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泉州歷史網

     互達電商 2022-07-02 發布于中國香港

    泉州茶品

      (3劃)大葉烏龍(大葉烏、大葉蘇龍)大紅
      (4劃)水仙(永春水仙。安溪水仙)毛蟹(毛外)鳳圓春(圓葉觀音)烏龍(慢烏龍。軟枝烏龍、豎烏、早烏龍等)
      (5劃)石亭綠(沿革。品質。)白毛猴(發源于安溪金谷石竹巖。特點。)白牡丹(白牡丹烏龍。西坪白牡丹。苦味白牡丹)白茶本山(圓醒種)
      (6劃)肉桂
      (7劃)佛手[香櫞種,雪梨。清·康熙廿九年發源于安溪騎虎巖(發源地。《騎虎巖佛手茶發源地 》碑文。)。傳入永春(清·康熙四十三年自安溪傳入獅峰巖寺。發展)。植株特點。永春佛手茶制作技藝(做青。炒青。揉烘。烘焙。精制。)]杏仁茶
      (8劃)奇蘭(一般性狀。品種:竹葉奇蘭、 慢奇蘭、金面奇蘭、 白奇蘭等)
      (9劃)豎種(崎種)厚葉
      (10劃)鐵觀音植株。鮮葉的采摘。制作工藝。成品特征。鐵觀音發源地——安溪西坪堯陽。清·光緒張乃妙引種臺灣。附:永春鐵觀音。鐵羅漢武夷鐵羅漢。惠安鐵羅漢。龍雀商標。制茶技藝。桃仁(附:白桃仁)皺面吉
      (11劃)黃旦[黃棪,黃金桂。發源于安溪縣羅巖鄉(今屬虎邱鎮)。原產地(王淡說。魏珍說。民國命商品名“黃金桂”。)特點。]梅占(沿革。植株。茶品。)菜蔥(太蔥)雪梨(俗稱毛猴)
      (12劃)黑旦
      (14劃)酸茶。

    三劃

    大葉烏龍

      又稱大葉烏、大葉蘇龍,原產安溪長坑珊屏。

      相傳清·雍正九年(1731年),安溪長坑人蘇龍栽于建寧府(今南平市)。民國年間,為紀念該品種的發現者蘇龍氏亦稱大葉蘇龍。

      外形:條索肥壯,圓結沉重,葉蒂稍粗,梗壯枝長,梗身細紅,枝皮綠微紫色砂綠粗燥。

      內質:香氣高濃,帶焦糖香味或梔子花香,滋味醇厚,稍鮮爽,葉底肥厚,葉面光滑,葉長橢圓形,部分倒卵形。

      該茶品系較多,有軟技烏、小葉烏龍和尖葉烏龍等。當前,在安溪還可細分為藍田烏龍、紅骨烏龍、紅心烏龍、矮腳烏龍、豎烏龍、早烏龍等品系。

    大紅

      原產安溪縣虎邱鎮羅巖,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烏龍茶茶區,栽培面積較大。

      條索結實稍瘦,色澤褐黃綠色,香氣清純欠高,略似蘭花香,滋味醇和,水色清黃、淺黃,葉底軟薄,橢圓形,少量倒卵形。

    四劃

    水仙

      永春水仙

      又名水仙茶、閩南水仙,發源地在永春縣湖洋鎮仙溪鼎仙巖。

      傳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農民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巖燒香禮佛,得觀音托夢:“人北行,見木杉,住草亭。手藝成,帶回鄉,可小康。”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至閩北武夷山,見林木參天,搭草寮住下,在當地受雇種茶制茶。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武夷水仙”的烏龍茶,鄭世報細心揣摩,學得栽培、制作手藝。咸豐年間,鄭世報父子從武夷山帶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巖栽種,得水土靈氣,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藝,糅合自己的經驗,制出的水仙茶色黃味香,入口舌潤喉甘,堪與武夷水仙媲美。

      后由海外華僑廣為傳譽,揚名東南亞。鼎仙巖附近茶圃年年擴大,仙溪幾乎戶戶種茶制茶。20 世紀初,鼎仙巖水仙茶被廣泛引種到永春五臺山等地,遂稱“永春水仙”。解放后,閩南10余縣市相繼引種,遂稱“閩南水仙”

      永春水仙在制法上吸取了閩北烏龍茶和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的優點,主要特點是曬青和發酵程度介于兩者之間,使茶葉更為耐泡,香味更醇,湯色更亮,形成風味獨特的烏龍茶種。

      品飲永春水仙茶,具有“三節色”特征,即沸水沖泡時,茶湯飄逸縷縷似天然蘭花獨有的清香,令人未飲先暢;品嘗幾口,則韻香醇甘,味美濃爽,津生喉潤;幾經沖泡,湯色明亮,韻味尚存,余香綿綿。再觀葉底,典型的綠葉紅邊,三紅七綠,叫人流連忘返。

      安溪水仙

      條肥壯長大,葉梗長,枝梗長而稍肥,有棱角,略四方形,枝皮黃褐色,色澤烏綠帶黃、砂綠粗亮,帶三節色,香氣清高細長,稍似水仙花味或棕葉味,滋味清醇略鮮爽,葉底肥厚尚軟亮,葉長稍波狀,葉面光亮,葉蒂闊,葉齒稀深。

    毛蟹

      民國時亦稱“毛外”,原產于安溪縣福美大丘侖。與鐵觀音、黃金桂、本山并稱安溪四大名茶。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品種志》載:“據萍州村張加協(1957年)云:'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我外出買布,路過福美村大丘侖高響家,他說有一種茶,生長極為迅速,栽后二年即可采摘。我遂順便帶回100多株,栽于自己茶園'。由于產量高,品質好,于是毛蟹就在萍州附近傳開”。

      外形:條索結實、彎曲、螺狀,頭大尾小,枝頭皮少量不整齊,芽部白毫顯露,稱為“白心尾”,色澤烏綠,稍有光澤。

      內質:香氣高面清爽,稱“清花味”,或仿似茉莉花香,滋味清純略厚,葉底葉張橢圓形,葉齒深密銳,如鋸齒向下鉤,葉底葉脈主根稍浮,葉略薄,紅邊尚明。

    鳳圓春

      曾名圓葉觀音,系安溪縣茶科所1985~1998年從鐵觀音有性后代中單株選擇而育成的無性系烏龍茶新品種。

      外形:肥壯結實、沉重,色澤烏潤,砂綠明。

      內質:香氣高長,持久,帶蘭花香,滋味醇厚較甘鮮,仿似觀音韻,湯色金黃、橙黃色,葉底肥厚柔軟有光澤。

    烏龍

      新《安溪縣志》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和臺灣。”

      同治元年(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同治五年(1866年)臺灣烏龍茶開始外銷。現在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慢烏龍

      慢烏龍原產安溪縣蘭田鄉,栽培史較長。主要分布在福建烏龍茶茶區,栽培面積較大。

      外形:條索細瘦,頭尾尖,梭角身,體態輕,色澤一般為赤褐色,暗燥不油潤。

      內質:香氣細幼清飄,似焦糖香味,部分帶蘭花香,滋味醇和稍鮮爽,湯色橙黃、清黃、橙紅,葉底橢圓形,薄軟,葉脈浮現,葉齒細鈍。

      軟枝烏龍、豎烏、早烏龍等

      烏龍茶品種繁多,各種類成茶特征也有所差異。

      (1) 軟枝烏龍:條索細小,輕飄,色澤烏黃綠,砂綠細小,香氣清純稍高,璉蘭花香,焦糖香。

      (2) 豎烏:條索結實、略沉重,香氣清純,葉底尚肥厚欠光亮。

      (3) 早烏龍:條索細小,色澤黃綠,萌芽早,滋味清醇。

      此外,還有紅心烏龍、抽藤烏、竹葉烏、蛤殼烏、小葉烏龍、尖葉烏龍、藍田烏龍、紅骨烏龍、紅心烏龍、矮腳烏龍等。

    五劃

    石亭綠

      石亭綠,又稱石亭茶,產南安市豐州九日山 和 蓮花峰 一帶。明·正德元年( 1506 年),蓮花巖寺用石筑亭,因此得名“石亭綠”“石亭綠”屬炒青綠茶,品質超群,風格別具,是福建著名特種茶之一,是宋 、 元時代泉州港出口貨物之大宗。

      沿革

      早在晉代,該茶就被發現和贊賞,石亭寺后有摩崖題刻“蓮花荼襟,太元丙子”為證。“太元丙子”即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元年(376年)。

