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我們介紹了制作川式五香鹵水——熬制底湯、煉制鹵油、選擇香料等步驟(戳這里回顧),今天接著來講講炒制糖色、制作鹵水、鹵制菜品及鹵水的養護。 5 炒制糖色及調色 ● 鹵水分為紅鹵水、白鹵水、本色黃鹵水等。川式紅鹵水是在鹵水中加有用冰糖或白糖炒至焦化的糖色而得名,成菜色澤紅亮誘人,忌加醬油、豆瓣等有色調味品。白鹵水一般是潮州鹵水,它用淺色香料,體現食材本色,忌加有色調味品。而本色黃鹵水則是加有深色香料,有的還加有黃梔子、飴糖、冰糖,以體現食材自然本色為主,也忌加有色調味品。不過,在川式特色麻辣鹵和醬香鹵中,比較注重菜品的著色處理,成菜以色澤紅亮鮮艷引人注目,除了加糖色外,還可加豆瓣及各種醬料。 炒制糖色 原料:冰糖1000克、色拉油100毫升、梔子100克、熱鮮湯適量 制法: 把冰糖敲碎,另將梔子用熱鮮湯泡漲(見圖1)。 ![]() ![]() ![]() ![]() 鍋入色拉油并摻少許清水(即油水混合炒制法),下入冰糖碎,用小火不斷翻炒至溶化成糖稀,續炒至顏色由淺黃變紅并翻起大泡,離火用余熱炒至糖液呈棕紅色起魚眼泡時,倒入浸泡過梔子的鮮湯,開大火熬煮5分鐘,即成(見圖2~4)。 技術關鍵: 炒糖色時,用油炒不易把握好程度,顏色易泛黑味發苦,但著色效果好些。用水炒速度較慢。用水油炒最穩妥,色澤亮度較均衡。炒制糖色時宜用小火,熬制時則用大火,以除去糖液的焦苦味,最終呈金紅色或棗紅色。糖色分老糖色和嫩糖色,老糖色鹵出來的菜品易發黑,嫩糖色著色淺、甜度高,易致鹵水發酸。 調 色 糖色的運用一般是每500毫升底湯添加20毫升糖色。新起的鹵水著色淺,建議使用老糖色,而老鹵水則建議使用嫩糖色。 我的鹵水一般不用或少用糖色,可使用飴糖、冰糖和香料本色配合調色。因為冬季和夏季易使菜品發黑,除非銷售快、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才用糖色。 此外,蜂蜜水也可起到調色作用。其做法是:把適量蜂蜜放入水中調散后,放入食材汆一水,或者把適量蜂蜜兌水,刷勻在汆過水的食材上,再入熱油鍋過油,最后再鹵制,這樣賦色效果好。 6 調制鹵水 ● 當上述所有準備工作做好以后,就可以調制鹵水。其原則是先調味、后調色,最后放鹽。前面處理好的香料是按照45升鹵水的用量搭配的,這里只取1/3的香料,并按下列配方調制鹵水。配方為:底湯15升、雞精480克、味精250克、鹽600克、冰糖8粒、飴糖2瓶、糖色1200毫升、胡椒粉30克、老姜500克、漢源花椒100克、新一代干辣椒節250克、鹵油5升、老鹵水15升。 ![]() ![]() ![]() ![]() 其具體調制是:底湯入鍋,上火燒沸,調入雞精、味精、胡椒粉,放入處理過的香料包、老姜、漢源花椒、新一代干辣椒節、鹵油,小火熬出香味,調入糖色、飴糖和冰糖定好顏色,放入鹽定味,倒入老鹵水并補正顏色,即得傳統川味五香鹵水(見圖5~8)。 