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家財萬貫,不如書香靜氣。” 許多人都想要富養自己,但從頭到尾都不知如何來富養自己。 更有甚者,以為只要自己有了大房子,有幾輛豪車,有了腰纏萬貫的對象,實現了財富自由,就達成了富養自己的目標。 可實際上,這些東西就算哪天自己都擁有了,也未必真的會覺得快樂,也未必會覺得精神得到了富養。 其實,人若是想要擺脫胡思亂想的煩憂,驅散精神上的貧瘠,就需要多讀書。 讀書,從來就是富養自己的方式。 1:讀書,可以提升修養 修養來源于教養,而教養則重點源于書籍當中。 讀書,既可以讓你心思明智,也能夠讓你內心沉靜。 曾國藩說: “人之氣質,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改變其氣質。” 顯然,經常讀書的人,非但能夠停止胡思亂想,也能在書籍里領略到形形色色的事,各種各樣的人。 然后,從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博大精深的書籍海洋里汲取精神力量,激發創造力,振奮精神。 久而久之,浸過書香之后,整個人也就可以表現得溫文儒雅,談吐從容,骨子里透露出一股靜氣之氣質。 春秋時期,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一個來自魯國的一名學生叫閔子騫,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有一個故事,話說當子騫一開始成為孔子弟子的時候,臉色干枯蠟黃,整日無精打采。 可沒過多長時間,孔子卻發現了他的臉色開始變得紅潤,面色溢出光澤,孔子好奇地向他問原因。 子騫回答說: “來到了這里之后,經常讀書,得到了老師的教導,便懂得了很多道理,以至于自己也懂得了分辨是非,即便遇到了煩惱和問題,也可以心平氣和,心情好了,心態端正了,臉色自然變得紅潤起來了。”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說到: “人不讀書,其猶夜行。” 一個人若是長期不讀書,就會像在黑夜行走時一臉茫然。 反之,一個人的心靈若是常常被書籍里的知識所“潛移默化”,早晚可以從你的臉上看到靈氣,看到你的修養。 2:讀書,改變生活 不同的生活方式,注定會收獲不同的人生。 那么,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值得提倡,也值得堅持去做的呢?讀書算是其中一個。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 “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與書籍里的故事對話,則能夠從中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智慧。 與書籍里的偉人對話,則可以從他們的事跡和言語當中,找到希望的火苗。 甚至,跟經典書籍從頭到尾讀下去時,你收獲的不僅僅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還有令人為之傾倒的才智和哲理。 讀書的好處就是,即便不用自己親身去經歷,也能夠盡可能地徜徉在一些生動的事跡當中,如同自己從頭到尾就是一件偉大事情的參與者。 同時,在整個“讀”的過程里,我們的內心非但覺得安靜,還可以從中學會感悟,并且汲取相當生動的一些道理。 這些道理放在現實里,其實也會改變你的生活的。 正如楊絳先生說,你的問題就在于書讀得太少,卻偏偏想得太多。 誠然,讀書太少,又想得太多,自然生活現狀便是時常感到無謂的焦慮、痛苦和迷茫。 相反,一個人若是養成了時常讀書的習慣,那么這樣的生活方式必定能夠帶你走向更好的人生。 宋代黃庭堅曾說: “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對人言語無味。” 不讀書的危害,一目了然。 所以,唯有不斷讓自己去讀書,趁早養成一個讀書的習慣,便能夠逐步地充實心靈,打造豐富的精神閱歷,提煉主見和智慧,然后呈現出非凡的氣質和魅力。 甚至可以說,當讀書成為了你一個難以戒掉的愛好,那么書香門第則非你莫屬,也能夠在余生里,富養自己。 3:讀書,改變人生 小事能夠成就大事,細節能夠成就完美。 實際上,當你喜歡上了讀書,習慣了讀書,并且做到了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的話。 那么,你就會豁然開朗地發現,書里全是細節,書籍世界里遍地都潛藏著智慧和哲理。 作家魯巴金說: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深以為然,一個人在不具備人脈、資源、財力以及才華的時候,最為直接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就是多讀書。 讀好書,不光能夠點亮你前行的道路,還能在借助他人成熟的思想之下,來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新的思想。 毫無疑問,這種思想,足以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人類的貪心不該沉浸在財富和地位上,對于“索取”和“貪婪”,只有在一個場合里越多越好,那就是讀書。 當你貪婪地從書籍里追隨著偉大人物的思想,貪心地想要尋覓到對方的智慧,這個過程非但富有趣味,也足以激起你的熱情,挖掘你的潛能,然后去改變自己,去創造自己的世界。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