      晚唐,詩人韓偓隱居蓮花峰,寫有“石崖覓之叟,鄉俗采茶歌”詩句。

      南宋,延福寺僧凈業夢中獲觀音指點,在蓮花峰石瓣間發現新茶叢,采摘沖泡,味道馨香,便和勝因等寺僧悉心培育新苗,細心采制,開始常于寺院供奉僧尼及香客飲用。

      清·道光廿一年(1841年),延福寺主持僧復本“石亭綠”上京,贈與福建住京大臣,同時進獻皇帝,頗受贊賞。道光帝召見復本,御書“上品蓮花”美號,從此聲譽顯赫,名聞中外。

      清·光緒(1875—1908年)間,“石亭綠”由僧家名茶及至周圍蓮花峰一帶的村民都廣泛種植,并都以石亭冠名,遠銷南洋群島。

      1952年,農業部評為歷史名茶。

      1954年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曾以石亭茶招待亞非各國記者和友人。

      1960年,中國土特產進出口公司將石亭茶列為出口名茶。

      品質

      “石亭綠”氣味濃郁,余韻清甜,極度提神 。

      蓮花峰春夏多霧,氣候溫潤,最適合上品茶生長。“石亭綠”是福建省出茶最早的品種,清明節前即可嘗到“初次火前茶”,通常在谷雨前上市,石亭又別稱“不老亭”,故有詩云:“不老亭首春名茶。”

      “石亭綠”茶芽滿布細毛,幼葉雞舌形,成葉卵形,細毛消失,葉面光滑,葉沿有鋸齒。

      “石亭綠”原無分品種,至清末寺僧明宗管理茶林時,才根據葉形和季節分出數種:“石觀音”(葉長狹尖,邊有鋸齒狀)、“紅梅占”(心葉有紅色)、“瓜子葉”(葉呈瓜子形)、 “白石蓮”、“春分早”(春分尾可采)、“不知春”(到谷雨才萌芽)。但一般人只統稱 “石亭綠”

      “石亭綠”本以地名為茶名,茶形也有石頭的氣韻,骨沉肉實;還以“三綠”、“三香”聞名于世,堪稱色、香、韻“三絕”“三綠”:未泡前 原茶葉呈銀灰帶綠,但綠得既不輕淺,也不幽深,帶有明朗的明灰;沖泡時湯色碧綠,清可鑒人;泡后葉底明翠嫩綠,色彩溫和。“三香”:隨采制季節變化,含有“綠豆香、杏仁香、蘭花香”三種芳香。

    白毛猴

      白毛猴,是安溪烏龍茶的1個優良品種,發源地在安溪縣金谷鎮金東村石竹巖。

      發源于安溪金谷石竹巖

      石竹巖,又稱“石竹山”,位于安溪縣金谷鎮金東村溪東角落,與金山村石佛宮隔溪相望。此山不僅懸崖峭壁,而且石竹翠綠,密立其間,故名。

      清末,金山村謝駕謝冰兩兄弟最早在石竹山開墾茶園,發現一異于“鐵觀音”的茶樹,葉背表面有1層白色茸毛,便精心培育,發酵窨制。因茶葉條索粗壯卷曲、披覆白毫,形似毛猴,取名“白毛猴”

      清·光緒(1875—1908年)間,“白毛猴”曾遠銷臺灣、日本、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家,謝冰因此成巨富。(詳見泉州歷史網www.《泉州民居·長福厝》)

      “白毛猴”茶主要分布在福建烏龍茶茶區,栽培面積較大。臺灣省有引種。

      特點

      石竹巖“白毛猴”茶樹植株為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葉形橢圓,葉背表面有一層白色絨毛。石竹山海拔700多米,其土質俱是碎石和砂壤,巖下山泉汨汨,茶根吸取富硒土壤及多元素物質,所種出的茶葉具有特殊韻味,加上嚴格的制作工藝,發酵窨制,其品質別具一格。

      “白毛猴”茶條圓結細,白心尾不很明顯,色烏綠或青綠,稍油潤,香氣高長,帶青辛味,滋味清醇尚鮮欠甘,葉底肥厚圓小,葉齒密小稍鈍。

      茶寮制作的“白毛猴”茶外形呈灰白色,蠔干狀,帶有極細的白毛。民間歷來流傳,此茶可治療各種疾病,連青葉茶也有藥用功效。喝第一口有1種“地瓜干味”,或說“臭風咸芥菜味”;第2口舌根生津,喉頭打嗝;第3口頓覺精神振奮。連喝3杯,就有點消食饑餓感。常喝,五臟六腑及皮膚很少生病。

    白牡丹

      白牡丹烏龍

      原產安溪縣湖坑。又云于1922年創制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鄉,但較安溪水仙種遲了很久。

      外形:枝壯光亮,色澤黃綠潤,帶砂綠。

      內質:香氣高長,帶牡丹花香,滋味清純鮮爽回甘,水味長,葉底肥厚軟亮,葉橢圓,葉脈主根浮現。

      西坪白牡丹

      原產安溪縣西坪鎮福嶺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安溪縣及福建南部烏龍茶茶區。

      苦味白牡丹

      原產安溪縣西坪鎮赤水村,已有180多年栽培史。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于1957年引種,1991年以來進行擴大繁殖。

    白茶

      原產安溪縣城廂鎮同美村新巖山頂閬苑巖,其貌不揚,萎黃孱弱,長在廟外峭壁石筍夾縫之間,生育力和持嫩性強,今尚殘存數株,惟有夏至正午、冬至子刻,才有日月之光映射得到,是研究茶葉品種的重要例證。主要分布在安溪縣。

      白茶葉呈白色,奇香撲鼻,質高無價。

      白茶在南宋已有。南宋·理學家朱熹從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起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兼領學事五年,為查察有關案件,數次來到安溪。他在閬苑巖題門柱聯陰鐫:“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點出此地白茶的珍稀寶貴。(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寺廟·閬苑巖》、《泉州人名錄·朱熹》)

      白茶一芽三葉盛期在3月底4月初。產量較低,每畝產烏龍茶可達70kg以上。春茶一芽二葉干樣含氨基酸2.7%、茶多酚29.4%、咖啡堿3.4%。制烏龍茶,香氣高爽,滋味濃苦,民間常作藥用。抗旱性與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較強,成活率較高。

    本山

      又名圓醒種,安溪烏龍茶名種,與鐵觀音、黃金桂、毛蟹并稱安溪四大名茶。原產安溪縣西坪堯陽,主要分布在安溪境內,近來已陸續向閩南、閩中等部分烏龍茶區發展。

      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年莊燦彰撰《安溪茶業調查》稱:“此種茶發現于60年前(約1870年),發現者名圓醒,今號其種曰圓醒種,另名本山種,蓋堯陽人指為堯陽所產者”。

      外形:條索稍肥壯、結實、略沉重,枝尾部稍大,枝骨細紅亮,稱“竹子枝”,色澤烏潤,具青蒂綠腹紅邊的三節色,砂綠細。

      內質:香氣高長,帶蘭花香、桂花香,滋味醇厚鮮爽,有回甘,輕微酸甜味,葉張略小,葉尾稍尖,主脈略細,稍浮白。

    六劃

    肉桂

      產地安溪縣。

      條索細小緊結,色澤烏綠潤,香氣清長,微帶生姜味或桂皮香,滋味醇和細長鮮爽,葉底小,橢圓形,略有波狀,葉脈浮,葉齒淺。

    七劃

    佛手

      佛手茶,又名“香櫞種”,臺灣多稱“雪梨”;其葉片寬大肥厚似佛手柑(香櫞)葉片,且加工后具有天然佛手柑果香,或說經輕中發酵 的會有雪梨水果切開的香氣,中重發酵的會出現熬制秋梨膏的清涼藥香感,故名。1996年評為福建省茶樹良種。

      “佛手茶”是閩南烏龍茶 名貴品種之一,發源于安溪,后廣植于永春縣一帶,成為永春茶的當家品種,聲譽壓過安溪。“永春佛手茶”的制作技藝列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康熙廿九年發源于安溪騎虎巖

      發源地

      騎虎巖,因地形結穴“飛鳳朝天”,原名“飛鳳巖”,始建于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位于安溪縣虎邱鎮仙景村飛鳳山麓,處金榜村北側2公里。相傳, 明末清初,大道和尚云游四方,愛飛鳳山形勝,駐錫騎虎巖,任住持。騎虎巖古廟周圍原栽有大量佛手柑(香櫞),大道和尚每天用清茶和佛手柑(香櫞果)供佛。

