投標的方法,眾起登臨,紛紛競爭。胡公力排群雄,獨領風騷,出人意料,達標投中。當住持維恕(今山東掖縣人)親自接見胡公時,面測他雖然長得濃眉大眼、精明強干、老練穩重、風采儀綽、饒有帥氣,但年紀輕、資歷淺、經驗少、旁無證,不免產生了疑慮之心,惟恐底事難果,于是擱置,存而不論,將工程攬給了由河北省曲陽縣而來的一班匠人。不料,工程難度漸大、要求更嚴、雕琢也最關鍵的時刻,河北匠人由于水平有限,竟半途而廢、棄之而去了。左右為難、籌謀抱歉中,維恕聘請來胡公切磋商榷,決定興廢。胡公不計前嫌,主動請纓;當機立斷,負重扛鼎,臻善修剔,揚長避短,去粗取精,拔節提高;率領徒子,積極投入;分片劃域,指定任務;井然有序,各司其職;一切就緒,全面鋪開;錘鏨起落,交響叮當,寒暑無阻;搞得轟轟烈烈,告竣完工。墓塔崔嵬,澗水潺潺,突兀逾群,舉世矚目。萬鐘神仰,風光旖旎,無不驚嘆者也。 
    民國十一年(1922年),龍泉寺又要修建一座漢白玉牌樓,與墓塔爭妍匹配、相映成趣。措施如前:投票選取。一時間,四方工匠,展示亮相。胡公照例卓犖不凡,蟾宮折桂,獨占鰲頭。他移植我國傳統的木質結構特點、風格、類型與長處,融于石雕技藝之中,彼此滲透,各取其宜,又加上苦心孤旨的不斷探索與追求,緊緊圍繞該牌樓坐落于九龍見風使舵之位的“九龍之首”,為內含自然之靈氣奕祺者,用黃蠟作始料,繪制出輪廓圖式,搭架起微型雛樣,擺放于稠人廣坐目前,讓同行評斷,辨識高低,維恕仔細審視、反復端詳以后,驚訝不已,拍案叫絕,曰:“夫珠者,乃寶珠矣,人才耶!”    
    民國十二年(1923年),龍泉寺牌樓浩大而艱巨的工程,在胡公從始至終親自組織與指揮下全面啟動,緊張地展開了。定襄、崞縣一帶的50余名能工巧匠參加了雕建,歷經六年(1930年)后的金秋時節終于完工。據統計,這座牌樓上有蟠龍八十九條,柱礎石墩上有獅子二十只。牌樓上的各種圖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細致。花蕊、草葉,細如發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生動活潑,呼之欲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許多年過去了,今天的龍泉寺牌樓還是那么閃光晶瑩而典雅秀逸;還是那么容雍花簇而精美薈萃;還是那么巧奪天工;還是那么繽紛絢麗;還是那么挺拔巋然而聳入九天。作為五臺山一景,令人神往而不得錯過。胡公的名字,忻州境內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肅然起敬,乃至不脛而走、蜚聲四海而與時彌烈。


     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臺懷鎮南的鳳林谷口,北距塔院寺僅0.5公里左右。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薩頂,地勢優越,風光秀麗,寺旁還有般若泉,是一處風水寶地。該寺創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殊像寺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目侯寺并稱為五臺山的“五大禪處”,昔為“十大青廟”之一。這座全國重點漢傳佛教寺廟中的明建明塑具有極高的價值。文殊菩薩騎狻猊像和五百羅漢懸塑最為響聲,是名揚海內外的“文殊祖庭”。

    殊像寺牌樓

           穿過牌樓往前,路邊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結冰,水中冒熱氣;夏天水冰涼,食之清甜可口,沁人心脾。這便是“般若泉”,般若,是梵語增加智慧的意思。傳聞,康熙皇帝巡幸五臺山,煮飯喝茶,非般若泉不飲,所以這泉也叫“萬歲泉”。

