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3026期。1959年,彭老總卸任國防部長,軍委需要重新選用一位能力與威望俱佳的軍隊元勛人物,來擔當此任。因為國防部長還要負責主持中央軍委工作,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崗位,并非一般的將帥能夠承擔。 彭總卸任,跟1959年廬山會議和軍委擴大會議的議題及進程有著密切關聯。就軍中地位和過往戰功、影響而言,彭總擔任國防部長時十分具有威信,能夠統籌好軍隊全局工作,但因為客觀形勢的變化,中央需要另選賢能。由于這一職務非同小可,需要全面考慮候選人并謹慎選擇。 羅帥曾常年擔任總干部管理部部長、總政治部主任等職務,在軍中地位非常突出。1954年他成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后來身居十大元帥之一。 羅帥是著名的“政工元帥”,抗戰時曾經主持過山東根據地的軍政大局,1943年成為八路軍在山東的最高負責人,建立起了抗戰時期的最強根據地,他能打仗,更能搞好政治工作,是難得的全才。 當然,按照羅帥的工作特點和身體情況(患癌多年),他本人并不適合當國防部長,事實上羅帥在四年之后的1963年便不幸早逝了。但關于新任國防部長的人選問題,主席理應問一問羅帥的意見,畢竟他是軍內最懂組織和政治工作的,對于將帥們的特點十分了解,完全能夠幫主席當好參謀。 在十位開國元帥當中,也只有羅帥是秋收起義走出來的,秋收起義的領導者是主席本人,所以羅帥堪稱嫡系中的嫡系,是主席在軍內最為信任之人。 羅帥一向老成持重,給出的意見往往非常中肯合理,主席十分尊重羅帥的看法,因此專門在1959年向他詢問新任國防部長的人選問題。 除了彭總之外,其實軍中不乏軍事人才,但幾位候選人卻都有各自的“問題”。徐帥在建國后是第一任總參謀長,自身軍事水平出眾,紅軍時期的“飄忽戰法”、、“收緊陣地”、“圍點打援”、“攻城打援”等寶貴戰術,就是徐帥鉆研并發揚光大的。 他來接班國防部長,可謂專業“對口”,實至名歸。然而徐帥從49年太原戰役前夕病倒之后,便一直在靜養身體,是軍中著名的“病號”。 再加上四方面軍的出身和一貫的低調性格,此時未必是最佳人選。1949-1954年,徐帥掛職總參謀長期間,一直沒有真正到總參謀部就職,而是由聶榮臻元帥代理他的總長工作。 從中也能看出一二。值得一提的是,晚年徐帥還真的出任過國防部長一職,但那是1978年的事情了。 劉帥在十大元帥里高舉第四,他的科班軍事素質和理論水平,要超出其他元帥一籌,更曾在建國后負責創辦軍事學院,培養了大批軍隊高級人才,也具備擔任國防部長的能力。 然而劉帥在之前一年已經因病淡出了軍隊一線,尤其是受到“教條主義”事件的影響,老帥在懷仁堂做了公開檢討,短短一年后便讓他復出擔任國防部長要職,不是很現實。 三野的粟司令受到很多軍迷和歷史愛好者的喜愛,他在解放戰爭中的戰功驚人,同時也出任過全軍總參謀長這樣的重要職務,有擔任中樞部門負責人的經驗和水平,并且在1959年時正出任國防部副部長,對于崗位特點非常熟悉。 其實主席本人也始終很看好粟裕的軍事才能,1961年與英軍元帥蒙哥馬利會面時,毛主席對他不吝溢美之詞,稱贊粟裕是“我最能打仗的戰友”。 遺憾的是,1959年粟裕因為之前的“反個人主義”事件,處在生涯低谷期,很難立即被提名為新任國防部長。 至于朱老總,更多負責軍隊全局工作,象征意義大過親力親為;陳老總、聶帥、葉帥也有各自的分管領域,從主客觀兩方面看都不適合管理國防部。 麾下虎將眾多卻各有各的實際情況,面對這樣一個難以決斷的問題,主席開誠布公地問羅榮桓:你看,誰來接這個班好?羅帥沉思之后,向主席推薦了一個人,就是賀老總。