      相傳,一日,大道和尚突發奇想,如茶有佛手柑香味則更佳。清·康熙廿九年(1690年),他下山向茶農請教,剪了幾枝茶穗嫁接在佛手柑樹上,終于成活,葉形酷似香櫞葉,加工成的茶葉也散發出佛手柑的香氣,專供寺院僧人和求醫問藥的香客信士飲用,人稱“佛手茶”、“香櫞種”。今兩株祖本仍存,山門內至今種有六七株。

      或認為“嫁接”一說大有可疑,因一般茶樹的嫁接只能是同科嫁接,香櫞屬蕓香科,茶樹屬山茶科,能成活有點不可思議。但“佛手茶”發源于騎虎巖則并無異議。現山腳下“佛手”的石面上,鐫有“佛手茶發源地”

      《安溪縣志》記載,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泉州發生瘟疫,有人指點飲用騎虎巖的兩株“佛手茶”的茶葉能解除瘟疫之苦。一時間,“佛手茶”在泉州聲名大振,被茶農廣泛移植栽培,漸成茶中極品。

      《騎虎巖佛手茶發源地》碑文

      2006年1月1日,金榜文物保護管理組在安溪騎虎巖前立有《騎虎巖佛手茶發源地》碑,簡述“佛手茶”源流。(參見泉州歷史網www.《泉州儒道釋寺廟·騎虎巖》)

      《騎虎巖佛手茶發源地》碑文曰:

      “騎虎巖佛手茶發源地

      清朝康熙(1662年)年間,有高僧大道和尚云游四方,遍訪名剎,獨鐘騎虎巖山水圣境,駐錫于此。感鄉民缺醫少藥,求治心切,遂潛心研究'佛藥',將大葉烏龍茶樹嫁接于香櫞(佛手)果木之上,經多次實驗,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育成'禪藥'——佛手茶。其茶消積 祛郁,功效極佳,治愈無數善男信女。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經永春藉和尚傳回達埔、獅峰,并廣植于全縣。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泉州瘟疫流行,傳說涂門關帝扶乩明示后城氏族館——'芹圃館',安溪金榜茶商囤積之騎虎巖佛手茶,化湯為藥,災情頓解,佛手茶名聲大噪。

      佛手茶又名'香櫞'、'雪梨',灌木形,中葉類,中芽種。民國時期又分大葉香櫞和小葉香櫞。一九九六年佛手茶被定為茶樹良種。

      乙酉年(2005年)臘月,金榜(廣州)林東海先生捐資重修佛手茶發源地,并增建鳳尾花園,一并記載。

      金榜文物保護管理組

      二零零六年一月一日”

      傳入永春

      清·康熙四十三年自安溪傳入獅峰巖寺

      獅峰巖,位于永春縣達埔鎮獅峰村獅峰山半山腰。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始倡建,值耿精忠亂而停工。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又陸續修建,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方全部竣工;是年七月,貢士李射策作《獅峰記》。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獅峰巖寺甫建成,安溪騎虎巖1位僧人把“佛手茶”種傳給獅峰巖寺的師弟,附近茶農競相引種,得以普及;逢年過節或者佛誕,人們模仿寺僧用佛手茶禮佛,稱之“禪茶”。永春最早栽種佛手茶的獅峰村,也成為永春佛手茶的發源地。(參見泉州歷史網www.《泉州儒道釋寺廟·獅峰巖》)

      據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李射策修編的永春縣達埔鎮獅峰村《官林氏七修族譜·卷1》記載:“獅峰巖初建成,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時屆清明、谷雨采摘,一槍一族或一槍二族,童稚變與役,有利焉,焙炒之后,多者以數百片,少者不下數十斤,其為族利,豈不溥哉。故附于譜牌之首,以見斯巖之有裨于我族也。”

      該《族譜》 還收錄有當時的詩詞數十首,如:

      李射策《獅峰茶詩》“活水還須活火煎,清泉安得佛山顛。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嘗來忽羨仙。”

      族人李玉鸞唱和詩曰:“松風習習水潺潺,新得茗茶手自煎。啜罷仙靈通五椀,棪香對客品山泉。”

      李玉琳李玉川同和詩曰:“酒渴思茶涼月天,呼童門外取新泉,自煎天柱垂云葉,啜罷風生禪榻邊。”

      獅峰巖寺近處一山崗上,現存1片佛手老樅茶園,89株據測定樹齡300年以上的佛手老樅茶樹散立在這片老茶園之中。老茶園面向路口立有顯眼的金色佛手雕塑,下方樹有“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告示牌。茶園邊道旁立有1塊石碑,記述2008年臺灣圣輪法師出資近29萬元保護佛手老樅茶樹之事。

      傳說,清·康熙(1662—1722年)朝名相、安溪李光地曾出游永春蓬壺山水,過訪蓬山普濟寺高僧,品到“佛手茶”后贊不絕口。普濟寺釋善葦李光地題字留念。李光地曰:“僧種茗茶以健筋骨,茗揚佛性而利眾生,其功德豈微哉!”隨即題詩:“茗香通佛性,善志達天聰。處世知民瘼,僧勤不記功。”(參見泉州歷史網www.《泉州人名錄·李光地》、《泉州儒道釋寺廟·普濟寺·蓬山普濟寺》)

      發展

      至清·光緒(1875—1908年)間,“永春佛手茶”即聞名遐邇。閩南一帶的華僑不僅將其作為好茶品飲,還經年貯藏,以作清熱解毒、幫助消化之藥。時永春縣城桃東就有“峰圃茶莊”,在百齒山上開辟成片茶園種植“佛手”

      1919年永春華興種植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林灌慶曾說,1917年安溪西坪老茶農林子生贈與15株佛手茶苗,林灌慶親手栽于虎卷山后垅仔垵(在今永春華僑茶果場北硿管理區),以壓條法繁殖,數年后發展到8畝。

      1920年后,有一些農民在岱山、龍旗山、伏獅山、虎巷、鼎仙巖、福鼎山、玳瑁山、雪山、樂山、白珩山、皇古山、天湖巖等地墾荒種茶。(《永春縣志》1990年版)

      民國廿年(1931年),獅峰村旅居印尼的宗親李原尊和在鄉的李原灘創辦官林墾植公司,在獅峰巖墾復茶山,種植大面積“佛手茶”,經精心制作,名“獅峰佛手”,用特制多型樣的鐵盒包裝,通過廈門諸茶棧,源源不斷轉銷港、澳、臺及東南亞各地。

      1936年前后,又有農民在高山奄、龍旗寨、石峰巖、金峰寨、蔡壟、烏石虎、牛心垵、張山、格頭等地開辟茶園。(《永春縣志》1990年版)

      廿世紀30年代初,少量“佛手茶”經由永春華興公司南洋辦事處轉銷馬來西亞麻坡。

      廿世紀50年代初,獅峰一帶的“佛手茶”僅存百余畝,現尚有300余畝。

      1985年、1989年,“永春佛手茶”被農業部評為優質農產品;1987年獲“全國華僑茶葉基金會”授予的“佛手獎”,1995年10月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原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周谷城還為題贈“永春名茶”條幅。2000年,中國茶界泰斗、90歲高齡的張天福到永春擔任茶王賽評委,為題“佛茶飄香”。祖籍永春的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題詞:“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

      “佛手茶”還傳到臺灣。2008年11月,在廈門召開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上,臺灣茶協會理事長、佛法山開山住持圣輪法師聽聞永春佛手茶之名,會后專程到“永春佛手茶 ”發源地獅峰巖參觀探源。當圣輪法師看到89株300多年前的老茶樹勃發生機、枝葉盎然時,無比高興,當場題字“佛手佑天下,名茶冠古今”贈與當地茶農。次日回臺灣前,圣輪法師再次登上獅峰巖,剪下佛手茶苗帶回臺灣繁殖。2009年5月17日(廈門)首屆海峽論壇上,圣輪法師與永春代表團簽訂協議,決定自籌資金用于保護獅峰巖近50畝的老佛手茶園,并再種植50畝有機佛手茶;是年,海峽兩岸佛手禪茶永春高峰會在獅峰巖景區舉行。

      據2016年10月統計,全永春縣茶園面積近14萬畝,茶葉年總產量1.4萬噸;其中“永春佛手”4.7萬畝,年產4500噸,半數出口日本、東南亞各國。

      目前,“永春佛手”主產于永春縣蘇坑、玉斗、錦斗、桂洋等鄉鎮海拔600—900 米高山處。玉斗鎮是目前 全國最大的佛手茶生產基地鎮,是福建農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的“產學研”教學基地鎮,全鎮有1300多家茶葉加工廠,茶園2.3萬多畝,其中“佛手茶”1.3萬多畝。

