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聽著“孟母三遷”“精忠報國”的故事長大,自然明白家風不僅是父輩為人處世的延續,是我們一言一行中鐫刻的祖輩的風骨,還是長輩留給我們最豐厚的財富,它看似無影無蹤,卻融入了我們的日常點滴,甚至銘刻在我們的骨血之中。 吃飯誰先落座?筷子先給誰?給長輩端茶倒水雙手的位置應該怎么放?……在我們家,這一切都是自小從父輩身上自然而然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除了這些生活日常外,最讓我引以為豪的就是爺爺生前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吃虧不一定是福,但總得有人吃虧才能湊成個好!” 爺爺是一位老黨員,他在村里義務幫忙管了幾十年的事,雖然沒有實際的職位,但絲毫不影響他在大喇叭里扯著嗓子批評人。那年頭,村上沒有被他批評過的人少之又少,很多別人避諱不言的事情總是被他大大咧咧地公之于眾,時間一長,背后偷偷罵他的人越來越多,好面子的父親很不樂意,家里時不時為此事爭吵,但這并沒有讓硬脾氣的爺爺有所收斂,依然是那個愛管閑事的“犟老頭”。 后來,年近八十的爺爺終于在家人的一致阻攔下“卸任”,那一刻,全家都松了一口氣。可好景不長,沒過一年,爺爺又為了村里翻蓋小學的事同村委會主任一起四處奔波找贊助,一連幾天不見人影。這一次連一向好脾氣的姑姑都急了,回家狠狠地數落了爺爺一頓。爺爺第一次低了頭,“我雖然不識字,但我是個黨員,我也知道為人民服務是啥,吃虧不一定是福,但總得有人吃虧才能辦好事嘛……” 從那之后,家人好像默許了他的做法。剛上大學的我,也突然覺得爺爺不再是印象里那個討人厭的“犟老頭”了,他活得那樣通透、灑脫,堅定地守衛著自己的信念。 再后來,一場疾病帶走了老人。我沒想到葬禮上會有那么多人,好多人沒有接到通知自發而來,從沒想過爺爺這樣受人尊重。時光荏苒,歲月沖淡了很多痕跡,偶爾閑聊時提起那個“犟老頭”,也沒人再說起他的不好,甚至父親的身上也越來越有了他的影子:村里只要有人相求,父親總是義不容辭,“要是你爺爺活著,他一定也是這么做的。”那個老人,終究是給父親傳承了些什么。 “孫媳婦是從小長在大郭莊老爺(因為爺爺排行最小,別人尊稱'老爺’)身邊的大孫女!”兩年后,結婚第一次回老家過年,面對一屋子的長輩,爺公公自豪地說。“家風正”“子女都懂規矩”……一時間,屋內稱贊不斷。 我又一次意識到爺爺給我們留下的財富是如此珍貴,他用自己樸實無華的一生積淀出的家風,是那樣沉甸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