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井之戰 溫井之戰發生于1950年10月25日至1950年10月29日,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初期的一場主要戰斗。 志愿軍第40軍在此戰當中,為了阻止聯合國軍進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而實施了一系列的伏擊行動,重襲韓國陸軍的第2軍及其第6步兵師,從而破壞了美國第八集團軍的右翼。 1951年,經黨中央和毛主席批準,把1950年10月25日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 血戰飛虎山 此戰役發生于1950年11月4日至11月8日,目的是不讓聯合國軍北進的速度太快而影響中國軍隊的調動和威脅中國軍隊的側后,使彭德懷“誘敵深入”的計劃能更好的實施。 由112師335團依據飛虎山之險阻擊聯合國軍。戰斗中守衛飛虎山主陣地的335團2營陣亡者十之六七,其中五連三排僅余3名戰斗人員。 本次血戰共斃傷俘敵1800余人,飛虎山前共有美韓軍遺失400多具,335團及團長范天恩由此威名天下。 血戰長津湖 血戰長津湖是在第二次戰役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猖狂北犯,11月底進到長津湖一帶,志愿軍第九兵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設置伏擊圈,11月27日九兵團發起全線攻擊,當時被包圍的美國陸戰一師約有四個團一萬多人,超出預定一倍以下。戰斗以美陸1師的成建制撤退而告終,未能達到志司全殲美1師的設想。 據美軍戰后統計,美陸1師戰斗減員4418人,其中604人在戰斗中陣亡,114人死于戰傷,192人在戰斗中失蹤,3508人在作戰中負傷,凍傷減員7313人,減員數達到了全師兵力的40%。加上美陸7師和其他部隊的損失,美軍戰斗死傷達萬余人。 反觀九兵團的損失,據官方公布的數字。九兵團戰斗減員19202人,凍傷28954人,減員48156人,整個長津作戰損失兵力達兵團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血戰三所里 第二次戰役美軍受到志愿軍的迎頭痛擊后,迅速南撤,三所里及龍源里是美軍主力的唯一退路,38軍113師強行軍14小時疾進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同時師長江潮命337團搶占龍源里,這樣切斷美第九軍的退路。 美軍為打通退路,動用飛機坦 克瘋狂空圍,堅守松骨峰的335團一營三連最后僅五人生還。 美軍在三所里連續沖鋒十數次均為打退,美軍第9軍見從三所里、龍源里突圍無望,被迫遺棄大量輜重裝備轉向安州方向突圍,后經安州、肅川退向平壤。 但此戰打出了38軍王牌軍的硬骨頭風采,戰后彭德懷特嘉獎38軍,“萬歲軍”由此名揚天下。 血戰橫城 第四次戰役為遏制聯合國軍的猛烈攻勢,彭總命在橫城一帶打擊敵人,于是橫城反擊戰于1951年2月11日晚展開。 志愿軍集結四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欲全殲韓國第五師和第八師。 至2月13日橫城之戰結束,韓國第八師3個團,韓第三師和第五師各一部,美2師一個營,美韓4個炮兵營被消滅,共計12000多人。 血戰砥平里 砥平里戰斗發生于1951年2月13日—15日,在朝鮮京畿道楊平郡砥平里,中國人民志愿軍8個團與聯合國軍1個美軍團、1個法軍營及配屬部隊進行了殊死的戰斗。 聯軍憑借旺盛的意志和猛烈的地空支援火力,給志愿軍造成重大損失,聯軍傷亡只有400人不到,而志愿軍傷亡在5000人左右。 戰斗規模不大,但過程激烈,影響深遠,此戰可以認為是一次轉折。 對志愿軍來說,運動戰時期結束,陣地防御戰時期來臨;對聯合國軍來說,經此一戰,聯合國軍從仁川登陸時的狂妄和被入朝初期的志愿軍痛擊后的倉皇中徹底恢復了榮譽感和信心。 血戰鐵原 第五次第二階段,以美軍第一軍為首的數萬敵軍突然直逼鐵原、漣川,志愿軍后方基地受 至嚴重威脅,并有主力被合圍的跡象,彭德懷電令63軍死守鐵原。 5月30日部隊冒雨進入陣地,積極搶修工事,美軍為突破鐵原每天集結大量航空兵,坦克裝甲兵,炮兵攻擊志愿軍陣地,鐵原南面茂盛的森林全部被燒成光頭,地面被凝固汽油彈燒焦,許多陣地打到最后一兩個人時與敵同歸于盡,一線部隊全都拼了刺刀。 志愿軍經過十幾天的慘烈戰斗,迫使敵人止步于三八線以南。 6月12日63軍完成狙擊任務撤出戰斗,全軍戰后僅1500多人接受彭德懷司令員的檢閱。 血戰漢江 第四次戰役為保證東線的會戰勝利完成,38軍奉命在漢江南岸死守,自1月25日頂住美24師,騎一師,英27旅等數倍敵人的攻擊,敵人憑借炮兵,坦克和空軍的掩護下分七路進攻,經十幾晝夜,38軍付出巨大代價。 重點扼守350.3高地的342團大戰后,生還的僅幾十人。漢江南岸堅守防御作戰,是志愿軍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后,在沒有得到休整補充,第一線的兵力又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依托一般野戰工事,抗擊現代化技術裝備之敵的進攻。志愿軍第38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的指戰員,頑強防御作戰23天,殲滅敵人1萬余人,鉗制了“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使敵未能進占漢城,并有力地配合了東線志愿軍主力反突擊的勝利,完成了艱巨的任務,但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血戰上甘嶺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戰役。 此次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余人,大炮300余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對志愿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余萬發,炸彈5000余枚。 戰斗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 該戰役持續鏖戰43天,交戰雙方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志愿軍擊退聯軍900多次沖鋒。 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次戰役,自1953年7月13日起至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歷時15天。 該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的惟一一次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共殲敵5.3萬余人,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