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 發布單位 | 政策名稱 | 相關內容 |
2020年 | 文化和旅游部 | 《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支持文化文物單位與融媒體平臺、數字文化企業合作,運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開發館藏資源,發展“互聯網+展陳”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館、美術館數字化展示示范項目,開展虛擬講解、藝術普及和交互體驗等數字化服務,提升美育的普及性、便捷性。支持展品數字化采集、圖像呈現、信息共享、按需傳播、智慧服務等云展覽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
2020年 | 中央文改領導小組 | 《關于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通知》 | 以旅游景區、游樂園、城市廣場等為目標,建設具有一定空間規模的文化體驗園,把地域文化、紅色文化從博物館和紀念館“活化”到文化體驗園,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城市購物中心、中小學幼兒園、公共文化機構、城市社區等為目標,建設技術含量高、傳播力強的文化體驗館,使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傳承傳播、大眾學習鑒賞的重要場所,推動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商場。 |
2020年 | 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 | 《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 | 鼓勵數字創意產業與生產制造、文化教育、旅游體育、健康醫療與養老、智慧農業等領域融合發展,激發市場消費活力。建設一批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加強數字內容供給和技術裝備研發平臺,打造高水平直播和短視頻基地、一流電競中心、高沉浸式產品體驗展示中心,提供VR旅游、AR營銷、數字文博館、創意設計、智慧廣電、智能體育等多元化消費體驗。 |
2020年 |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廣東省體育局 | 《廣東省培育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 推動數字創意與生產制造、文化教育、旅游會展、生活健康等各領域的融合滲透,鼓勵跨行業跨領域合作,提高產品附加值。在生產制造領域,發展基于精品IP形象授權的品牌塑造和服裝、玩具等衍生品制造。在文化教育領域,開發推廣數字化文博系統、數字文化產品、數字教育產品,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利用。在旅游會展領域,發展主題公園、虛擬展示等新模式,推動“線上數字經濟+線下實體會展”融合轉型。 |
2019年 | 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廣播電視總局 | 《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 | 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實現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并從加強文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加強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等八個方面提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點任務。 |
2019年 | 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 《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 | 大力發展創意設計服務業,推動文化創意與建筑設計相結合;推動文化企業整合各類優質文化資源,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在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文化企業 |
2018年 |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關于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 積極申請本市加入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城市之“設計之都”。推進文化軟件服務、建筑設計服務、專業設計服務、廣告服務等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發展;支持處于成長期、發展前景廣闊的中小文化企業在創業板、中小板、新三板上市,打造若干在各自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
2017年 | 文化部 |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 加快發展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的數字文化產業,培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提升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網絡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大力培育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鼓勵文化與建筑、地產等行業結合,以文化創意為引領,加強文化傳承與創新,建設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城鎮,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文化街區、藝術園區等人文空間規劃設計品質。 |
2017年 | 文化部 | 《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 優化數字文化產業供給結構,提升數字文化產業文化內涵、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開發數字文化產品,提高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文化場館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創新交互體驗應用,帶動公共文化資源和數字技術融合發展。 |
2016年 | 工信部 |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 加快發展面向移動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平臺的移動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絡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以及智能應用、虛擬現實等新型在線運營服務。加快培育面向數字化營銷、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游戲動漫、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服務平臺和解決方案。 |
2016年 | 國務院 |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 將數字創意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以數字技術和先進理念推動文化創意與創新設計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關產業相互滲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領、技術先進、鏈條完整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相關行業產值規模達到8萬億元。 |
2015年 | 國務院 | 《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 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關鍵要堅持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展覽業轉型升級,努力推動我國從展覽業大國向展覽業強國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基礎扎實、布局合理、發展均衡的展覽業體系。 |
2014年 | 國務院 | 《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 統籌各類資源,加強協調配合,著力推進文化軟件服務、建筑設計服務、專業設計服務、廣告服務等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農業和體育產業等重點領域融合發展。依托豐厚文化資源,豐富創意和設計內涵,拓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加強科技與文化的結合,促進創意和設計產品服務的生產、交易和成果轉化,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新產品,實現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
2014年 | 文化部 | 《2014年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要點》 | 加快發展演出、娛樂、動漫、游戲、數字文化等產品市場,有序發展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制定出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配套政策措施及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制定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扶持小微文化企業的專項政策,研究拉動文化消費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 |
2012年 | 科技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 | 《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 | 加強文化創意設計與展示自主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形成整體技術集成解決方案;研究文化科技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集成技術,增加相關產業文化科技含量,促進創新文化建設;結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家書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文化公共服務平臺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建設;依托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文化科技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予以持續穩定支持,支持開展文化科技創新。 |
2011年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 |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 |
2011年 | 文化部 | 《關于推進文化企業境內上市有關工作的通知》 | 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借助資本市場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積極轉變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鼓勵文化企業探索利用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手段,引導有條件的優質文化企業通過公開發行股票直接融資,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主體。 |
2009年 | 國務院 |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 以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開發與文化結合的教育培訓、健身、旅游、休閑等服務性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
2009年 | 文化部 | 《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 藝術創意和設計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要大力發展平面設計、外觀設計、工藝美術設計、雕塑設計、服裝設計及展覽設計,提升設計創意能力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