技術關鍵: 鹵水鹽分要求控制在3.6%左右,最多不超過4.6%(屬濃厚型),糖色按每500毫升底湯添加20毫升,食材則按每500克添加10毫升糖色進行定味著色。此外,香料在鹵水中所占分量比值為3%~5%,香料占食材分量的比值為5%左右。 制作鹵菜 鹵菜制作是把食材原料放入鹵水鍋里鹵煮成熟入味,再撈出來食用或售賣。鹵煮食材是通過熱對流的方式傳導熱能,并由外向內滲透進食材中,對食材中的有機物、脂肪、水分、纖維結締組織加熱,并產生理化作用,然后食材的水分排擠出去,讓鹵水里的各類香辛物進入食材內部,使成熟入味留香。 制作鹵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這里我就從食材的選擇及前期預處理、鹵制食材及火候控制、鹵菜的保存、鹵水的養護與貯存、鹵菜的后期加工處理(包括剩余菜品的處理)、鹵菜發黑、鹵水發酵變酸變餿的成因及補救辦法等方面,給大家逐一講解。 ![]() 97期四川烹飪烹藝云課 川式鄉土風味涼拌菜系列 川式農家風味涼拌雞塊 川式鄉土風味紅油耳片 川式民間風味麻辣兔丁 贈:川式鮮辣醋汁木耳 7月5日下午2點直播 點擊進入 1 食材的選擇及前期預處理 ● 鹵制的食材有很多,葷素均可。素菜以豆制品(包括豆腐干、豆筋、豆腐皮等)、筍干、海白菜、海帶、藕、雞蛋、鵪鶉蛋等為主,其前期處理方式簡單,干貨豆筋、豆腐皮直接用溫水泡漲,而筍干、海白菜、海帶、藕等入沸水鍋汆一水,撈出來投涼即可。只不過在后期鹵制時,需把鹵水舀出來單獨鹵制,避免破壞鹵水。 葷菜原料以畜禽類為主,如牛肉、羊肉、豬肉、雞肉、鴨肉、豬尾、豬蹄、雞爪、鴨腳、豬耳等。其前期處理方式相對復雜,可用浸泡、汆水、油炸、腌漬、煙熏等方式,比如浸泡一般針對凍貨,需要漂去血污;汆水一般針對鮮貨,汆去血水,鎖住鮮味;油炸一般針對雞爪、豬蹄,需上色;腌漬一般針對大塊原料,需提前入底味;煙熏一般針對鴨子,有煙熏的味道。 我的做法是先用清水漂去血污,再入清水鍋汆至定型,撈出來過涼并入冰箱急凍,無需事先腌漬碼味。具體做法是:把原料先放清水盆漂去血污,其中凍品和腥膻味重的食材要勤換水,反復漂洗漂凈血水,而新鮮食材不可久漂,洗凈即可;再下入清水鍋大火燒開并撇凈浮沫,汆5~8分鐘至緊皮定型且內部無明顯血水滲出時,即撈入冷水中過涼,瀝干水分后用火燎去表皮殘毛且至色焦黃,刮洗干凈;然后裝袋進冰柜,在-1~-8℃的低溫下急凍冷藏。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肉類原料內部的水分結成冰晶狀態,體積膨脹變大,使肉類原料里的纖維結締組織擴張松弛并形成間隙。在隨后的加溫解凍鹵制過程中,肉類原料的部分營養精華和味道隨冰漬分解析出于鹵水中,而鹵水里的各種香辛物質、膠原蛋白、氨基酸等受熱后,又滲透到食材的空隙中,達到增香賦味,賦予食材底味和回香的效果。這樣做出來的鹵菜干香、口感好、有嚼勁、后味足、回口香濃,越吃越有味。 2 鹵制食材及火候控制 ● 當鹵水調好、食材準備妥當后,就可以鹵制菜肴。