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合校原文】 (帛甲乙)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帛甲乙)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吳澄本)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帛乙)是以能敝而不成。 【今譯】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思想高深,行為通達,世人難以知曉。 因為他們的言行難以理解,所以勉強給世人加以形容: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渡過冰河一樣;嚴肅戒懼啊,好像警惕強敵環伺一樣;恭敬莊重啊,好像在外充當賓客一樣;行為灑脫啊,好像春天冰雪消融一樣;敦厚樸實啊,好像未雕琢的原木一樣;空曠寬大啊,好像虛懷萬物的空谷一樣;混沌雄渾啊,好像源源奔流的大水一樣。 誰能在水渾濁動蕩時讓它保持靜止,逐漸澄清?誰能在水安定平靜時讓它保持運動,煥發活力?掌握這種規律的人,不追求滿盈。正因為不追求滿盈,才能保持永不自滿的狀態,不去貪圖成功。 【注釋】 ① 古之善為道者:王弼本為“古之善為士者”,這里采用帛書甲乙本。古時候善于遵道踐行的人。 ② 微妙玄通:精微通達。 ③ 強為之容:容,形容。勉強對他們進行描述。 ④ 豫焉:帛書為“豫呵若冬涉水”,此處采用王弼本。謹慎啊。 ⑤ 猶兮:戒懼啊。 ⑥ 儼兮:莊敬啊。 ⑦ 渙兮其若凌釋:王弼本為“渙兮若冰之將釋”,此處采用帛書本。渙兮,離散啊。凌,冰。釋,融化。行動起來象冰雪融化。 ⑧ 敦兮:敦厚啊。 ⑨ 混兮:包容啊。 ⑩ 曠兮其若谷:郭店竹簡無此句,王弼本放在“敦兮”句與“混兮”句之間。帛書本放在“混兮”之后最后。此處采用王弼本。曠兮,寬廣啊。寬大如山谷。 ?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等:郭店竹簡為“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帛書本為“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王弼本為“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此處“孰能”二字保持與郭店竹簡一致,后文部分雜取王弼本、帛書本互補而定。即吳澄本為是。 ? 徐生:徐,漸漸、慢慢。生,生機、活力。逐漸煥發活力。 ? 保此道者:保,占據、掌握。指掌握此種規律的人,即古之善為道者。 ? 不欲盈:不追求盈滿。 ? 敝而不成:王弼本為“故能敝不新成”,此處采用帛書乙本。敝,破舊、缺陷。保持缺憾,不成就圓滿。 【悟道】 上一章講通行于宇宙萬有的規律,這一章承前,主旨講述掌握規律的得道之人是如何的。 非但孔子信而好古,老子也是好古之人。此章證實,老子講述:上古那些善于行道的人,是微妙玄通,世人難以知曉的呀。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既描述“道”,也形容得道之人,道與人合一。老子用七個比喻來描述: 一、處事時的心理活動——猶豫。帛書本是“若冬涉水”,此處采用通行本“若冬涉川”,正如《詩經·小雅·小旻》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冬天行走在冰河上的樣子,叫“豫”。再則強敵環伺在周圍,應付鄰邦如強盜虎視眈眈時,保持戒懼警惕的樣子,叫“猶”。在語文課上,猶豫是連綿詞,拆分不能成詞,但老子用起來特別順手。所以,豫也是猶,猶也是豫,都可理解為猶豫、遲疑、小心謹慎之意。用冬天過河,警惕四鄰,講述處事時的審慎、穩重。如《易》說的“君子乾乾,夕惕若厲”。 二、神態動作——恭敬灑脫。“儼兮其若客”,在外做賓客,恭肅莊敬,指神態。王弼本是“渙兮若冰之將釋”,此處采用帛書甲乙本“渙兮其若凌釋”,凌,即冰凌。春醒萬物蘇,冰河始解凍。行為灑脫,像春雪消融,渙然冰釋。這兩句合起來一靜一動,靜時嚴肅端莊,動時灑脫暢達,正如《詩經》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一板一眼,一舉一動那么的得體。 三、品質精神——敦厚曠達。“敦兮其若樸”,敦厚樸素像未經雕琢的原木一般,長在深山老林,自然而然,疙疙瘩瘩。“曠兮其若谷”,這一句在郭店竹簡中沒有,帛書本放在下一句之后。此處采用王弼本的位置。曠達像虛容萬物的空谷一般,這兩句從品質與精神內涵講述為道者的內在修為。 四、胸襟氣度——混沌雄渾。“混兮其若濁”這一句承上啟下,是上文的結束,又是下句的開端,別有意義。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三國演義》中說“英雄者能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英雄能容天下之物,此處英雄也即為道者。混兮,是源泉混混,大水奔流;濁,是泥沙俱下。第六十一章說“大邦者下流”,取天下得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混沌是王者內核,不是激濁揚清,而是清濁皆然。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善為道者不為。 接著“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孰能”二字多余,帛書甲乙本無,而郭店竹簡本卻有,王弼本在后一句中又多一個“久”字,今雜取諸家,以吳澄本為是。中國蕭師毅與德國海德格爾是朋友,蕭曾將《道德經》翻譯為德文本,海德格爾特別喜歡此句,將其書寫懸掛書房,并翻譯為“誰能寧靜下來,并源出自和通過這寧靜將某物導向道路之中,以致它能發出光明?誰能透過成就寧靜而使某物進入存在?天道。”海德格爾,作為偉大哲學家,竟也無法參悟。 這兩句是用水喻道,前后合起來是一個循環過程,水沒有固濁,也沒有永清。在動而濁時,用靜的手段,達到慢慢清澈;在安而清時,用動的方式,達到重煥生機。冠以“孰能”二字,以設問,加強語氣,強烈表述此道的重要性。后一句有“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道者,就是動靜清濁之道,“不欲盈”,三字點睛,動極而靜,靜極而動,動靜反復;濁而能清,清而復濁,在此種運動的過程中,永不滿足,沒有上限,每至于上限時就轉折,此乃老子大智慧所在啊。正因為,能夠保持“敝”即不欲盈的狀態,才能不占據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