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遼沈戰役中,誕生了解放戰爭中兩場最偉大,同時卻也是最慘烈的阻擊戰。錦州西側的塔山阻擊戰和東側的黑山阻擊戰,哪一戰的意義更重大呢?這個問題可以從戰略和戰術兩個角度來分析。 這兩戰的背景其實有區別。塔山阻擊戰是阻擊國軍11萬東進兵團的,阻擊戰打響之前,東野實際上處于一個頗為尷尬的局面:部隊轉入外線作戰,錦州城高墻厚,且有10萬守敵,到底能不能輕松地打下來,大家心里都沒底。而這時候西進兵團從沈陽出來,已經截斷了彰武的后勤補給線,而東進兵團也是開始進攻塔山。這給野司的壓力非常大,而且反過來說對國軍守城部隊的鼓舞也很大,按照戰史記載,當時在錦州外圍的配水池子,國軍刷的標語就是“化此地為第二個凡爾登”,而且打得很堅決,我軍3縱主攻營攻上主陣地的時候,只剩下6個人,雙方士兵基本都陣亡了,合計1600多人。 由此可見,如果當時塔山守不住,必將引發連鎖反應:錦州城內守軍士氣進一步高漲,西進的廖耀湘兵團勢必也會加快步伐。這樣的話,三戰四平時面臨的局面就會重新上演,東野何去何從?至少遼沈戰役不會打得那么順當。反觀黑山阻擊戰,當時是錦州、長春均已易手,廖耀湘兵團落入重圍。可以說,廖兵團即便沖過黑山也難逃覆滅的危局,只不過時間早晚而已。所以從戰略層面講,塔山作為內戰時最重要的一場阻擊戰,是沒什么疑問的。 但從戰術角度來看,對比結果可能就不同了。實際上仔細分析一下,兩場阻擊戰中,國軍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添油戰術。在塔山,是逐次上陣的,即便最高峰一天,投入兵力不過4個師。在黑山,廖耀湘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把自己的王牌新22師頂上來,一開始用的是被打殘的71軍和49軍,后面也是逐次增兵。從國軍進攻火力上說,兩戰實際旗鼓相當。塔山阻擊戰中,敵人提供火力支援的主要是海軍,但火炮口徑小,指揮不統一。陸軍最大口徑的支援火炮不過105榴彈炮;而黑山阻擊戰中,廖耀湘兵團的155榴彈炮團上陣,但火力雖強,重武器的絕對數量卻不如塔山的攻勢。算下來,在敵人的火力上,兩場阻擊戰差不多。 從地形角度上看,塔山防守要占點便宜,正面狹窄兩側無法迂回,只能打頂牛戰。而黑山地域比較廣闊,10縱必須考慮側后。這么看起來,10縱在戰斗力較弱、地形不利的情況下,頂住廖耀湘兵團,其戰術更出彩一些。而且塔山兵力比8萬對11萬,黑山則是我軍5萬對敵人12萬,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戰略意義上,前者意義更大;戰術角度看,后者略勝一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