      閩中、閩東也有少量引種。

      植株特點

      “佛手茶”植株屬灌木中葉類、中芽種,常年不開花、不結果,屬典型的無性繁殖茶種。其樹勢開展,樹冠高大,披張枝條節間大,軟而稀疏,如藤蔓披拂到地。“佛手茶”區分為“大葉香櫞種”“小葉香櫞種”兩種,又以春芽顏色區分為“紅芽佛手”“綠芽佛手”兩個品系,“紅芽佛手”樹姿較披張,嫩芽紫紅色;“綠芽佛手”樹姿稍直立,嫩芽淡綠色。兩個品系中以“紅芽佛手”為主,品質亦較“綠芽佛手”略佳。

      “佛手茶”青茶三月下旬萌芽,四月中旬開采,分四季采摘,春茶占四成;常在晴天午后采摘,使鮮葉嫩度適中,勻度一致,鮮度好。鮮葉大者如掌(在所有烏龍茶品類之中堪稱為最,故或作“大葉茶種”),橢圓形,尖端較鈍,主脈彎曲,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質地柔軟,葉色多黃綠油光,葉緣略向背,葉齒疏明而純。

      民國·莊燦彰《安溪茶葉之調查》:

      “大葉香櫞種(大葉佛手種)

      樹勢略披張,枝條軟,有似柑橘類之香櫞,葉大為其特征,最易分辨,葉近長圓形,先端與基部略鈍圓,通常大10.6×6.2cm(圓葉),較大者亦多,葉常屈曲,不易平展,月瓜( “月瓜”合一字)間葉肉隆起特甚,鋸齒細而疏,葉厚,黃綠色,花多果少,壓條不易生根。

      此茶含焦酸香味,入口重,水色濃,沖水次數四五次,助消化之力強,為其特點。

      相傳二十年(?)前,安溪第四區騎馬巖(“騎虎巖”之誤)上一和尚,取柑橘類之香(香櫞)作砧木,接茶穗于砧上,而得此種,是否可靠,極是疑問。

      大葉香楊(“櫞”之誤)種尚可細別為兩種即:

      紅芽大葉香楊(“櫞”之訛)種——春芽帶紅赤色,質高,味香。

      白芽大葉香楊(“櫞”之訛)種 ——春芽帶白色,質味皆次。”

      “小葉香櫞種

      樹勢與大葉香櫞種同,枝亦柔軟,葉長橢圓形,先端枝部略梭小,鋸齒細略疏,葉亦厚,色黃綠,梗褐赤色,大8.2×3.4cm(長葉),小于大葉香櫞種,是其分別,幼芽概為白色。茶味與上同,唯質次于紅芽者。”

      永春佛手茶制作技藝

      “佛手茶”成品屬于半發酵的烏龍茶,條索外形緊結卷曲、肥壯重實如珠,形似蠔干,色澤砂綠烏潤或烏綠潤,稍帶光澤,香氣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深黃或清紅色,清澈;沖泡時馥郁幽芳,略帶香櫞所特有的奇香或有似雪梨香,滋味醇厚甘鮮,回味甘爽,稱“佛手韻”。葉底軟亮黃綠,葉張圓闊大,略薄,紅邊顯,主脈大,帶褐紅色,枝梗細小光滑,色澤褐綠、烏綠,稍有光澤。

      “佛手茶”的制作,跟“鐵觀音”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區別。其流程可概括為:

      做青

      包括曬青、靜置攤涼、搖青、涼青。做青工藝繁復細致,要“看品種,看天氣,看茶青,看銷區”靈活掌握。

      曬青宜輕不宜重,制青用時宜短不宜長,掌握失水率4—10%。

      搖青、涼青多次交替進行。 搖青和攤涼一般經三搖三涼或四搖四涼,才進入殺青階段。攤涼與發酵等關鍵的工藝上,時間控制會比“鐵觀音”更短一些。搖青要根據季節、氣候、茶青質量等因素靈活掌握先輕后重,采取或“輕篩勤搖”“慢篩重搖”,搖青一般3—4次,歷時8—16小時,減重率為茶青重的6—14%。

      “佛手茶”從曬青開始,到殺青結束,一般為12個小時左右;而“鐵觀音”一般要超過12個小時。“佛手茶” 的發酵程度,一般是20—25%的發酵,現在有的是70%。

      炒青

      即初焙。先利用高溫迅速殺死葉內酶的活性,后在熱的作用下,蒸發部分水分和青氣味,使葉子變軟,減重率為做青葉重量的18—22%。

      揉烘

      含包揉和烘烤。

      ① 包揉:包括速包、平板球壓、解包打散的過程。包揉是閩南烏龍茶初制特有的工序,炒青葉經揉捻工序,初步卷曲成形后,繼續塑造閩南烏龍茶特有圓整、緊結、重實外形的過程,一般需經2~3道布巾包揉。近年來,永春佛手普遍采用速包機、平板球茶機、松包篩末機配合進行包揉作業。

      ②烘烤:目的是去除一定的水分。

      ③揉烘須反復進行,次數視茶葉含水量而定,因佛手葉片較大,一般須經 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復烘6道工序,比“鐵觀音”多兩三次,以更好定型,直至手握半成品茶有一定的濕度,茶葉緊結成為蜻蜓頭狀。 初烘時溫度用70—80℃,足火用50—60℃的火溫慢焙直至足干。

      烘焙

      高溫烘焙是初制最后1道工序,目的是散發茶葉水分,達到干燥要求,利于貯藏;同時促進熱化學作用,發展和完善茶葉的形、色、香、味的品質特征。

      濃香型佛手茶須經過50—60多小時的烘焙、多道火候的調變。如果烘焙工藝不當,則會造成茶葉炭化。焙火后成為粗制茶,即可泡飲。

      精制

      主要有投料、篩分、風選、揀剔(去除茶梗和黃片)、烘焙、勻堆、攤涼、拼配包裝等工序。

    杏仁茶

      杏仁茶原種在安溪縣蓬萊鎮清水巖的千里眼佛廟前山坡上。(參見泉州歷史網qzhnet.126.com《泉州寺廟·清水巖》)

      始修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重修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清水巖志》載:“杏仁茶產巖前及林中,嫩葉赤碧色,形比黃梔較大,若似山茶葉,其質脆。采而揉之,汁沾手掌,絕似杏仁氣味,蟻喜食之。巖僧采制為茶,泡時一杯只用一葉,或一葉雜他茶泡之亦可,多則味太濃。”

      外形:稍肥壯,色澤烏綠。

      內質:香氣高長,帶杏仁味,滋味醇和,葉底長橢圓,綠黃色。

    八劃

    奇蘭

      原產安溪縣,適制烏龍茶。

      一般性狀

      外形:條索細瘦,稍沉重,葉蒂小,葉肩窄,枝身較細,少量枝頭皮不整齊,色澤黃綠、烏綠,尚烏潤,砂綠細沉不明顯。

      內質:香氣清高,似蘭花香、線麥香,有的仿似杏仁茶、桃仁味,滋味清醇,稍甘鮮,水色清黃、橙黃,葉底葉脈浮白,稍帶白龍骨,葉身頭尾尖如梭,葉面清秀。

      品種

      (1) 竹葉奇蘭:香氣高長帶線香味或蘭花香,條索細長,葉底長橢圓形。

      (2) 慢奇蘭:條索稍結實,葉圓小,香氣稍長,似棗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松巖村,栽培歷史較長。主要分布在安溪縣和福建南部烏龍茶茶區,栽培面積較大。

      (3) 金面奇蘭:仿似杏仁味,葉底烏綠油潤有。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堯陽,栽培史較長。主要分布在安溪縣及福建南部烏龍茶茶區,栽培面積較大。

      (4) 白奇蘭:色澤黃綠色,香氣似官蘭花味,滋味醇和,葉底柔薄黃綠。

      此外,還有青心奇蘭、黃奇蘭、早奇蘭、小葉奇蘭等品種。

    九劃

    豎種(崎種)

      原產安溪縣西坪鎮梨山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中部烏龍茶茶區,栽培面積較大。

      條索肥壯結實,枝節較長,色澤褐綠、褐黃綠、砂綠粗欠油潤,香氣清高,帶香線味或青香味,滋味醇和略厚,鮮爽度差些,葉底橢圓。

    厚葉

      產地安溪縣。

      條索尚肥壯結實,葉厚枝壯,香氣高強稍粗,帶蘭花香,滋味醇和尚鮮爽,葉橢圓,葉面平滑,葉蒂闊,葉脈肥稍浮。

    十劃

    鐵觀音

      鐵觀音是安溪烏龍茶名種,與黃金桂、本山、毛蟹并稱安溪四大名茶,1982年6月評為中國名茶。

      安溪鐵觀音與西湖龍井(杭州西湖)、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并稱中國十大名茶。

      清末民初·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劍花室詩集》中,曾以“茶”為題作詩二十二首,其七曰:“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植株

