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自大,傲慢自負的人,往往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元代許名奎在《勸忍百箴》里寫道: “善惡終之釁,兆于驕夸;死亡之期,定于驕奢。先哲之言,如不聽何?” 人世間,一個人之所以取得惡果,在于驕矜、傲慢、自負、夸耀,陷入人生絕境時,大抵也是因為自己驕傲奢侈過了頭。 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驕者必敗,唯有那些具備格局的人,才能保持謙卑、禮讓。 ![]() 1:克服自大,學會謙恭 據《戰國策》記載: 一次,魏文侯的兒子在回家路上恰好碰上了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于是下車行禮跪拜。 看到田子方并不回禮,太子非常憤怒地說:“真不知道是富貴之人可以對人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對人驕傲?” 這個時候,田子方非常淡定地回道:“當然是貧賤的人才能對人驕傲,因為身份和品行都貧賤的人,他們總是對其他人無比的驕傲,別人也不會吃虧,因為他們本就不具備殺傷力或是破壞力 ![]() 這類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貧賤的,也總能夠對諸多事物都保持著一種不用負責的態度,甚至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失去什么,因為他早已沒了可以失去的東西。 相反,若是一個高貴的人,如果骨子里學會了自大驕矜的話,那么他失去的東西可就多了。” 由此可見,一個什么都沒有了的人,反倒不受世俗等其他的東西的束縛,偏偏一個人若身處高位,地位高貴,而且也累積了更多的資源、人脈和財富的時候,反而喜歡處處小心謹慎,時時要做到謙恭禮讓,因為你輸不起。 人生就是如此,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切忌因為取得一時的偌大成績,就居功自傲。 克服自大,學會謙恭,實則為人生處世的重要一課。 正如《老子》有言: “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 水愿意往低處流去,才能流到更為浩瀚的海洋里。 一座山不去跟其它山峰一爭高低,它才能成為真正的高峰。 同樣,一個人唯有放低自己的姿態,打造自身的格局,才能成就自我。 降低姿態,這不是自我貶低,而是自我蓄勢。 這種心懷謙卑的活法,往往才是制勝的法道。 ![]() 2:修為不夠,張揚跋扈 修為不夠的人,心急、氣躁,還容易驕傲自滿。 這些人,越是想要急功近利,就越是容易張揚自己,一旦得意忘形,就會喜歡自吹自擂。 其實,一個驕奢的人,也是因為修為不夠,從而導致了他們自視清高,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讓于人。 正如一個人性子驕橫的領導,他們是不能夠指揮好下屬,而一個驕傲的下屬,自然也不會服從于領導的安排。 放在生活當中,身為孩子的過為驕矜,眼里常常就沒有父母,甚至瞧不起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樣的孩子又怎能相信他們會變得孝順? 哪怕一時風光無兩的明朝大才子唐伯虎,也有吃“驕矜”性子的虧。 ![]() 當年唐伯虎得到了名師沈周的一番指導下,本就具備非凡繪畫天賦的他,繪畫技藝一日千里,令人贊嘆不已。 以至于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夸贊和美譽,唐伯虎內心里慢慢滋生了一種驕傲淺薄的心氣。 久而久之,唐伯虎便活在了自己的、洋洋得意的小世界里,面對同行的畫作,他不看在眼里,而且即便是來自導師沈周的點評,他也充耳不聞了。 于是,日益張揚跋扈的唐伯虎,滿以為自己上京趕考定能摘下桂冠,卻最終和狀元失之交臂時,心中苦悶,甚至因為牽扯到了作弊案而吃了牢獄飯。 由此可見,一個人縱使有不錯的才華和天賦,可倘若做人的修為不夠,縱使你擁有再大的天賦,也會翻船。 ![]() 《管子》里寫道: “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彼矜者,滿也。滿者,虛也。滿虛在物,在物為制也。矜者,細之屬也。” 實際上,評斷一個人的德行,其實是有標準的,正如一個真正有格局的人,能夠做出一番功績的人,非但不具備驕矜之氣,也會戒掉張揚炫耀的心思。 格局越大的人,越會覺得人一旦自滿,心靈就顯得越空虛,人心一旦空虛,就喪失了沉穩之氣。 于是,在被莫名的優越感所包裹,最終在工作事業上非但止步不前,還容易浪費了時光,蹉跎了歲月,辜負了大好青春和年華。 毫無疑問,這樣的結局往往會令人大失所望,也是讓人覺得非常惋惜的。 3:放低姿態,打造格局 很喜歡《了凡四訓》里寫到一句話: “惟謙受福” 只有做到了真正的謙遜、謙卑,做人才能長遠,長久地擁有福氣。 實際上,人的一生之中,都在感受著境遇的厚與薄、順與逆,面對這些不可主動選擇的境遇,我們唯有學會以從容淡定,謙和敬畏的心去對待。 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從中汲取到一些力量,并且懂得如何彎腰地與人相處,如何姿態放低地與這個世界權衡。 正如曾國藩說的這般: “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 敬畏上天,認識生命,打造格局,學會包容和接納,懂得放低姿態,謙遜做人。 這樣,或許我們才能一步一步地感知到世界的浩瀚和無窮,體味到人生的無常和多變。 然后,把握住自己,管理好自己,認識自己,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無怨無悔的人生。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