        五臺山遍地是傳說,關于般若泉也有一個,傳說唐朝的時候,山上缺水,廟里和尚喝水都要去很遠的地方挑,也有僧人在這里念經求水,但是因為猛虎的恐嚇山神的威脅最后不了了之,后來有個叫慧潛的和尚也來念經求水,風吹日曬霜打雨淋都挺住了,一直念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天,這時候,來了一個白須白眉的老人對慧潛說:“再有半個時辰,《金剛經》就誦完了,你也會圓寂。法師修煉多年、無果而寂要掂掂輕重啊!”說完,拄著拐杖走了。但慧潛算著九千九百九十九天都念下來了,要是放棄,這二十七、八年全浪費了呀!所以他仍繼續不停地念。結果不多時,只見一股清澈的泉水從石縫中涌了出來,慧潛高興得“哈哈”大笑。可是,笑著笑著就坐化在那里不能動了。這便是般若泉的來歷。甘甜的泉水一直流了很多很多年,直到現在仍無枯竭。 

        過馬路就是殊像寺,路邊有塊影壁,正面趙樸初題寫“殊像寺”。

     

     
    通往殊像寺門口的臺階。

        上面有一面影壁,是康熙皇帝所題“瑞相天然”。這是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的匾。

            沿石階上去,平臺一角有個六角亭,仿明木構,古樸典雅,名曰望佛亭,據說早晚在這里遠望貢布山起伏的峰巒,就猶如一尊靜臥著的大佛。

        亭里立著一通石碑,一面刻著毛澤東對陜北公學畢業同學的鑒別贈言。


         另一面是紀念毛澤東主席,當年從延安到西柏坡,途經五臺山時,到殊像寺進香算卦的事。碑文雖然沒說此事,但民間傳的沸沸揚揚。

      殊像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6420平方米,寺院布局以矗立寺院正中的文殊殿為軸心(明臺上下列有明清石碑七通),前有天王殿(與山門合二而一)和鐘鼓樓,后有雄踞高臺的藏經閣(不設大雄寶殿,故為文殊祖庭),東有伽藍殿、五觀堂,西有祖師殿、客堂、佛椽樓等,是一座古樸雄渾、文化積淀深厚的寺院。

        殊像寺的山門,也是天王殿,面闊三楹,單檐歇山頂,外墻兩側分別是“法輪常轉”和“護國佑民”四個字。殿內供大肚彌勒和四大天王。兩側為鐘鼓樓,殿前置石獅旗桿,與其他寺廟并無二樣。

         殊像寺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山門中哼哈二將塑像,是外八廟中僅存的歷史文物。

     
    天王殿供奉彌勒佛。

    四大天王



        入院便是宏偉壯觀的大文殊殿,殿闊五間,重檐歇山頂,九脊八架椽,重脊戧角均雕琢吻獸,雄踞于臺基上。

        其建筑的主要特點是:殿檐用鐵質勾頭滴水剪邊,平面用檐柱,一周16根,金柱12根,柱頭施平板坊,置斗拱、擱單、雙步挑尖梁;下檐為五踩出三昂重拱造鎦金斗拱,上檐為七踩出三昂重拱造鎦金斗拱,內槽用七踩品字斗拱裝飾,承托天花、藻井,使大殿的重量由斗拱轉向柱頭;整個平面結構縱橫相交,十字聯結,形成各自矩形框架等等。其梁架、柱網、斗拱構作明顯沿用了宋代的營造作法。1983年大殿落架大修,構架由13700件大小部件構成,大者重達幾噸,小者僅有一斤。如果在殿內外仔細觀看,就會發現其木構既宏大而又精致,既敦實而又華繁,簡直是一件古樸華美的藝術作品,為五臺山不可多得的古建杰作。 


    據說是江澤民捐款30萬的大香爐。


       大文殊殿內的文殊一會五百羅漢懸塑,是五臺山的又一稀有瑰寶,閃射著古文化的燦爛光華。這一彩色懸塑迄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是被康熙譽為“哲匠”的保定府祁州白羅村王章、王義、王漢忠等塑料的真正明塑作品。其陣容浩大,氣勢磅礴,令人目不暇接,構思、工藝和規模在全國亦屬衡有,可從一個側面讀到僧家的宗教情志和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是一座了不起的藝術豐碑。