具體方法是:先把調好的鹵水燒開,放入處理好的食材,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鹵煮約15分鐘,撈出香料包并改小火燜鹵約40分鐘至熟入味,熄火浸泡20分鐘,撈出來瀝水,即成。 ![]() 技術關鍵: 1.鹵制菜品時,食材要分時段投放入鍋,大塊不易熟的須先下鍋,小塊易熟、質地脆嫩的后下鍋,最后一起出鍋。 這樣更能保證食材形態完整,入味均衡,不至于出現部分入味不徹底,部分不耐煮而軟爛不成型的現象。此外,鹵水要淹沒食材,利于入味;鹵制時香料包要壓在食材下面,以利于香味釋放。 2.下入食材且鹵水燒開后的15分鐘是食材的著色階段,須用大火;隨后小火或微火燜煮40分鐘是食材成熟入味階段;而熄火浸泡則賦予食材余香和回味。這符合“細著火,慢入味,火候足時味自美”的邏輯,而浸燜和浸泡的時間,以食材質地和成菜要求靈活運用。記住一個口訣:“大火燒開小火鹵,七分鹵煮三分浸。”此外,鹵水里的香料包何時撈出,取決于鹵水香味的濃淡,若是香味濃厚,可少熬一會,及早撈出,若是香味淡薄,可多熬一會,延緩撈出。 3.具體操作中,雞、鴨、肘子等大塊不易入味且耐煮的食材,要用抓鉤扎上小孔,便于鹵水滲透入味,并在鹵制時勤加翻動,使其均勻受熱。鹵制食材用大火時,由于成菜時間短,入味效果相對差,口感好、水分較重,適合質地脆嫩易熟的原料,如鵝腸、鴨胗、小龍蝦、雞腳、豬尾巴、豬小肚等。而鹵制時用小火或微火燜鹵,則加熱時間長,入味效果好,口感糯、濃香入味,適合于形態較大,質地綿老的雞、鴨、肘子、牛肉等。 3 鹵菜的保存 ● ![]() 鹵菜起鍋裝盤后,須趁熱刷上鹵油、調和油或香油,以延緩氧化,保濕固色,增香附味。等到鹵菜晾涼后,覆蓋上保鮮膜放展示柜或鹵菜專用柜中冷藏保鮮,溫度控制在12~20℃。目的是防止鹵菜表面糖色因溫度過高或接觸空氣而氧化變黑。此外,在售賣的展示柜里,使用暖黃色、暖紅色等暖色光源照射鹵菜,可以彌補色差,讓鹵菜的顏色更好看。 4 鹵水的養護與貯存 ● 鹵菜出鍋、香料包撈出以后,要用密漏子輕輕濾除鹵水里的殘渣,包括辣椒節、辣椒籽、花椒殼、胡椒粒等,再開大火沖開鹵水,并沖出鹵油下層的浮沫血污,打去不用,等到油面上形成浮垢油膜且無泡沫翻出時,熄火靜置于陰涼通風處散熱,即可。 技術關鍵: 1.鹵水使用完后,一定要把香料包撈出來,否則鹵水易發酸變質,顏色變黑。原則上用密漏過濾鹵水,不建議用紗布過濾,因為紗布會濾出鹵水里的鮮香物質,影響鹵菜的味道。而打出來的辣椒節和花椒若還殘留不少味道,可在下次鹵制時繼續使用,否則倒掉。 2.正常情況下,鹵水只會越鹵越多,須及時打去些許鹵水。因為食材里的水分會進入鹵水里,而每鍋鹵水要保持固定的容量,多了要打出,不足要及時補足。鹵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鹵菜品質,出現鹽味過淡不香或過咸壓味的現象,甚至影響鹵菜的顏色。 3.每天鹵菜出鍋后都要大火燒開殺菌,勤濾殘渣,堅持不懈地做好這些細節,大意不得。燒開的鹵水要存放于陰涼通風處散熱,避免高溫輻射和陽光直曬。靜置的鹵水切忌舀起攪動,若動過則須重新燒開殺菌再靜置,以免發酸變餿。 