      鐵觀音茶樹的植株為灌木型,葉色濃綠,葉質厚脆,其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根系欠發達,分枝性能低,因此有“好喝不好栽”之謂。只有良地、良種、良法才能培育出優良的品質。

      鮮葉的采摘

      鐵觀音鮮葉的采摘也很獨特,芽、葉不同于綠、紅茶那么嫩,要求有一定的成熟度。

      安溪茶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雖近海,卻有崇山峻嶺相隔,不受海風侵擾,茶區終年云霧繚繞,空氣清新,很少有污染,無霜期260多天。因此,茶樹生長期,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冬片,以春、秋茶品質最佳,曾有“春水秋香”之說。

      制作

      “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泉州)”,2007年8月列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福建省安溪縣”,2008年6月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在六大茶類中是最為復雜的,綜合了紅茶、綠茶制法的優點。

      其工藝流程為:攤青、曬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共10道工序。

      成品特征

      觀形:優質鐵觀音茶條卷曲,條索肥壯,圓整,體沉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蜻蜓頭、“田嬰頭”)、牡蠣干狀、螺旋狀,色澤烏黑鮮潤,砂綠明顯,紅點鮮艷(紅鑲邊),葉表帶白霜。 枝身圓,梗皮紅亮,枝心硬,枝頭皮整齊(腰鼓筷),葉柄寬肥厚(棕葉蒂),葉大部分向葉背卷曲(銅鑼埂)。 葉底肥厚軟亮,葉面波狀,稱“綢緞面”,葉橢圓形,葉脈肥化,少量葉子上部葉脈向左,稱“歪尾桃”

      聽聲:精品茶葉較一般茶葉緊結,葉身沉重,取少量茶葉放入茶壺,可聞“當當”之聲,其聲清脆為上,聲啞者為次。

      察色:茶條砂綠、光嫩、綠蒂;湯色金黃、橙黃,或烏潤為“明膠色”,或翠黃綠為“香蕉色”,或咖啡堿升華后粉白色滯留葉表面為“芙蓉色”,濃艷清澈,有天然蘭花香;耐沖泡,茶葉展開后葉底肥厚明亮(鐵觀音茶葉特征之一為葉背外曲),青綠紅邊,具綢面光澤,此為上,湯色暗紅者次之。

      聞香:精品鐵觀音茶湯香味純正鮮溢,啟蓋端杯輕聞,其獨特香氣即芬芳撲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其香或 帶有生花生仁味、椰香味,或帶蘭花香。

      品韻:古人有“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之妙說。細啜一口,入口微苦,舌根輕轉,立即轉甜,可感茶湯醇厚甘鮮;緩慢下咽,回甘帶蜜,韻味無窮。上品有“天生韻”。至于獨特的“觀音韻”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解說清楚,只得留待后人品斷。

      真正的鐵觀音茶王,香氣高強、奇特,具有濃郁持久的蘭花香,還稍有一種白桂花香,滋味濃郁醇厚,稍帶有天然人參酒味,品飲之后,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沖至十遍仍有原茶真味白桂花香,這才是人世間上等的好茶。

      鐵觀音發源地——安溪西坪堯陽

      西坪鐵觀音色澤烏潤,富有光澤,條索肥壯,卷曲緊結,砂綠明顯,質感沉甸。用沸水沖泡,水色橙黃微綠,明凈清澈。茶水入口平滑、甘鮮、醇正,齒頰留香,喉底生津,回味無窮。“形、色、香、味”俱備。西坪鐵觀音還特耐沖泡,幾遍之后,仍濃郁甘鮮,不膩不澀,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之譽。

      據《安溪縣志》記載,清·雍正(1662—1722年)年間,鐵觀音發源于古老茶鄉安溪的西坪堯陽。其起源民間有“魏說”(即“觀音托夢說”)“王說”(即“皇帝賜名說”)。2003年12月,在安溪西坪松巖村召開的紀念魏蔭誕辰300周年暨 鐵觀音茶學術研討會上,首次對“魏說”取得學術共識。

      ⑴ “魏說”(觀音托夢說)

      魏蔭(1702-1774年),是安溪西坪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巖村)的茶農,制茶技藝數十里聞名。

      魏蔭篤信觀音菩薩,每天必以敬奉香茶三杯于觀音菩薩像前。雍正三年(1725年)某夜,23歲的魏蔭得觀音托夢,示他到觀音侖打石坑找一茶樹,并囑其得此茶樹要遍植推廣,造福蒼生。

      次日,魏蔭到打石坑,果然見到一株奇異的茶樹破石而出,蔥綠可人,其葉片呈紅蕊歪尾狀,異于他種。魏蔭遂在茶樹上包土壓條,悉心培植,待生根發芽后,把茶苗移植到家中,分種在幾個破鐵鍋內,百般呵護培植。

      時經三年,該茶樹株株茁壯,葉葉吐翠,魏蔭便適時采摘焙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所得茶品分贈鄉鄰,并言觀音托夢一事,一時傳遍遐爾。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稱為茶王。由于此茶香、韻、色、形俱佳,三村五里爭相切枝培植,廣為蔓延,蔚成大族。

      一天,有位私塾先生飲了此茶,驚奇地詢問來歷。魏蔭詳告塾師,并說此茶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后種在鐵鍋中,又此茶葉較其他茶葉為重,且暗綠似鐵,常被作供佛之用,想稱為“鐵羅漢”。塾師搖頭說:“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能取此俗稱。此茶仍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鐵觀音”從此成名。

      ⑵ “王說”(皇帝賜名說)

      “南巖鐵觀音”則與清·安溪縣崇信里堯陽鄉(今西坪鄉南巖村)士子王士讓有關。(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王士讓》)

      《嶢陽鄉王氏族譜·王士讓附錄有王士讓《嶢陽鄉南巖小引》”一文,作于“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該文述及其進京事和“南巖鐵觀音”始源。有曰:

      于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之春,與諸友會文于南山之麓。每于夕陽西墜,徘徊'南軒’之旁,窺山容如畫。見層石荒園間,有茶樹一株,異于其它茶種。故移植于南軒之圃,朝夕灌溉,年年繁植。春初之后,枝葉茂盛,圓葉紅心,如鋸有齒,黑潔柔光,堪稱無匹。摘制成品,其氣味芬香超凡。泡飲之后,令人心曠神怡。

      辛酉是年(乾隆六年,1741年)赴京師,晉謁方望溪方苞望溪相國,攜此茶品以贈。相國轉進內廷,蒙皇上召見,垂詢嶢陽茶史,恩賜此茶曰'南巖鐵觀音’。”

      按:①“南軒”位安溪西坪南巖山麓定恩坪,系王仕讓未入仕時所建書軒,現修復。②此茶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置于掌心沉重似鐵;外形美如觀音合掌。

      此后,鐵觀音廣為繁殖,飲譽海內外。

      清·光緒張乃妙引種臺灣

       張乃妙(1875—1954年),安溪縣大坪鄉萍州村人,清·光緒元年(1875年)生,為“萍州氏”25世(據《族譜》)。張乃妙在萍州田地角落的2處祖厝遺址尚存:早期回鄉居住的祖厝現已倒塌,地面建筑幾乎被毀,只遺留1間矮小沒有四壁的小屋和1段殘墻與地基在野草中隱約可辨。后來蓋的第2處房子正面還較完整,墻體由石頭壘砌而成,僅存的1間正房是當地房親后來翻修過的。

      張乃妙幼年失怙,過繼給1位“茶師”。光緒(1975—1908年)間,張乃妙的這位養父聽說臺灣茶園多,但制茶技藝不怎么樣,于是從廈門購買船票,只身闖臺灣。經一番考察,選定臺灣新店大崎腳雞心尖山麓開拓茶園,經過十多年拓展,終于制作出好茶,人稱“唐山茶師”。后來,這位“唐山茶師”思鄉,收拾起多年打拼掙到的2000銀元返回安溪,安享晚年。而張乃妙跟隨繼父學習十多年,有了一定技術,在養父返鄉后,到臺灣的樟湖山獨立開發茶園,栽植茶樹,創立自己的一番事業。

