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傳說,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醒世恒言》中有這樣的記載:“大恩未報,刻刻于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近代多災多難,列國入侵,軍閥割據,給華夏大地帶來了磨難。然而在抗戰期間,也發生了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沂蒙有一位紅嫂就用自己的母乳救下一位小八路,建國后小八路成了大官,他的報恩方式太感人。 1931年,日本挑動9.18事變,1937年,以搜尋失落士兵為由制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十四年浴血奮戰,到1945年,日本終于宣布投降,我國贏得了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侵華期間,日本所到之處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令手無寸鐵的中國普通百姓聞風喪膽,聞日色變。 如果誰家幫助八路軍隱秘或者提供情報消息,一旦被發現,就會被殘暴的日本軍殺死。但是,這并沒有嚇退我們勇敢愛國、團結抗戰的中國老百姓。“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大是大非面前,明德英從來就沒有退縮過。 明德英,陜西沂蒙人,如同經典作品沙家浜《智斗》里面的阿慶嫂,她沉著冷靜有膽量,人人夸贊。有一次外出勞動回家的路上,她發現了河邊草叢里躺著一個受重傷已經陷入昏迷狀態的小孩,同行的嬸子當場就被這渾身的血嚇到了,而明德英卻一眼就認出了小男孩身上穿的正是保家衛國的八路軍的衣服。 于是明德英二話不說就上前把小男孩背回家救治。明德英丈夫也剛從田地勞作完回到家中,看到明德英背著一個受傷的小男孩往家里跑,立馬就上前把人接過來,并幫著小男孩清理傷口。面對救助八路軍的風險,夫妻兩人心照不宣,他們有著一樣堅定的眼神。在明德英夫婦的悉心照料下,這位小八路軍終于蘇醒過來。 小八路醒來后,連聲感謝明德英,告知自己名字叫莊新民,剛滿十三歲。在行軍途中,遇到了敵人的突然襲擊,為了掩護大部隊的轉移,他在與之頑強抗爭中負了傷,后因體力不支暈倒在河邊。明德英是一位母親,她看著眼前的小孩感到十分心疼。家里余糧不足,沒有什么可以給小新民療養身體的營養品。 與丈夫商量過后,她決定把自己孩子的母乳分一半給莊新民,而自己的小孩就喂一些輔食。休養期間,莊新民好幾次想離開回到前線去,都被明德英夫婦留下來了。面對敵人的掃蕩,他擔心會給明德英一家帶來生命危險。于是明德英就比劃著手勢,讓丈夫告訴莊新民,敵人下次再來就說是我們的兒子,這樣不會起疑心。 莊新民心里十分的感動,在明德英夫婦的幫助下,他順利地躲過了敵人的掃蕩。隨著時間的流逝,莊新民的身體漸漸好轉,他迫不及待想要歸隊。明德英夫婦倆也知道莊新民的心思,雖然心里有些不舍,但也沒有多做挽留,因為她知道軍人是屬于戰場的。連夜把莊新民的衣物補好,并且準備了口糧,千叮萬囑一定要小心,在作戰中也要記得保護好自己。 趁著天沒亮把他送到村口,望著他匆匆遠去而又十分堅定的背影,明德英淚流不止,直到莊新民的身影消失在天邊,才轉身回家。莊新民追上隊伍后,全身心投入到抗戰中。勇敢機智的他在一次次的作戰中總結經驗教訓,并且虛心學習戰略戰術,贏得多場攻堅戰、守衛戰,小士兵成長為大將軍。 十四年浴血奮戰,終于把敵人驅逐出國門,贏得反侵略的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對戰爭中立過功的戰士做了表彰和嘉獎。莊新民因過人的才智和勇敢,工作表現十分出色,一步一步做到了廳局級的干部。功成名就之時,他心里一直惦記著當年救回自己性命的老夫妻,因此到處打探他們的下落。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沂蒙找到了明德英夫婦。老人有點不太敢相信眼前這位健碩的男子就是當年暈倒在河邊的那個瘦弱的小男孩,但是莊新民卻一眼就認出來了救命恩人。明德英看到莊新民不僅活下來了,還如此出息,心里十分激動,再一次流下了淚水。 莊新民本想將他們夫婦二人接到家中侍奉,然而老人卻十分的念家,無奈之下只能作罷。在之后的日子里莊新民不僅自己常去探望,也教導自己的后輩記住明德英夫婦的救命恩情,勤去探望,幫忙照料。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既要舍得付出,也懂得回報。感懷革命先烈,感恩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吾輩更當自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