        殿內所供文殊騎狻猊像,高約9.3米,造型生動傳神,名皤遐邇。仔細觀瞧,通身藍底白點,圍青綠色頸毛,脖子掛紅色纓穗,背披錦墊,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卷舌,大有抖擻威風、騰云而起的氣勢,充滿靈性和動感,在五臺山所有文殊的座騎中,數這一只塑得最鮮活傳神。
        端坐狻猊背的文殊菩薩,面容安詳,雙目平視,右手微舉胸前,文殊頭戴五智冠,身著襤襠衣,手執如意,低眉垂目,一腿彎曲,一腿下垂,安逸座于蓮花寶座之上。身后一片黃亮,好似菩薩身上放出的靈光。內蒙、西藏、青海的許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臺山有一尊養面頭文殊菩薩,指的就是這尊塑像。相傳,在建造這座寺廟時,狻猊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頭部了,這時工匠們犯了難,由于誰也沒見過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眾說不一。爭論聲驚動了做飯的伙夫,伙夫大聲說,文殊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造的,你們再吵也無用。正在此時,突然院內金光照耀,文殊菩薩顯出真容。這時尋找畫匠描摹已來不及了,伙夫急中生智,將面案上和好的養面拿起,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了起來,剛把頭部捏好,文殊菩薩便在空中隱去了。匠人們急忙把養面頭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人們就稱此像為“養面頭菩薩”,并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薩常為童子形象,頂結五髻,表示五種佛智具足,手執寶劍,表示智慧銳利無比,坐騎青獅,表示智慧威猛無比。背設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和二萬五千菩薩。文殊法相的內涵可謂深廣。殊像寺的這尊文殊騎狻猊像,容光煥發,神采怡然,則較為成功地展現了文殊菩薩的內在精神特質和風采神韻。然而,據說這尊五臺山獨一無二的文殊像的頭部,是用蕎面文殊頭的后部,被老鼠掏開一個拳頭大的洞,后來才用泥灰補平。這就更證實了這是一個蕎面文殊頭。


        整個塑像,狻猊昂首瞪眼,蹬地欲奔;文殊怡然端坐,寶相莊嚴,這一動一靜,神態自然,逼真傳神,故有人說:“寶相巍巍,儼然生氣,瞻之仰之,雖頑夫稚子,莫不為之傾倒。”因此,清圣祖玄燁在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來此瞻仰后,遂作《殊象寺法像最異》詩,高度贊揚了這一真如自在形象,題匾為“瑞相天然”。
        此御匾就懸掛在塑像上方,下面緊挨著還有乾隆題寫的“大圓鏡智”。


        文殊身后兩側,塑有四尊素面如玉、體態豐盈的脅侍菩薩,文殊右面為善財童子,左為修羅天,兩旁還塑有佛陀波利和圣老人、于闐王。在這組文殊十二尊像中,最為有趣的是于闐王和修羅天,于闐國王甘心作奴,他十分虔誠地為文殊菩薩牽引著狻猊,可勇猛的修羅天卻當仁不讓,他從于闐王手里接過了牽繩。


        殊像寺在五臺山的眾寺廟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它與乾隆帝的關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歷陪皇太后到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佛經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有時現國王像”預言。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音近,所以達賴喇嘛進丹書時,稱清朝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于承德獅子溝的傳言,進而有人就附會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乾隆和太后對此不加可否,任說其說。回到京師,太后就令人按五臺山文殊模樣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寶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歷特命內務府仿五臺山殊像寺規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廟。該廟喇嘛皆為滿族,故清廷稱此廟為家廟。

    武將裝束的護法韋馱。

    穿鎧戴胄的多羅天王。

    巨大的千佛塔和經幡。


    殿內還供奉普賢菩薩。

        文殊像背面,塑的是倒坐觀音,兩邊是善財龍女,頂上是觀音“救八難”。救八難兩邊還塑有達摩并六祖禪師慧能。在殿的東、西次間正面,分別塑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有學者認為,這兩佛與南禪寺唐塑相仿佛,極具研究價值。

        文殊大殿兩壁及后壁的“文殊一會五百羅漢”懸塑,是五臺山最大的懸塑。這幅巨型懸塑總長48米,高6.8米,總面積326.4平方米,展現的是五百羅漢跋山涉水到文殊菩薩的故鄉舍衛國多羅聚落,聆聽文殊講解大乘宗義這一情節。懸塑上方懸崖倒掛,峭壁橫生,山澗石洞遮掩錯落,殿堂棚舍嵌于其間,羅漢們或駕龍騎虎,或撼山探海,各呈姿態。懸塑下部為海域,波濤洶涌的漩渦激流中,羅漢們有的腳踩水獸,有的端坐云頭,各顯身手。綜觀這組懸塑,山、云、水、路、洞,縱橫億萬里,氣勢磅礴壯觀,意境深遠雋永。在每個小的局部,或刻畫人物,或展示故事,又獨自成章。

