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啟迪的文章 關注 《思與遠方》
勞動,這里特指體力勞動。 年少時,生長在農村,除了上學讀書,一放學回家,就幫著父母做事情。現在說“幫”這個字,多少帶著“是父母的事情”這樣的意味,但在那個時候的思想意識里,放學回家喂下豬、做個飯,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周末、寒暑長假和父母一起下地勞作,也是每個農家孩子的常事,卻從未、也絕不會認為這是父母的事情,干了就是幫他們的忙,更不會因此跟父母講條件。唯一覺得是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學習。沒人提醒你該做作業了,做完作業要檢查……吃完飯,拎個高點的凳子當書桌,矮點的草墩坐著,埋頭寫完作業,要趕點時間收洗碗筷,再喂下雞鴨。跟父母一起下地勞作,承受風吹日曬和雨淋,一切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在印象中那時沒有“累”的概念,更沒有跟父母抱怨過“苦”的記憶。 在學校,大部分的時間自然還是教學,但并不是唯一的事情。我就讀的小學是村里的完小,那時的學校跟現在大不一樣,沒有高高的圍墻,兩三棟教學樓,前邊的操場接著學校的田地、教學樓后邊接著別人家的田地,概而言之,就是敞著。再回到重點上說,學校有一大塊地,是自己耕種,具體點說:是學生和老師一起耕種。每到種玉米的季節,我們便全員出動,挖地、播種、施肥。等玉米苗長出來了,遇上干旱無雨,老師會組織我們到學校前面的溝里提水,一棵棵澆灌。玉米需要施肥了,老師便帶領我們,掀開學校廁所的后蓋板,舀出糞水,兩人一桶,抬到地里給玉米施肥。你也許會問,臭嗎?確實臭。累嗎?有點累,卻很開心。再說更開心的事,便是學校每年春季,三四月份吧,都會利用一下午的時間,組織學生去村邊的山上打柴,解決學校的用柴問題。同學們在山林里一路說笑著去,回來時每人扛一捆柴,送到學校的柴房,任務完成、各自回家,雖說很熱、也很累,卻覺得開心充實。現在回憶起來,不由想起那句歌詞“時光一去永不會,往事只能回味,憶童年時……” 反觀現在很多的孩子,勞動的機會很少。“我什么都不要你做,你讀好書就行了”這句話聽著是不是很熟悉?是很熟悉,因為常能聽到身邊為人父母的人這樣說。他們的初衷是想讓孩子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上,亦或有的家長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發生想象出的危險……有了這些想法,之后便包攬了孩子們力所能及的事,殊不知這樣的“過多替代”、“過多心理控制”反而影響了孩子自主性的發展。很多家長和老師,會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一些孩子,物質條件好了,要什么有什么,隨之而來的卻是揮霍浪費、不懂珍惜;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自主性差,作業要家長提醒、作業完成要家長檢查,更不用提會主動承擔其它的家務勞動;承受挫折能力弱,各類心理問題凸顯。 再回到今天的正題:勞動對教育的意義,或者說:勞動對一個人畢生發展的意義。我們知道,勞動對教育的意義是無形的,不可估量,但它是確實存在的,且意義重大。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漢”。陶行知認為:“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這句話中就包含了勞動對教育的諸多意義:首先,勞動能夠促進一個人智力和動手能力的協調發展;第二,增進一個人自立能力的發展,增強人的主觀能動性;第三,獲得事物的真理。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都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第四個意義:了解勞動者之甘苦。只有親自去勞動,才能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才能真正讀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才能學會并懂得珍惜,也才能真正感受勞作之后收獲的甘甜。 《孟子·告子下》中言道: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勞其筋骨”就是指勞動,使身體疲累。勞動可以磨煉心志,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說:“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堅持勞動,可以錘煉人的忍耐力、鍛煉人堅強的意志力、能磨礪人堅忍不拔的心志。 end 思與遠方:靈魂的詩和遠方 《思與遠方》學習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