鹵水保存時,不可蓋鍋蓋,以免散發的水蒸氣滴入鹵水中,導致腐壞發酸,但可蓋上防蚊蟲的紗布罩。若是條件允許,鹵水晾涼后最好送入凍庫或冰箱作冷藏保存,而冷藏保存的鹵水若是長期不用,可每隔一個星期重新燒開一次再冷藏。 4.鹵水使用久了以后,有發濁變渾現象,并且鍋邊有黑色油垢出現,其原因是鹵水里積累了大量的血漿蛋白,可利用中餐清湯的方式把雞蛋清調散或豬瘦肉茸調稀,再對鹵水做掃湯處理,油垢則用鐵鏟除去。具體方法是:先用炒勺將燒開的鹵水攪動成漩渦狀,再倒入雞蛋清或豬肉茸糊狀,受熱后肉茸凝固成血污浮沫,而各種雜質則被吸附在蛋清或豬肉末上,然后開小火熬半小時,待肉末里的鮮味物質溶解于鹵水中,即可打起來不用,達到清潔鹵水的目的。 鹵水的生態復雜又脆弱,稍不注意就前功盡棄,其養護重在細節,需要每天堅持不懈地做同一件事。行業上有“十年鹵水百年酒”的說法,能存放使用十年的鹵水很少,幾十年的鹵水就近乎于神話了。 5 鹵菜后期加工處理 ● 鹵菜后期加工 鹵菜出鍋后經保鮮處理,即可裝盤上市銷售。一般情況下,把鹵菜直接切片、斬塊即可食用,不加任何調料,行業上稱之“吃原味”。部分地區有將鹵菜改刀后拌食的習慣,即在切好的鹵菜里加入紅油、蒜泥、香油、醋等拌勻成復合味;也有以干碟、椒鹽、醋等蘸食。 近年來,有人將鹵菜做成熱菜,常見的是把鹵菜用炸、煸、熗、炸收、澆汁、回鍋炒制等方式推出菜品,頗受歡迎,也有制作成干鍋的,比如干鍋掌翅。一些鹵菜店將部分鹵菜經改刀后,用紅油、香油、藤椒油浸泡等方式進行溢價處理,供不同的消費群體選擇。 ![]() 剩余菜品處理 理論上來說,經營鹵菜最好是定量勤鹵,限量銷售,減少菜品剩余。但凡事都有例外,有時當天沒有賣完的鹵菜還有很多,第二天就需要對鹵菜進行處理,方可重新上市銷售。 處理方法有:一是將剩余的鹵菜用白鹵回鍋加熱殺菌。香料以白蔻、白芷等淺色香料為主,輔以油脂增加菜品的光澤度。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香味減弱,色澤與現鹵菜品差異太大,效果不好。 二是利用原湯鹵水對剩余菜品進行回鍋加熱處理。先把鹵菜倒入70℃左右的熱水里做浸泡褪色處理,一般浸泡3~5分鐘,待表面顏色淡化后,撈入燒開的鹵水鍋關火浸泡5分鐘,即可。回鍋的鹵菜品必須要煮過心,食材中心溫度必須至少達到70℃,才能殺滅細菌,防止腐壞。此環節最好放在新鮮鹵菜起鍋后,鹵水鹽分含量處于最低值時進行。 6 鹵菜發黑,鹵水發酵、 變酸變餿的成因及補救辦法 ● 鹵菜的顏色發黑,鹵水發酵變酸變餿的成因有很多,要先分析原因,再找出解決應對的補救辦法。 鹵菜顏色發黑的原因及補救 鹵菜發黑除了糖色、醬油、蠔油等有色調味品造成以外,使用顏色較深的香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桂皮、丁香、羅漢果、木香、蓽撥、甘草等。所以香料下鍋前要用熱水浸泡作褪色處理,而香料裝袋使用,則會減少香料巴附在鹵菜上的機會,還要勤濾鹵水中的殘渣,使鹵水更清亮。此外,鐵鍋鐵器粘鹽氧化發黑,造成鹵菜發黑。