      據說,當時這里往臺灣謀生的人很多,張乃妙的18個兄弟(包括表親、堂親),除1人留在萍州村外,其他人都“過臺灣”到了海峽對岸。

      清·光緒廿二年(1896年),張乃妙兄弟回安溪故土買去12株“鐵觀音”茶苗,在木柵種植發展,從此開創了臺灣“木柵鐵觀音”的輝煌。

      《安溪縣志》(新版)載:安溪人到臺灣除了開墾水田外,也開墾大量坡地,并從故鄉帶去茶苗栽植。

      清·光緒廿二年(1896年),由“木柵茶葉公司”提倡,本地一些鄉民湊出路費和購買“鐵觀音”茶苗錢,推派大坪人張乃妙兄弟回安溪故土買去12株鐵觀音茶苗,在木柵種植發展……

      吳振鐸著《中國茶道》(臺灣出版)也載稱,臺灣的“鐵觀音”由茶師張乃妙兄弟于百年前自安溪引進,在木柵種植,并采用“鐵觀音”的茶青及安溪制茶法制造,所以一般都稱此茶為“木柵鐵觀音”

      后來,張乃妙受聘為臺北巡回茶師,又一次赴福建武夷山、安溪,購買1000株“鐵觀音”茶苗引入臺灣。張乃妙此次到安溪,同行的還有1位返鄉探親的張乃乾(或說兩人是兄弟關系),但是,當時張乃乾不幸患病,張乃妙即帶著茶苗先通關,然后再找人將張乃乾背出來,才免去因為傳染病嫌疑,連帶這些茶苗也遭焚毀的可能。不幸的是,張乃乾亡故在返回臺灣的途中。回到臺灣后,張乃妙將帶回的一部分“鐵觀音”茶苗分給其他茶農栽種。

      民國五年(1916年),臺灣勸業共進會組織“初制包種茶品評”張乃妙以其制作的包種茶參加品評,以質優味佳榮獲特等“金牌賞”

      1937年冬天,張乃妙再次單獨返回安溪祖籍地,與當地父老鄉親品茗閑話茶道、茶趣以及如何提高茶葉的經濟價值等話題,還多次與一些制茶師傅切磋交流,從而捕捉到了“鐵觀音”的制作精髓。

      附:永春鐵觀音

      永春縣近代從鄰縣安溪引種鐵觀音,1981年開始建設鐵觀音基地,1983年首批出口特級鐵觀音,廈門口岸的評價是:“內質香味別有風韻,與正地道鐵觀音競相媲美”。 

      永春鐵觀音香高韻長,醇厚甘鮮。詩曰:“烹來勺水淺杯斟,盡不余香舌本尋。七碗漫夸能暢飲,可曾品過鐵觀音?”

    鐵羅漢

      鐵羅漢,是原惠安縣“施集泉茶莊”采用武夷山慧苑巖茶葉加工而成的獨特烏龍茶品種,始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武夷鐵羅漢

      清·郭柏蒼曰:“鐵羅漢為武夷宋樹名,葉長。”一般認為,鐵羅漢是武夷山最早的名叢。

      一說鐵羅漢樹在慧苑巖的鬼洞(即蜂窠坑),高3米余,葉闊而長,色褐綠,幼葉綿軟嫩綠,花期較遲。

      另一說鐵羅漢樹在竹窠巖的長窠兩端最后一梯園的北角外面,位于三仰峰下。樹品高于鬼洞那株,且有特殊香味,甚至比大紅袍更勝。

      清·胡樸安評鐵羅漢為“功夫茶之最上者。”

      1914年,鐵羅漢市價達8個銀圓,最高時曾賣到1兩10個銀圓,即1斤160個銀圓。

      民國·郁達夫說:“閩茶半出武夷,就不是武夷之產,也往往借這名山為號召。鐵羅漢、鐵觀音的兩種,為茶中的柳下惠,非紅非綠,略帶赭色,酒醉之后,喝它三杯兩盞,頭腦倒真能清醒一下。”

      惠安鐵羅漢

      在清初以后,最為人所知的卻是惠安出產的“鐵羅漢”,它實際上是武夷陳茶經制作而成。

      清·乾隆(1736—1795年)間,晉江衙口人施文友販運武夷茶葉到惠安兜銷。

      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施文友之子施大成于惠安縣城關霞梧街開設“集泉茶圃”。時“集泉茶圃”專事選購武夷巖毛茶,并向慧苑巖東家師商購一些單樅奇種及老樅水仙,從赤石渡口起運,沿崇陽溪,建溪、閩江順流而下,經建陽,建歐、南平直至福州,寄棧“福良茶行”(惠安城關氏經營),后轉海運至惠安輞川港或仙游楓亭內港,上陸運至惠安,全程需數十天,再經茶師清心研索,精揀細選,異法焙制銷售。因武夷山慧苑巖內鬼洞石崖上有名樅“鐵羅漢”《閩產錄異》),故名之。

      爾后,施大成之孫施濟候親自到祟安選購武夷茶,并在武夷山以1000元之數典買武夷巖茶產地之一的劉宮寨巖茶廠,產銷“雪花”、“雪梨”,為后代奠定了經銷茶葉的基礎。

      “鐵羅漢”茶還具有提神醒腦、祛火消食、解嘔止瀉等獨特藥效。光緒廿二年丙申(1896年),惠安鼠疫流行,群醫束手,死者無數,據說初有些病人因熱渴購買集泉“鐵羅漢”茶聊作潤喉止渴之用,不料競因此病情減輕,部分人賴以治愈。一些老中醫廣為宣傳提倡,鐵羅漢從此更加馳名,民眾視為良藥,自此家喻戶曉,凡傷風發熱、小兒麻疹、中風積食必泡,亦多見效,于是成為居家必備良藥和饋贈華僑的禮品,“集泉茶圃”牌號馳名中外。

      施謙見銷路暢開,對慧苑巖所產之茶由承銷繼而包銷。“集泉茶圃”下設“集義典鋪”、“集豐典鋪”,“壽春茶莊”也在此時設立,專營武夷山及閩北茶。

      宣統二年(1910年),隸屬廈門道總商會的惠安商會成立,以“集泉茶圃”經理施伯丕等10人任義董。

      民國十年(1921年),菲律賓泰記匯兌信局、神農藥房及廈門的芳茂、詩論、喬農等茶行相繼大批訂購“集泉鐵羅漢”。“于泉茶莊”、“泉元茶莊”也相繼開業。

      民國十六年(1927年),施伯丕從巖主和尚阿三手中購得武夷山三條坑內著名的巖茶廠——慧苑巖西廠。施伯丕即重新改組茶圃,改“集泉茶圃”“集泉者圃”;建崇安“赤石分圃”,專事栽培,初制及收購;設“晉江分圃”、“石獅分圃”,專事銷售,形成一個產、供,銷結合的茶圃,此后大批生產焙制“鐵羅漢”、“白雞冠”、“大紅袍”、“水仙種”“雪花”、“雪梨”等名樅品種,主銷南洋諸島國及港澳市場,近銷潮、汕及閩南。此時,內銷市場亦趨大眾化、多樣化,開始產銷“流香”(取名于武夷山流香澗)、“奇茗”(名源于宋·范仲淹斗茶歌“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等價廉適銷的花色。

      民國十六年(1927年),惠安縣商會改為惠安商民協會,組織13途公會,其中就有藥茶途。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恢復為惠安縣商會,由集泉茶圃經理施植萍等3人負責。

      抗日戰爭爆發后,南洋交通斷絕,銷路受阻,惠安茶葉商貿日見衰落。1943年間,“集泉茶圃”王頌平及喬農茶行的鮑思圖投資合股經營,改為“四六公司”,原訂10年,試行1年又虧損,集泉決定將“集義典鋪”的房屋及施大成的交輪業變賣,清還股金,于1945年收歸自營,但“石獅分鋪”則歸王頌平,改號“頌平茶莊”也在泉州另設“明芳茶莊”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南洋交通恢復,集泉生意逐日好轉,國內外紛紛電信采購。1946年為便于僑商購買,“集泉老圃”又籌設“廈門分圃”,“明芳茶莊”也于惠安城關分設“天泉茶莊”

      解放前夕,施集泉鐵羅漢茶在菲律賓等地打開銷售渠道,并在東南亞部分地區開拓新的銷售點。后來,由于經營不善,茶葉品質下降,施集泉鐵羅漢茶店竟瀕臨倒閉。

      解放初,政府成立惠安城關工商業聯合會,設立的二十二途同業公會中亦有藥茶公會。1954年惠安縣政府工商科、工商聯與惠安十多家茶圃、茶莊聯營成立惠安縣茶廣,實行職工民主管理,定制度、定工資、定人員(即“三定”);1956年公私合營,其生產的鐵羅漢茶恢復名牌信譽。其時每年都有大量“鐵羅漢”銷往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各國,深受歡迎。我國著名茶葉專家陳椽莊晚芳也對鐵羅漢推崇備至。