為什么是他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賀老總是開國元帥之一,還是1927年南昌起義的元勛,在軍隊上層完全能夠“壓得住場子”,由他來擔任國防部長,誰也提不出意見。 比軍隊資歷,在某些方面朱老總都要遜他幾分,更不要說其他將帥了,賀帥擔任南昌起義總指揮,而朱老總當年只是名義上的第九軍副軍長,所謂的第九軍是他的軍官教導團,總人數約500人。 在人民軍隊的發展脈絡中,紅二方面軍-八路軍120師-第一野戰軍體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賀老總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第二點,雖然軍功不如幾位戰績突出的將帥,可能賀老總看起來不像彭老總、林總、粟裕那樣出眾,但他的能力比較綜合全面,早在北伐戰爭時就已經是戰績出眾的悍將,既能親自帶兵打仗,還擅長聯系群眾發展根據地,戰爭年代多次在湘鄂地區拉起成規模的革命隊伍。 老總的意志力也非常堅定不怕挫折,并且政治上一向十分正確,紅軍時抵制張國燾錯誤路線、擁護黨中央,多次避免錯誤路線,是完全可以信賴的人選,作為國防部長令人放心。 第三點,賀帥身體強健年富力強,而國防部長是一個工作繁忙的中樞崗位,要勝任這一職務不僅需要非常出眾的能力,更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做實事。賀老總在幾位元帥當中屬于身體比較硬朗的,自身熱愛體育運動,身體是工作的基礎。 他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立場鮮明發言積極,會后地位也有了進一步提升,在軍委副主席中的位次比較靠前,僅次于林帥。因此羅帥權衡之下,鄭重地向主席推薦了賀老總,如果59年真的由他接任國防部長,也確實是一種合情合理的選擇。 后來的歷史朋友們可能也清楚,最終主席在權衡之下,選定的新任國防部長是林帥。就國防部長的本職工作特點和軍事指揮才能而言,他是最具實力的人選,這一點毋庸置疑。 羅帥非常了解林帥的能力和特點,不會沒有識人之能,但他卻沒有向毛主席推薦林總,有兩方面的考慮。 首先,林帥從1949年到1959年這十年間,基本上是處于半休假狀態,別說承擔重要工作任務了,他甚至很少出席正式場合,就連1955年的元帥授勛,他都沒有出現在中南海現場,而是在青島海濱療養。 抗戰初期,林總曾經被晉綏軍的哨兵誤傷過,身體一直很差,平時見光、睡覺都成問題,每天吃多種藥物進行調理,難以從事繁重的工作。 羅帥是政工干部出身,他做工作向來講究實事求是。由于跟林帥一起工作過,比較了解林帥的病情,因此羅榮桓覺得林帥的實際健康狀況很難勝任如此重要的崗位,不光影響國防部的正常工作,還可能把他本就虛弱的身體給拖垮。 主席詢問自己的意見,是因為他講話做事中肯負責,在這種重要問題上他自然不能含糊而過,要結合客觀實際來選人。 另外,他和林帥在私底下交情很好,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兩人在東北長時間搭班子,一個是野戰軍司令員,一個是政委,“林羅搭配”取得的戰績威震天下。 在主席讓自己推薦人才時,羅帥認為需要適當避嫌,提林總的名 主席尊重羅帥的看法,也認為他講 就國防需要而言,新中國面對的挑戰和壓力是很大的,非一位軍事能力出眾的帥才不可。對于新一任國防部長,主席在選人方面更多傾向于實際才能和崗位特點,再加上林帥從井岡山時期就追隨在主席身邊 的因素,偉人對他知根知底,最終中央將國防部長一職交給了他。 那么羅帥所擔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