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土學派”也就是“補脾派”,五行之中,脾屬土,故在中醫之中,補土和補脾是一個意思。 投靠補土學派,初衷是為了生存,誰讓這個學派的功夫好學好用、風險系數低、又很有效呢! 初入道的中醫俠士在這個學派里混,不需要刻意的鉆研,不需要特別的引導和指點,也不需要名師的面傳心授,大多數都能自發的學會該學派的“功夫”!這個學派就有這么的親民、門坎就有這么的低! 剛開始在中醫院坐門診的時候,我還不到而立之年,診室安排在兩個年逾古稀的老中醫的中間,門診上還有幾位退休返聘的老中醫,想要從這塊蛋糕里分那么一杯羹,壓力還真不只是一點點。安排我上門診的院長擔心我初上門診(初入江湖),沒有患者,鼓勵我靜心的坐幾年冷板凳,好好修煉,自會慢慢的熬出頭來。 院長的擔心很快被證明是多余的。我采取了幾個有效的策略,其中有一條是:只看自己有把握的疾病,吃了我的藥就要有療效,盡量做到看一個有效一個,這樣口碑就會很快建立起來。這個最容易見效的疾病譜,脾胃病當然是首選。 只要能將患者吃得好、有胃口、拉的通暢,這個醫生在患者心中的水平就不會差!只要患者還能吃、能拉、能睡,疾病基本上就還有希望;真到了不能吃喝拉撒睡的地步,活著基本上也就沒啥質量了。 “補土學派”的思想精髓就是這么的接地氣,至于“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和創立了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升陽除濕湯等等都是圍繞著吃喝拉撒睡的思想精髓展開的。 不像當初投靠“火神派”和“經方派”那么賣力,我沒有特別系統的學習“補脾派”的各種學術思想,僅僅就是把以前學習、接觸到的各種關于脾胃病的思想、方劑串聯在一起了,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使用,效果就很好。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我系統的學習了西醫的《消化系統》《消化內科學》等教材。在當今這個以西醫標準評價各項醫療成果和醫療事故的時代,當中醫掌握好必備的西醫知識是一項必備的操作。 補脾派和經方派一樣,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綿延不絕,代有傳承。不同的是:只要是中醫,很少有不會看脾胃病的;補脾派除了運用很廣之外,在武功秘籍方面,除了李杲的《脾胃論》,少有很出名的秘籍了。 本派的秘籍就不推薦了,只介紹兩個很多中醫不了解、但是效果很好的方劑:升陽除濕湯、三合湯和四合湯。 三合湯和四合湯是焦樹德老中醫治療脾胃病的一個秘方,算是他的絕招之一。三合湯是由良附丸、丹參飲、百合湯三個方劑組合在一起的,再加失笑散就是四合湯了,焦老先生有一個口訣:痛在心口窩,三合共四合。對于長期難愈的胃脘痛,療效很好,可作為最后一擊致命的絕招使用,我也曾經發表過關于這兩方使用的論文。 對于運用升陽除濕湯,講一段小小的故事吧。 我在中醫院工作的時候,門診的老中醫雖然不少,老中醫之間同事多年,知根知底,但平時相互之間來往不多、交流也少。其中的原因,我是知道的:中國的文人之間有“文人相輕”的陋習,中醫之間也大致這樣。 這些老中醫中,有的天天讀《傷寒論》,有的閑暇就啃《溫病學》,有的沒事就翻豎版繁體的《本草綱目》,有的時常偷偷地看他的師父傳給他的手抄秘方小本本,有的以教材為準繩……癡迷于斯,跳進去了就會認為自己的學派是最好的,同時也要防范其他同道們學會自己的套路,搶走了自己的飯碗,所以常常是即相輕又防范。這種情況與江湖中的武俠門派是一樣的。 我坐門診之后,會經常請這些退休返聘老中醫在一起聚一下,這些老先生也比較給面子,給我面子的一個原因應該是我在不長的時間里門診量就排在了前面,院方和患者對我的贊譽較多,有自己的粉絲群,才會有他們的尊重;另一個原因是我的知識面比較廣,在中醫理論的掌握和中醫著作的閱讀量上面得到了老先生們的認可,他們可以向我講講他們經驗,我則可以在理論上反哺他們。 每次聚會大家坐在一起吹吹牛、談談心得、講講奇人異事、講講臨床的得意之處、講講遇到的困惑,觥籌交錯之中,聯系了感情,收獲了知識。 慢性腹瀉在基層經常會碰到的,最開始我治療這個疾病還沒有很強的把握,見效慢,時效時不效,很是困擾我。在一次聚會的時候,我就拋出了這個問題,老先生中的龔賢明老中醫立即就告訴我:你可以試試升陽除濕湯,我運用多年,療效不錯。我立即試之臨床,療效確實提高了很多。 升陽除濕湯一聽就知道是李杲的方子,他有“升陽除濕”和“風能勝濕”的觀點,但并沒有列入一般的大學方劑教材里,所以一般初入門的中醫缺乏對本方的了解和使用。 升陽除濕湯療效雖然不錯,但組方比較大。來隨州之后,我將治療慢性腹瀉的方劑再一次精簡重組,新方比升陽除濕湯方劑簡略、療效更佳、取效時間更短,也算是一個小進步吧。 這是當年我還在谷城縣中醫院工作時返聘的退休老中醫。這里面有天天讀《傷寒論》的、啃《溫病學》幾十年的、熟讀熟背各版中醫教材的……后排左一就是當年告訴我可以用升陽除濕湯一試的龔賢明老中醫。 隨著我從谷城縣中醫院的離去,那種將各學派的中醫人物聚在一起觥籌交錯、交流心得、相互質疑問難的場景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隨州市中心醫院明德堂劉毅寫于2022年7月3日 |
|
來自: 專精一門觸類旁 > 《中醫基礎一羅大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