      龍雀商標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施大成開設“集泉茶圃”后,即使用“龍雀商標”

      民國十四年(1925年),有假冒“鐵羅漢”茶拋售市場,“集泉茶圃”隨即以“龍雀”商標向當時國民政府申請注冊。

      1986年,茶莊重新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龍雀商標”

      “龍雀商標”是目前泉州發現最早注冊,又繼續使用至今的商標。

      制茶技藝

      武夷巖茶“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以陳為貴。清·周京工《閩茶曲》云:“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故而鐵羅漢原茶亦經久貯藏,一般采用久藏5—10年(現多為3年以上)的武夷山慧苑巖茶,然后拼配少量新茶,新陳摻和,加以傳統秘方精制而成。其秘訣拼制技術,堪稱青茶加工之獨創。

      鐵羅漢茶的烘焙技術尤為考究,正如《武夷茶歌》所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烘焙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紅,心專手敏工夫細。”這一工序集泉歷代嚴守。

      鐵羅漢茶不僅具巖茶之韻,還蘊蘭桂之芳,其湯色深澄鮮麗,香郁雋永,醇厚回甘,潤滑爽口,有人以“臻山川清英秀氣所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形容之,民國南京國府主席林森也題其品為“駿馳珍品”

    桃仁

      原產安溪縣西坪鎮龍地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烏龍茶茶區,栽培面積較大。

      外形:條索結實,略沉重,色澤烏綠潤,砂綠細稀欠明。

      內質:香氣高稍強,仿似桃仁味,滋味醇和稍厚,葉底橢圓形,葉面有波狀,葉脈明,葉蒂闊。

      附:白桃仁

      色澤稍黃綠,葉張略薄,其他特征相似。

    皺面吉

      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堯陽,已有1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烏龍茶茶區。

      條索肥壯長大,枝梗粗長、砂綠粗稀,香氣高長、粗濃,帶青辛味,滋味濃厚、稍鮮欠甘,葉底粗壯,葉面光滑,波狀不明顯,主脈肥而稍浮。肥厚圓小,葉齒密小稍鈍。

    十一劃

    黃旦

      黃旦,又名“黃棪”,茶葉商品名稱“黃金桂”,發源于安溪縣羅巖鄉(今屬虎邱鎮),是安溪烏龍茶名種,與“鐵觀音”、“本山”、“毛蟹”并稱“安溪四大名茶”

      1982年3月,安溪茶廠生產的“特級黃金桂”被國家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

      1984年,全國茶樹良種評審會認定為“全國良種”

      1985年,“黃金桂”被農牧漁業部和中國茶葉學會評為“中國名茶”

      1986年,商業部授予“全國名茶”稱號。

      1988年,“鳳山”牌特級“黃金桂”榮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

      今黃旦主要分布于安溪羅巖、大坪、金谷、劍斗、城廂等地,1990年栽培面積1萬多畝,居全縣第5位,為安溪縣內四大當家良種之一,并先后傳到惠安縣、永安、三明等縣、市。

      原產地

      清·咸豐 (1850—1860年)間,羅巖就出現了黃旦茶。

      其由來流傳2種傳說:

      王淡

      清·咸豐十年(1860年),安溪羅巖灶坑村(今虎邱美莊村)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王淡為妻。安溪鄉村婚俗,女子結婚1個月,新娘要回娘家,稱為“對月”“對月”后再回夫家時,娘家在給新娘子帶回的禮物中,須有1項系上紅線的“帶青”植物苗,如菜苗、薯苗、芋苗、蔗苗等,寓意祝新娘回夫家后“落地生根,子孫興旺、代代相傳”王淡“帶青”2 株連根帶土、又綠又壯的小茶苗。

      回到夫家后,小夫妻將其種于祖祠旁茶園內,精心照料。兩年后的清明節,這兩株茶樹已長成,抽芽長葉,比當地別的茶樹大約早1個節氣。夫妻倆也早早動手,對這兩株茶樹的茶葉單獨采摘和炒制。炒制時,房間里騰起一陣陣不同以往的清香,王淡林梓琴都很歡喜,趕緊試行沖泡,只見湯色如金,奇香如桂,異于凡響。鄰居聞訊亦來品賞,齊聲贊好。林梓琴王淡夫婦即大量繁衍栽培,鄰人也爭相移植,聲譽日隆。后來,人們為紀念王淡發現引植之功,將此茶取名王淡茶”,諧音“黃旦茶”

      魏珍

      清·咸豐(1850—1860年)間,安溪羅巖村茶農魏珍外出,路過北溪天邊嶺,偶見1株茶樹呈金黃色,因好奇心驅使便將它移植家中盆里。后經壓枝繁殖,精心培育,茁壯成長;采制成茶,邀鄰人共品。其沖泡時茶湯帶黃,未揭杯蓋即香馥撲鼻,揭開杯蓋更芬芳迷人,大異常茶,因而傳揚。后人根據其葉色、湯色特征,取名“黃旦”

      民國命商品名“黃金桂”

      清·同治十年(1871年),羅巖茶商、“金泰茶莊”創始人林宏德“黃旦茶”主銷漳州再運銷香港、新加坡等地,一時供不應求。

      民國廿九年(1940年),“金泰茶莊”為提高“黃旦茶”身價,根據此茶色如“黃金”、奇香似“桂”的特征,又改稱商品名“黃金桂”

      特點

      黃旦是小喬木、中葉類茶樹,茶樹樹姿一般為半開狀態,葉片較為稀薄。

      黃旦茶是烏龍茶風格有別于“鐵觀音”的又一極品,其特點是“一早二奇”

      “一早”是萌芽、采制、上市早。黃旦一般為4月中旬采制,比一般色種茶早10余天,比“鐵觀音”早近20多天。一年中有8個月是生長期,產茶量高。

      “二奇”是外形奇和內質奇。

      黃旦茶葉外形細長尖梭長披針形,少量倒卵形, 葉齒較密,葉緣微波浪形,葉面略隆起,葉張中片較薄,葉底中間黃綠色,邊緣棕紅,梗細小,葉脈浮現,稱“黃、勻、細”

      其內質“香、奇、鮮”。成品茶條索緊細,湯色潤亮,清黃或淺黃,香氣高而芬香優雅,略帶梔子花香、桂花香,濃烈持久,口感清醇鮮爽,沒有苦澀,帶梨香味或水蜜桃味,素以“一聞香氣而知黃旦”著稱,自古有“未嘗天真味,先聞透天香”之譽。

      黃旦制作工藝考究,早、中、晚茶青要分開,曬青、搖青的程度比“鐵觀音”都要輕,因它的葉質比“鐵觀音”柔嫩,制茶的香氣要求清純,不能有焦味。茶成品顆粒狀,但不如“鐵觀音”緊結。

    梅占

      “梅占?發源于安溪蘆田鎮三洋村銀瓶山(海拔1411米。其適應性強、香氣獨特,1984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

      沿革

      傳說,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前后,三洋村農民楊奕糖正在銀瓶山下田里挖泥做岸,見一位肩挑茶苗的老人又饑又渴,氣喘吁吁地在他身邊停下,想舀田水喝。楊奕糖連忙倒了1碗稀粥遞給老人,老人二話不說,狼吞虎咽起來,吃完后精神大振。老人非常感激,便從擔子里挑出3株茶苗贈給楊奕糖,由于走得急,忘了告訴茶苗的名字。楊奕糖1株茶苗種在“玉樹厝”旁,另外兩株種在村里圓通堂寺廟后。經精心培育,不到兩三年茶苗便長得十分茂盛。到了采茶季節,楊奕糖另行采制成茶,請左鄰右舍一起品嘗。茶葉沖泡后韻味特別,甘香可口。消息傳開,鄉親們爭相登門品評,贊不絕口,可誰也叫不出茶的名字來,便請村里舉人楊輝文為此茶命名。舉人見這茶的茶花形似臘梅,味道也像臘梅開花那樣香,便引用“梅占百花魁”的詩句,將其命名為“梅占”

      大約在道光元年(1821年),三村五里便廣植擴種,梅占茶逐漸馳名各地。

      晚清福建八大詩人之一、安溪蘆田人林鶴年茶詩《田家述》中最后一句有云:“種梅三萬株,終老吾何悔。”詩中的“梅”,即指發源于蘆田三洋的茶樹良種“梅占”