        東壁正中那個黑臉羅漢,一臂直升天際,一臂探入地下,展示的就是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救度犯罪生母的故事。東北角下方的一組懸塑,描述的是文殊的東海龍宮說法之后,由龍族護送出海的一個場面。其中文殊端然坐于船中,四個龍子精神拌擻,賣力地拉著牽繩,大家虔誠地簇擁著菩薩離海出航,岸上駐足觀看的人側首耳語,戀戀不舍地目送著文殊遠去。這組懸塑人物夸張,四龍子俯身賣命的情態,刻畫得詼諧有趣,惹人發笑。


      在東山墻得勝樓左側,還塑著一個“斷臂求道”的故事。上方面正襟趺坐著一個滿臉絡腮胡子,目光炯炯有神的黑臉僧人,就是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達摩下面跪著一個斷臂和尚,就是禪宗的二祖慧可。苦修禪宗義理三年的慧可,這一天來到達摩面前,請求師父給他授記,達摩睜開眼說:“現在還不到時候,需再修幾年。”說完便面壁入定去了。慧可聽了師父的話后,斂心刻意修禪,眨眼又是三年。這一日他又來到達摩面前,懇求師父給他授記。達摩再次睜開眼說:“你雖虔誠修學,卻是未通禪理,離開悟還有些時日。”說畢又去坐禪。慧可見師父不肯授記,一氣之下,揮拳向達摩打去,這一拳頭出去,打掉了師父的兩顆門牙,此時達摩心想,若把這兩顆牙吐到地上,不要說慧可的修行前功盡棄,普天下也會三年寸草不生,連累眾生遭受磨難于是,達摩就把兩顆牙咽到肚里,然后告訴慧可說:“你若要授記,可去河南少林寺找一位黑面和尚。”慧可授記心切,便跋山涉水,來到少林寺,當他見到黑面和尚時,竟是大吃一驚。原來,這黑面和尚不是別人,正是達摩。慧可此時愧悔基及,立即跪拜在地,哀求師父救度自己。達摩看一眼慧可,一言未發,索性面壁而坐,再不回頭。當達摩再次轉過身來,慧可已在他身后整整跪了12年。達摩此時告訴慧可,你若要授記,除非天上降下紅雪。這年冬天,慧可凝視著漫天飄飄雪花,忽然開悟,遂手持一把利斧,毅然照準自己左臂砍去,頓時鮮血四濺,天上下地一片飛紅,一條臂膊也掉落地上。慧可此時大聲叫道:“師傅,天上下紅血了!”達摩轉過身對他說:“阿彌陀佛,你終于了悟!”于是親自給他授記,傳以衣缽賜他為二祖禪師。

      大殿的西南角,還塑有建殿塑像的鐵林果禪師(后朝廷授西番教欽差、提督五臺山,兼管番漢僧眾)。
    再放大看看!


        換個角度拍,更精彩!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穿過大文殊殿,繞到后面。眾多的功德碑。


        后面有一面照壁,上有伏虎羅漢(彌勒尊者)彩繪,兩側寫有:“問觀音為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頭”。說的就是觀音菩薩早已成佛,但它發愿度不盡眾生永不坐佛位,故因此倒坐。據說畫的是楊五郎。

        旁邊有一間小屋,大有來頭。明天啟六年,在寺后西北角一個僻靜的地方修建了一間客堂。相傳清順治年間,三公主出家來到五臺山,就住在殊像寺的這間客堂,并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后來與一年輕和尚一起研討禪理,引起了一場禍事,但最終證明他們是真正的佛家之徒。原來此客堂被后來的清庭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室定鼎后,為羈縻有力的漢大臣,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當地人講是吳應龍)。因吳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將吳應熊及其子世霖絞死,那時候,由于受“婦女要守節”的封建道德信條約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來五臺山殊象寺。當時殊象寺被譽為“瑞象天然”,是五臺山很有名氣的寺院。當時寺內有一青年和尚,因遭失戀的打擊,心靈受到重創,懷著一顆灰冷的心,來到這里削發為僧。由于這位青年和尚儀容非凡,精通內典,所以常和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以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說他們之間有了“愛戀”。這話傳到京師康熙的耳朵里,認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專人來到五臺山殊象寺放火焚寺,策謀將她倆和寺院同歸于燼。但出人意料,大火燃燒三天,全寺片瓦無存,唯三公主和那位年青和尚“坐靜”的“善靜室”卻巍然獨存。“善靜室”之所以獨存,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無“愛戀”一說,甚為歡喜,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

