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回味了一下,還真是,果真要想改變行為,首先要改變思維。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條成長記錄: 1 ??進步事件:買了一個塑封機,想著給孩子們的繪畫塑封,可以保存更久。第一次塑封的時候,兩個孩子非常興奮好奇,都圍在我身邊,尤其妹妹很想上手。那天晚上可能是太晚了,加上是第一次操作,我當時就一直不想讓孩子們湊過來,想自己先摸索一遍,怕她們弄壞了,就塑封了一張,就結束了,讓孩子們睡覺了。 第二天晚上,妹妹說要塑封她的畫,我才想起來,是哦。新買的塑封機,孩子們好奇呀,所以惦記著呢。 這一次,我想起了計算成本,一張塑封膜才幾毛錢,就算孩子弄壞了又有什么關系呢,塑封機又不是什么脆弱的東西又弄不壞,再說弄壞了也就百塊錢的事,那自己擔心個啥,無非就是新買的東西,覺得貴重,所以就習慣性地不想讓孩子參與。 當我意識到了之后,馬上調整了行為,主動叫孩子們過來一起操作,孩子們還因為害怕不敢靠前,我就手把手帶著她一起操作,再也不會顧慮說因為孩子操作不當影響了塑膠效果。 我也覺察了一下自己為什么下意識會有這種行為(一開始不讓孩子來碰),也是受小時候行為模式影響。 小時候家里物質緊張呀,爸爸新買的家具就怕孩子們弄壞了(哥哥很好奇,經常弄壞),就會嚴厲批評我們,不許我們去碰,更是交代我們不許動別人家的東西,怕弄壞了賠不起。說起來可笑,我到初中的時候,去外婆家玩,夏天在舅舅家吹風扇,那會還沒空調,舅舅新買的立式大風扇很大,我都不敢上前去觸碰,不敢去按那個按鈕調節風力大小,怕按壞了。而我小姨家的孩子才幾歲都敢上前去胡亂按。因為小姨家條件比較好,孩子從小就接觸這些,也不受束縛,膽子可大了,就顯得孩子啥都會,孩子聰明。 其實是智力差異嗎?不是,就是物質條件差異疊加父母的教育方式。物質緊缺下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保守謹慎型的,因為能承受的風險非常有限。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我從小對很多東西的動手能力都特別差。 既然看到了這層思維和行為模式,那么就可以改變它。改變了思維模式就可以改變行為。 現在我只要計算一下成本,可以承擔,就讓孩子大膽去嘗試,去試錯,越小年齡試錯成本越低,越早試錯,越早鍛煉出大膽、主見。 沒主見不是這個人笨,是因為決策的機會少,當她參與決策的東西多了,量變到質變,她就會擅長決策。但怕就怕的是,小的決策都還沒鍛煉足夠,馬上要他做大決策,他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的,如此一來決策的成本就很高。所以,越小越要放手,培養勇敢和獨立性。 ??過去方式:隨著自己潛意識的行為模式走,沒有去思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及源頭。 ??反思:找到自己行為模式潛藏的思維模式,很多都是在以前環境下形成的,但是現在環境變了,決策的條件變了,就應該更新決策的思維模式,否則就無法適用于新環境。 計算成本這一招豁然開朗,好用的招就是即使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拿上工具用就能有效果。好工具,不要問太多原因不需要論證太多,先用了再說。效果會說話。 2 ??進步事件:昨天老公和我說,姐姐羽毛球課他推薦的朋友也購買了,教練贈送了課程。我趕緊認可道:爸爸牛牛!這是老公第一次給孩子報課,以前都是我挑我報我付錢。 我報的嘛,自然爸爸積極性不高,最早的時候,我花錢我接送我辛苦,還得挨全家人批評說報的課沒用還辛苦孩子。 現在想來,多和老公交流孩子的情況,讓爸爸多發表意見多決策,多好。傾聽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思維碰撞,必然決策會更客觀更合適。 ??過去方式:自然想不到這一層,只是委屈和抱怨。 ??反思:現在的我不再依戀過去的自我感動和用自我付出從而道德綁架家人。我可以變得更加智慧,用智慧來觀察、決策,選擇更客觀更有利于孩子的方案。不需要自我陶醉式的付出和努力,需要的是有智慧的思考和行動。智慧大于努力。 3 ??進步事件:昨晚姐姐線下家長會,本來我下班正常過去是能準時到的。結果誰知下班時突然一場大雨,我騎電動車沒帶雨具,自然不能騎了。坐地鐵吧,就一站,但兩頭都不挨著地鐵,得走好長一段路。打車,排隊,排了很久的隊,就是打不上車。 眼看著就要遲到了。我有點著急。我先和班主任留言了一下,表示可能會晚到一會。我個人是對遲到很敏感的,遲到會讓我焦慮,擔心挨說呢。 我給老公說,想看看他有啥辦法,他開車了,或者讓他叫爺爺參加一下。老公說,他都沒看到要開會的通知,現在才知道。又說爺爺去了,不會掃碼積分。 我一看,有幾秒情緒,一點都不上心孩子的事,開家長會難道就是為了積分嗎,一家人就只有媽媽接受學校的教育思想有啥用,推動得了嗎? 差點就想懟他了。后來一想,沒啥好回擊的,他只是說了實話而已,如果回擊的話,下次他就連實話都懶得說了呢。 我就回復,知道了,我會想辦法的。 繼續打車,加價專車,然后總算打到車了,遲到了一小會,不影響,前半部分是一年級大集體一起聽老師宣貫。 ??過去方式:把老公訓叨一頓。 ??反思:有些話如果說了起反作用,就不如不說。要說,就要有效果或有笑容或有效率,啥都沒撈著,何必徒增煩惱。 4 ??進步事件:開完家長會到家比較晚了,特意和姐姐說了一下,去參加她的家長會了。又特意說了一下,班主任老師說她是小小藝術家,姐姐聽了很開心。我又借力引申了一下,我說老師表揚你了,表揚你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主動完成作業。 姐姐聽了可開心了,積極性也上來了,主動把當天做得作業拿給我看,還主動問了一道不會的數學題。 我看了看作業,夸她字帖寫得很不錯,語文作業全對,數學夸她主動提問。在愉快的氛圍下,把數學訂正完了,這次沒有輔導內容,重點給她讀題。題目讀懂了,作業也就會了,很順利。 ??過去方式:沒有學會借力。 ??反思: 1、感受到了正反饋的力量,孩子需要正反饋,更需要對于她來說高能量的正反饋,比如父母和老師。 2、對于孩子的學習千萬不可固化,要用發展的思維去打量,與孩子共同進步,父母也需要及時自我更新,更新知識更要更新思想觀念、意識和眼光,緊著孩子的思想潮流,這樣才不會束縛孩子,孩子才會愿意主動和我們交流,否則孩子大了就沒人理了。 ![]() 想要有什么樣的行為,就要給自己裝上什么樣的思維,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