      1923年春節,三洋村楊漢烈曾贈孫中山5箱梅占茶,孫中山回信致謝稱:漢烈吾兄惠鑒:惠書暨茶葉五箱,已一一領悉……尚未為國報功,厚贈愧曷敢當……”現三洋村楊漢烈故居尚存,楊漢烈后人將孫中山書信鐫于木板,高懸故居中堂。

      作為安溪烏龍茶的六大名種之一,梅占在安溪曾廣為種植和出口。在梅占發源地安溪蘆田的三洋和朝陽兩村,廿世紀90年代之前家家戶戶都有成片的梅占茶園,后來因鐵觀音在市場熱銷,當地茶農開始把梅占茶園大量改種鐵觀音,梅占在他的故鄉逐漸變得稀有甚至被遺忘。

      現在留存下來的茶樅,平均樹齡達到五六十年,有的已經一百多年的歷史,零零落落分布在各個山頭自然生長。相對于鐵觀音和其它茶樹品種,梅占的生命力非常強大旺盛。這些幸運留下來的老樅梅占,雖疏于打理,但都長得枝粗葉茂,在寒冬里也顯生機勃勃。

      梅山巖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后,梅占老茶樹群受到保護,樹立標志牌,并繪制完整的衛星地圖,邊保護邊利用。

      植株

      梅占為無性系品種,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根部健碩粗大。樹姿直立,主干明顯,分枝較稀,節間甚長;葉長橢圓形,葉色濃綠油光,葉面平滑內折,葉肉厚而質脆,葉緣平鋸齒疏淺。開花多,茶花形似臘梅,結實少。育芽能力強,嫩芽較翠綠,芽梢生長迅速,但易于硬化,一年生長期7個月左右。

      梅占的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較高,可制成白茶、紅茶、綠茶與巖茶,香氣獨特,品質較佳,因此在全國各產茶區也有引種栽培。

      茶品

      梅占茶按烏龍茶傳統技藝制作,有清香型、濃香型兩款。

      濃香型安溪老樅梅占半外形條索肥壯圓緊,葉形長大,枝壯節長,稍褐紅色,色澤烏綠,砂綠粗帶燥。內質香氣濃郁高揚帶橘子花香,而后逐漸轉為花果蜜混合香,稍醇和;湯色金黃透亮連泡十幾道余韻猶存;葉底粗條稍硬挺,葉柄長,葉蒂寬,葉脈肥,葉長橢圓順尖,葉齒淺銳。

      老樅梅占也有創新品種:

      ①單芽紅茶(暫名金芽梅):單芽茶青,借鑒金駿眉工藝并創新制作。成茶外形俊秀,呈黑、銀與金黃相間顏色,開泡花果蜜香濃郁,湯色深金黃油亮,入口清爽甘醇有層次感。與桐木關金駿眉相比,無高低之分,各具韻味。

      一芽兩葉創新工藝茶(暫名梅貴人):采自老樅梅占一芽兩葉,自然萎凋做青,不炒青,手工揉捻,發酵60%左右,最后自然曬干。初看成茶外形一般,但經水沖泡后,芽葉舒展開來,變得紅潤豐滿,湯色金黃澄亮,聞之有淡淡的花果香,入口甘甜柔順,口味類似于東方美人與紅茶之間。

    菜蔥

      又叫“太蔥”,產地安溪縣。

      條索結實稍沉重,葉扁闊,砂綠明顯,香氣清純,如菜花葉,發酵不足帶青辛味,葉底葉面尚光亮,波紋不大,葉齒粗。

    雪梨

      俗稱毛猴,產地安溪縣。“佛手”也有稱“雪梨”的。

      條索結實稍瘦,芽毫顯露(白心尾),枝圓、頭大、尾尖,色澤烏綠,香氣高長,帶雪梨香味,滋味清醇鮮爽,葉底橢圓,略厚,葉齒粗深銳。

    十二劃

    黑旦

      原產安溪縣大坪鄉雙美村盤山,已有60多年栽培史。在安溪縣及福建南部烏龍茶茶區有較大面積栽培。

      芽葉生育力較強,持嫩性強,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產量較高,每畝產烏龍茶可達150kg以上。抗旱性與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

      制烏龍茶,品質優,條索緊結重實,色澤褐綠潤,香氣濃郁,滋味濃厚甘鮮。

    十四劃

    酸茶

      酸茶制成品具有天然的苔味、巖味,和特殊的微酸、回甘、回甜、無澀的品質。

      酸茶源于野生酸茶樹種,分布于洛江區羅溪、虹山、馬甲一帶。如今已突破酸茶樹種無法繁育的情況,可運用組培、嫁接、種子繁育等技術人工培育。

      據說,宋代晉北地區(現洛江區羅溪、虹山、馬甲、河市)已產茶,并將茶葉作為禮品相互贈送,并出售給各地茶商。南宋·紹興(1131—1162年)年間,因仙公山(雙髻山,參見泉州歷史網www.《泉州山川·雙髻山》)上廟宇重新修建,規模更甚從前,先人紛紛遷徙至仙公山脈四周安居,開墾山地,種茶為生。元、明、清茶葉生產有較大發展。居住在山上的先人們,吸取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制茶原理,再結合酸茶樹種,發明了酸茶制作技藝,在清末便傳遍晉北地區各鄉鎮,以及莆田仙游、三明清流等地。

      酸茶傳統制作技藝具有較高的獨特性,起初是比較簡單,純粹用“腳揉手捻”。廿世紀90年代后,加以改進,從單一“炒青、手捻、烘焙”三道簡單工序,發展到“采摘、初制、精制”三部分工藝,大幅度降低了原有酸茶的酸度和澀度。

      采摘:包括采摘期、采摘標準和采摘技術的要求。

      初制:

      包括曬青、涼青、一炒青、一揉捻、二炒青、二揉捻、三炒青、三揉捻、四炒青、四揉捻、發酵、烘干12道工序。

      各工序要求:

      曬青:把茶青放在笳籬里日曬,每笳籬攤葉量0.5—1.2公斤,其間翻拌1—2次,日曬時間一般在下午4—5時,因為這時陽光較柔。

      涼青:把整籬曬青葉移入涼青架上,茶青兩笳籬拼合一笳籬,稍加搖動“做手”,使茶青呈蓬松狀態。

      炒青:一般在當日傍晚6—8時下鼎炒青。用木柴把鼎燒熱,當鼎溫升至攝氏200°左右,立即把葉子倒入鼎中,用木扒手不斷翻炒,投葉量1次3公斤左右。

      揉捻:炒青葉出鼎后倒置于低腳結實木桌上,乘熱雙手握緊茶葉由內向外用力揉出,運用揉、搓、壓、抓等技術反復數次。

      揉捻到溫度降低到手已基本上不燙時,把茶青放入鼎中再次炒青,反復4次,此時塑形已基本完成。

      發酵:將已揉捻塑形好的茶坯包以布巾,放置于竹簍內,使其發酵。該發酵要掌握滿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應所需的色與溫度、濕度及氧氣量,形成酸茶的色、香、味品質特征,這是關鍵性工序。

      烘干:把茶葉放在焙籠里,用炭火進行“低溫慢焙”。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稱“走水焙”,溫度70度左右,每焙籠放兩個茶團,約八九成干下烘,散熱攤涼1—2小時,使茶葉內部水分向外滲透;第二次稱“烤焙”,溫度60度左右,投茶量大約2.5公斤,歷時1—2小時,其間翻拌2—3次,烘至茶梗手折斷脆、氣味酸純,即可下烘,稍經攤涼后裝入陶瓷大缸里,即為毛茶,可以泡飲。

      精制:包括篩分、揀剔、拼堆、包裝4道工序。

      從這一制作流程不難看出,酸茶的整套制作工藝相當獨特,這一道一道地曬、涼、炒、揉、烘反復進行,像制作藝術品一樣。時至今日,全部工序還不能用機械代替。尤其是在整個制茶工藝中,還要根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看天季節、氣候做青”,因時因地因茶青制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又黄又无遮挡AAAAA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本高清在线天码一区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4hu44四虎www在线影院麻豆| 欧美视频专区一二在线观看| 国产初高中生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高清|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又大又黄又粗高潮免费| 国产精品99中文字幕|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动漫|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中文字幕AV无码人妻|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国产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视频|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下载| 麻豆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制服|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国产毛1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 少妇私密推油呻吟在线播放| gogogo高清在线观看视频中文 | 在线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