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與自己獨處 年輕時總害怕“不合群”,以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為了合群而合群,馬不停蹄地去趕赴一場又一場熱鬧與繁華。 隨著年齡漸長,才發現: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與其花費時間與精力在酒桌上觥籌交錯,去結交一些無關痛癢的“朋友”,還不如學會好好與自己相處。 獨處,是一種智慧的沉淀。 很多人會把獨處和孤單寂寞劃上等號,其實這是不同的狀態。 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時間的距離也不是地理的距離,而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與隔閡。 我想很多人在愛情或是關系里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就是感覺兩方好像各自在各自的世界當中,心和心隔得好遠。 就好像即使另外一半在你的身邊,你還是會覺得寂寞覺得孤單。 為什么會有這樣寂寞這樣孤單的感覺呢? 那是因為雖然他陪著你的身邊,卻并沒有把他的注意力專注在你的身上。 沒有真正地看見你,沒有真正去感受你,沒有真正去傾聽聽見你,這種不被理解的感覺就讓我們升起了孤單和寂寞的感覺。 就像你會發現大家平時見面的時候常常還各自玩著手機,有時其實就是在掩飾這份無所適從的感覺。 一個連獨處能力都沒有的人,“外向”不過是孱弱的擋箭牌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 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具備這種能力并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產力。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 三是讓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人不能獨處, 他對自己不滿,總想變得更好,于是到人群中去四處學習、打聽,殊不知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一個人面對自己,直至可以接納自己、承認自己。 如果你不能適應無聊,那么隨之而來就會覺得痛苦。 獨處對有訓練的人士而言是享受,未曾訓練的人就會覺得難受。 痛苦尾隨空虛而來,焦慮、煩躁不安,要沖破一個鐵屋子,要打破一個舊世界。 可是鐵屋子和舊世界只是觀念啊,打破一個鐵屋子,又會有一個新的鐵屋子;新世界來了,依然會變舊的。 中國的道家講究“勿忘勿助”,尼采則表述為“你既不能實現心中的欲望,也不要喪失心中的欲望”。 哲人所見略同,實現即助、喪失即忘。 勿忘勿助,又暗合了孔門的中庸之道。 無法跟自己獨立相處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本質上來說都是圍繞著我還不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這也意味著在我們的心里,還有著跟他人融合在一起的期待和愿望。 所以,一旦被動地分開,面臨的可能是不可控的情感體驗。 比如焦慮、恐慌、不安等等。 這種現象,在戀愛的情況下就尤為明顯。 許多人都喜歡說“內向不好”,甚至還有“內向是種病”的潛臺詞。 這種普遍性無知,只能體現常識匱乏到何等地步。 內向和外向僅是性格的兩種相對特征。 內向不等于自閉,許多中國人恐懼的其實是“自閉”,但因為沒常識,于是將“內向”妖魔化。 內向者傾向于通過自我思考和獨處解決內心問題,外向者傾向于通過向外界傾訴或宣泄治愈自己。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 “內向型的人能在刺激程度最低的環境中獨自獲得能量,而外向型恰恰相反,要在團隊中獲得力量”,按這個邏輯,你說誰更強? 我認為具備自主能力的人更強。 至于有人將內向等同于社交障礙,更是無稽之談。 社交障礙指一個人在社交場合緊張焦慮,生活受影響,但內向者并不畏懼社交,只是單純不喜歡。 準確點說,內向者不需要通過與他人不斷說話去獲取認同感。 心理學對典型內向性格的描述有以下詞匯: 理性,安靜,專注,內省,喜歡獨處,做事有計劃,不沖動,日常生活有規律,遵循倫理觀念,做事可靠,善于傾聽,有洞察力和創造力…… 這難道是“沒出息”的表現嗎? 股神巴菲特是典型的內向者,將敏銳洞察力發揮到了極致。 歌手周杰倫也是內向性格,將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君子慎獨,始于獨處 古往今來,慎獨,不僅是先哲們追求的目標,更是文人雅士們推崇的思想境界。 在今天,這個喧囂復雜、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要提高我們自身的修為,需從“慎獨”做起。 “慎獨”,顧名思義,獨處之慎。“慎”者,謹慎;“獨”有二義,一是“獨處”,無人看你,要謹慎自己行為。 二是“獨知”,你的念頭、內心,大庭廣眾之中,別人并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這更需要謹慎。 “慎獨”體現的是一種“反求諸己”的道德境界,是一種自我監督、謹慎為人的修身境界。 安迪·魯尼曾說過:“如果你獨自一人的時候笑了,那便是真心的笑。”獨處讓人變得細膩,也變得更加平和從容。 思維隨著目之所及的一切變換跳躍,我可以一邊發呆一邊思考,看到路邊石頭上的隨筆涂鴉,聽出鳥兒情緒不同的啾啾,想起某個塵封在心底里的平凡小事,我會感到頓悟、動容和快樂。 能與自己好好相處的人,才是內心足夠強大和豐富的人。 社交,我們并不陌生。 從早上睜眼開始,拿起手機瀏覽信息,出門逢人打招呼,一起吃飯、聊天...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社交。 “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因為這些話廣交朋友,為了社交而社交。 而獨處能幫我們守住內心,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諦,用心去總結癲狂嘈雜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啟示,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人變得強大自立的標志。 林徽因說過,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說到底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別人不愿意幫你,因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并沒有那么高的價值。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結交那么多無關痛癢的“朋友”,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豐富自己的生活。 獨處與社交,我們該如何平衡? 你要明白的是: 獨處不意味著自我封閉,相反那些享受獨處的人,往往能夠很好地平衡社交與獨處之間的關系。 在需要社交的時候,不會抗拒社交;但他們會留出固定的時間,與自己相處,取悅自己。 不抗拒社交,而是尋找到合適的時間獨處 比如說: 在工作日的時候,你跟同事,朋友們保持聯絡和互動。 下班后出去吃個飯,隨便逛逛,跟朋友聊天等。 這些,是你勞累一天緩解壓力的方式。 而到了周末的休息時間,你完全可以宅在家里,一邊反思這個階段的成績與收獲,一邊享受這片刻的安寧。 看書,寫字,喝茶,陪伴家人;減少上網時間,減少玩手機的時間。 這種方式,能夠解壓,也能讓你適應獨處的節奏。 獨處不是孤獨,而是一種選擇。 如果說孤獨有寂寞的意味,那么獨處就是一個人的清歡。 雖不熱鬧,但是充滿智慧。 就像大冰在《摸摸頭》中描述的小女孩: “兜兜那時蓄著一米的長發,背影如煙云,她寫詩、畫畫、愛旅行,出版過自己的長篇小說,鶴立雞群在世俗的生活中。” 一個人的旅程看起來孤獨,身在其中的人卻樂此不疲。 不去迎合外界的標準,只為心中的目標出發,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爽。 只有獨處的時候,我們才能完全取悅自己,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