具體操作中,如果鹵水的顏色深,鹵制的食材數量少,就要對鹵水做顏色淡化稀釋處理。即把香料減半分裝使用和添加鮮湯淡化鹵水顏色。 鹵菜出鍋后因高溫輻射、風吹日曬,也會致使表面脫水氧化發黑。這時可以刷油或覆上保鮮膜阻絕空氣,延緩氧化過程;也可將剛起鍋的鹵菜投入預先舀起的鹵水中過涼,快速降溫減少水分流失,待晾冷后抹上鹵油,保水保色效果更好。 鹵水發酵變酸變餿原因及補救 排除因管理不當而引起的鹵水發酵變餿外,其他原因也有很多。 一是鹵水里原則上不應加白蔥,因白蔥易致鹵水發酸,如確實要使用,可經油炸再用。 二是素菜要分開單獨鹵制,特別是豆制品、蛋、土豆和藕等食材容易壞鹵水。 三是糖在鹵水的高溫環境中易氧化變酸。 四是腐壞食材混入鹵水引起變質,這主要是指肉類食材在冷凍過程中因分裝不均勻,散熱不暢,制冷不及時而“焐”住了,其看起來正常,摸起來發黏。 五是在夏天鹵水表面鹵油過厚,長時間散不了熱;菜品出鍋后鹵水提煉殺菌不徹底;油層下雜質血沫過多;鹵水大火沖開熬制的時間過短;香料包未及時撈出。 六是鹵水鍋因加蓋密封,水汽凝結滴入鹵水中;鹵菜出鍋后殘渣濾除不徹底,在高溫下發酵;鹵水靜置保存時被人為攪動過,有生水、蚊蟲落入等因素造成大量真菌侵入繁殖,導致鹵油表面泛黃起綠,產生酸味氣泡等。 鹵水翻泡變色發濁且有輕微酸味,變餿不嚴重的情況下可采取如下補救措施。 首先,舀起表層鹵油,倒掉翻泡變色的氣泡,再分出一半鹵水留用,并洗凈鹵水鍋。其次,將舀起的鹵油和鹵水倒入鍋內,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加入部分鮮湯補足倒掉的部分,并保持鹵水原先的容量,然后放入老姜、白蔥、白酒、料酒,大火沖開后繼續熬約40分鐘,待酸味、煳味揮發散盡后,撈出料渣不用,這時鹵水中會產生大量絮狀漂浮物和沉淀物。第三,用炒勺將燒開的鹵水攪動成旋渦狀,從鍋心倒入攪勻的雞蛋清或豬瘦肉茸攪勻,對鹵水進行清掃,等到肉漿受熱凝固且漂浮沉淀物被吸附于肉末上,熬半小時撈出料渣,重新換上香料包,補足鹵油、增香油、鹽、冰糖等定味,然后試鹵部分菜品,補足余味,即成。 其他注意事項: 具體鹵制鹵菜時,香料包一般以10 天為一個階段計算使用時間。前10 天,大火燒開鹵水,鹵制10~20 分鐘后,即可撈出香料包,這時候鹵菜的頭香重;第二個10 天,香料包可在鹵水中煮30~40 分鐘,即可撈起,這時候鹵菜的中香濃;最后10 天,香料包可隨菜品一起出鍋,并全時段鹵煮出香,這時候鹵菜的回味香純正悠長,香料味減弱、肉香味突出。 通過香料包在不同階段使用的時間不同,讓你經營的鹵菜在不同時間段,其香味有了層次,頭香、中香、尾香表現各不相同,反復循環,給人以新鮮感而不會造成味覺疲勞。 因為鹵菜味道如果始終單一無變化,吃久了會弱化味覺,并逐漸失去體驗感,所以同樣的食材要不斷變換味型,才能抓住顧客的胃。 ![]() 本期內容出品 撰文丨李陽六 編排 | Hana 設計 | 快樂肥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