    善靜室門上有對聯“心如朗月連天凈;性似寒潭徹底清”。


    伽藍殿。楹聯:“赤面赤心扶日月  青龍青史鎮乾坤”


    大殿門前有木魚和鐵鐘。

    木魚

    大鐘

    殿內供奉關二爺。

    祖師殿。楹聯:“面壁九年歸覺路?蘆一渡脫迷津”。

        殿內供奉著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六祖慧能,還有六祖的三傳弟子百丈懷海(唐代禪宗高僧,曾制定禪門“百丈清規”)。這幾尊面目明朗的塑像,表明了殊像寺為一座禪宗道場的寺廟特色。達摩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于南北朝大通元年(527)來華傳法,誠信佛教的“皇帝菩薩”梁武帝曾迎至金陵,他見達摩高鼻深目,目光炯炯,睿智奪人,初時十分喜歡,便問他:“我平生建殿供養和布施,能有什么功德?”耿直的達摩卻說:“沒有什么功德。”梁武帝又問:“什么是圣諦第一要義?”達摩竟說:“不認識。”達摩這些深蘊大乘義理和禪機的話語,虔誠奉佛的梁武帝竟不能識,弄得他一時漠然失望,半天才又問道:“佛經里最要緊的是什么?”達摩說:“不要老想著自身成佛。”一語擲地,話不投機,梁武帝便將達摩遣出梁地,他以后就在變亂中亡國喪身,達摩卻運動神通力以“一葦葉渡江”北上,至嵩山少林寺后的一個天然石洞中,“九年面壁而坐”,開創了中國佛教的禪宗,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禪宗歷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經過不斷充實發展,竟形成了中國的一個最大的佛教宗派,特別是其“頓悟”說和空靈機智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看看這個“佛”字是門。
        換一個角度看,才發現原來是門內的一座山墻造成的視覺誤差。進去后,后院地勢升高,便是后高殿了。

    從這個小門進去有一個小院。


    后高殿門口掛著藏經閣的牌子。


        里面供奉釋迦和他的兩弟子。下面有一尊沐浴文殊(出稱出山文殊)像。這尊像把文殊塑制成了一個滿臉皺紋,胡髭拉茬的老人,他一腿盤坐,一腿支起,坐于浴盆,頭部下巴和雙手均撐在膝頭,俯首低頭沉思。有人把這尊像說成是山中修煉得道時的形象。其實,這尊像的微妙之處就在于,他剛剛洗去了滿身的勞頓風塵,卻在歇息的空隙間,又思考下一步如何救度眾生。沉思的炯炯雙目,熾燃著強烈的火焰,展示了入世救苦菩薩的艱辛,表達了救度眾生任重道遠的意蘊,看去感人至深。顯然這尊像的構思,取自于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洗澡后覺悟成佛的情節。不同的是,它更著意表現俗世菩薩的崇高情懷,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近代佛教漸趨于“人間佛教”的演變軌跡。這么一來,如果說“文殊騎狻猊像”是一個世出世間的菩薩形象的話,那么,沐浴文殊則就是 一個世間菩薩的形象了。兩尊文殊在這個寺中互相輝映,而沐浴文殊卻陡然把文殊形象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形成了殊像寺的一個亮點,這或許說這就是這尊像招人喜愛的價值所在。

    從后高殿兩側穿堂過去還有一座新修的建筑。


    下一站菩薩頂。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波霸爆乳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自拍|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玖玖| 欧美孕妇变态孕交粗暴|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VA在线看国产免费| 蜜桃久久精品成人无码AV|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无广告|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欧美黑人又大又粗XXXXX|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电影网午夜理论片|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网址极速| 少妇私密推油呻吟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最新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亚瑟|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高潮喷水|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完整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