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主席,在一次召見葉劍英元帥時,強打起精神口述相贈一句詩:“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這是毛主席高度評價葉劍英元帥,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果斷,遠超常人。 1977年5月14日,葉劍英元帥的80壽辰,聶榮臻元帥贈詩祝賀:“川西傳訊忠心耿,京華除害一身膽。行若呂端識大事,功成絳侯有愧顏。” 毛主席和聶榮臻元帥,所贈詩句中,都共同提到一個人:“呂端。”呂端是北宋初年的宰相,曾擁立宋真宗,將一場王朝大亂、中央政變,消弭于無形。 呂端,“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歷史性人物,而葉劍英元帥,也被毛主席和聶榮臻元帥,定義為這樣的重要人物。 這其中的原因,還得追溯到1935年,長征時期的一件大事。 有一次,毛主席摸著自己的腦袋,幽默地講道:“葉劍英同志,在關鍵的時候立了大功。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個了。” 毛主席的話,言重了嗎?沒有,從當年的情景來看,十分真實。 9月9日,整個上午,張國燾都獨自一人,在屋里思考一個問題:會師以來,自己只拿到個總政治委員的虛職,該怎么把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都歸到自己的指揮下呢? 張國燾思來想去,想了個兵行險路——強干!政治奪權不行,那就陰謀奪權。 張國燾的秉性,本就是殘暴不仁。沙窩會議后,張國燾將曾反對過他的紅軍優秀指揮員曾中生,活活勒死,對外聲稱:“曾中山通敵,掉河里淹死了。” 張國燾給陳昌浩發去一封密電,密電上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現如今已無從考證。但也不是全部不知道,1937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主席提起:“電報上說:'南下,徹底開展黨內斗爭’。” 具體內容,葉劍英的回憶錄也沒說到。反正若是毛主席不知道這密電,那肯定是要掀起腥風血雨的,將危及毛主席等同志的生命安全。 當時是這么個情況,當時長征到巴西一帶的村莊,葉劍英、徐向前、陳昌浩都同住在一間喇嘛寺的房子里;中央機關和毛主席等人,也在附近居住。 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阿壩,不肯走了;還阻止陳昌浩等人不許北上,陳昌浩只能率軍等待。 一天,前敵總指揮部開會,陳昌浩是新任總政治部部長的,他正講在興頭上。譯電員進來,交給葉劍英一份電報,是寫給陳昌浩的。葉劍英就把它遞給陳昌浩,陳昌浩顧不上看,又順手遞給葉劍英。 葉劍英掃了一眼,內心大為震撼,表面強裝鎮定:這是張國燾發來的,語氣強硬,事情很大。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葉劍英,認為這事必須報告給毛主席,便把電報轉進口袋,以上廁所為由,出門,飛奔跑去毛主席住處, 毛主席看后,也十分緊張,拿出一根很短的鉛筆和卷煙紙,抄下內容,然后囑咐葉劍英趕快回去,不要讓人發現了。 葉劍英趕緊跑回去,會議還沒開完,陳昌浩還在講話,葉劍英不動聲色地把電報放在桌上。 葉劍英走后,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毛主席,心跳也不免加快。心情平復下來后,思考著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晚飯后,毛主席孤身一人找到陳昌浩,再次征求他北上,或是南下的意見,陳堅持與張國燾一道,執行南下命令。 晚11點,毛主席又特地來到徐向前住處,詢問他對南下或北上的意見。徐向前思索片刻后,便講:“兩軍既已會合,就不宜再分開。四方面軍如分兩半,恐怕不好。” 探明陳昌浩、徐向前的態度后,毛主席約張聞天、博古,一同去周恩來、王稼先處,商討此事。五人會談時,已是午夜,聽到毛主席從葉劍英遞來的密電,都有些不可置信的震驚。 多年后,張聞天回憶起此事,也是一陣后怕,慶幸毛主席的英明決策:中共中央連夜帶著紅一方面軍,開拔北上,遠離紅四方面軍;毛主席則主動要求留下后,試著做做紅四方面軍的工作,帶他們一同走。 此舉是極度危險的,但毛主席還是堅持要留,“雖千萬人吾往矣”,只為爭取到更多的革命力量。 秘密北上一事,被陳昌浩發現后,他竟然瘋了般,想要追擊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幸好被徐向前阻止。徐向前堅決且悲痛地講:“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無論如何不能打!” 在這個長征最緊要的關口,徐向前作出了明智的抉擇。 這件事,后人讀來都感到心驚膽戰;但設身處地的毛主席、周恩來、葉劍英、徐向前等同志,卻能沉著冷靜地應對處理好,實在是厲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