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一問,是越王勾踐壞,還是能臣文種壞?我們看到的議論,多是說越王勾踐壞,只能與人共患難,不能與人共享樂,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就是越王勾踐滅吳國后,逼文種自殺。 實際上我起初認為是越王勾踐壞,哪里能體現越王勾踐的壞呢?越王勾踐對文種說“你跟我獻滅吳七策,我只用了三策就滅了吳國,還有四策你到地下找吳王夫差繼續用吧!”。文種幫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就擁有與越王勾踐共享太平的資格,越王勾踐不斷不容許功臣文種與自己一起共享太平,享受榮華富貴,卻要逼迫文種自殺,這不是壞是什么? 對于越王勾踐的了解,最多的還是其發憤圖強的故事。“臥薪嘗膽”,有幾個人能夠做到?越王勾踐做到了。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范蠡和文種是遇到了勾踐,他們的雄才大略才能發揮出來,也就是說,是越王勾踐給他們在歷史上展示才學、建功立業的機會。范蠡和文種,取代不了越王勾踐。所以范蠡功成身退是明智的選擇。文種留下來,保持謹慎、繼續盡心輔佐也應該能與越王勾踐共享太平。 那么為什么越王勾踐會比文種自殺呢?越王勾踐對文種說的話表達得很直白。越王勾踐心中的芥蒂,是“滅吳七策”。三策已用,吳國就滅亡了,四策如果再用,滅掉的會不會是越國?作為越王勾踐,怎么會不思考這個問題呢? 看看文種的“滅吳七策”: 一,重金賄賂吳國君臣,壞其決策階層;二,大量收購吳國糧食,空其糧食儲備;三,進獻絕色美女,迷惑吳王心智;四,送其巧匠良材,使其大興土木、耗空其國庫;五,在吳國大力培植奸臣,使其供越國驅使;六,間離夫差與伍子胥的關系,令其自殺,廢掉吳國的輔佐;七,治甲練兵,以戰爭滅掉吳國。 文種的“滅吳七策”,前六策都是“使壞”。但是還沒有“壞透頂”。別人在使壞,吳王夫差不自知,也是天命該滅。 文種沒有底線的使壞,是在越國受災,吳國提供給越國大量的糧食幫越國度過饑荒,第二年越國豐收,文種選擇最好的糧食歸還給吳國,但是事先把這些糧食煮熟了!吳王看到越國糧食顆粒飽滿,就把越國的糧食作為種子發給全國的農民種植,結果吳國顆粒無收。 經歷過這么重大事件的越王勾踐,面對功臣文種,如何跟文種共享太平? 王者,為王室謀,更要為天下謀!在國家層面,個人功勞有時候顯得很渺小。王者的底線,在于國家長治久安。 所以文種自殺,不是越王勾踐不能與其共富貴,而是越王對文種沒有底線的壞太了解。所以壞的不是越王勾踐,而是能臣文種。 黃飲冰隨筆202207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