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軼事》系列節目之十四 此稿畫面已寄回,請以此稿為準。 一份密電 記者:田穎 吳乃奇 帥學成 鐘東林 熊光輝 記者:長征途中,在與張國燾分裂紅軍的斗爭中,及時獲悉一份密電,為黨中央的正確決策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將這份密電親手交給毛澤東的就是“呂端大事不糊涂”、多次在中國革命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葉劍英。 解說:這里是廣東省梅州市梅縣雁洋堡虎形村,葉劍英同志的故鄉。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出生在梅縣一個小商人家里,中學畢業后,隨叔叔伯伯在南洋謀生。1917年進入云南講武堂學習,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畢業后在梅州孫中山領導的粵軍中,當了一名參謀。 王新亮(葉劍英紀念館副館長):1921年的5月5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葉劍英作為大總統的隨員,負責保衛孫中山的安全。在陳炯明發動叛亂的時候,葉劍英率領海軍陸戰隊在永豐艦上護衛孫中山。 解說:后來孫中山創建黃埔軍校,葉劍英出任軍校教官、教授部副主任。北伐戰爭開始后,葉劍英任總預備隊參謀長、新編第二師代理師長。因憤于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四·一二政變,葉劍英在江西吉安率新編第二師通電反蔣。 葉選紹(葉劍英的堂侄):1927年7月,張發奎勾結汪精衛大漢奸,在江西九江想殺害葉挺將軍和賀龍將軍,葉帥得到了張發奎同汪精衛的密謀情況,馬上就半夜轉達給葉挺將軍和賀龍將軍。賀龍、葉挺將軍當晚就馬上離開九江,迅速到南昌去,領導南昌起義。(建議插點祠堂畫面) 解說:1927年12月11日,葉劍英與張太雷、葉挺等一道發動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葉劍英取道香港前往蘇聯中山大學學習。兩年后,回國在上海與周恩來一道領導國內軍事斗爭。1931年來到中央蘇區,任總參謀部部長,即總參謀長,成為紅軍的“參謀業務之父”。長征開始后,葉劍英被任命為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一些領導人,如毛澤東、博古、李德、張聞天、王稼祥等都隨第一縱隊行動。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葉劍英被派到紅四方面軍任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紅軍到達毛兒蓋后,分為左、右路軍,葉劍英在右路軍中任職。 1935年9月9日,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在北上與南下戰略方針上,黨中央與張國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爭,毛澤東稱之為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時任右路軍指揮部機要參謀的呂黎平收到張國燾給陳昌浩的一封“密電”。當時陳昌浩正在主持一個會議,呂黎平就把電報交給了時任參謀長的葉劍英。 記者:葉劍英一看,電令陳昌浩立即率右路軍南下,如果有人不同意,就“徹底開展黨內斗爭”。葉劍英覺得事關重大,立即以上廁所為名,悄悄把電報交給了毛澤東,毛澤東在一個香煙盒上匆匆抄下電文,要葉劍英立即趕回會場。 解說:當晚毛澤東、張聞天、博古趕到三軍團周恩來、王稼祥的住地巴西,連夜召開政治局緊急會議,一致決定迅速脫離險境,率領紅一、三軍團先行北上。當時任紅二師司令部通訊主任的曾思玉回憶,1935年9月11日早晨,師長陳光把一封信交給他說:“這是毛主席寫給四方面軍徐向前總指揮的一封信,命你火速送交給他。” 老紅軍曾思玉中將(95歲):當時考慮誰送這封信,我是通訊主任呀,送封信,還帶個電臺,帶個保衛營,還要通訊主任親自去送。我腦子里想這封信很重要。 解說:經過強行軍,下午四時左右,瞭望哨的旗語信號報告,東面有一支騎兵隊過來了。曾思玉立即拿著信搖晃著并高喊:“哪位是徐總指揮?”馬隊停下了。 老紅軍曾思玉中將(95歲):我拿著信叫,停一下,停一下,徐總指揮一看這封信,是毛主席親筆寫的,打開一看,眉頭一皺,心情不一樣,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 解說:后來,陳昌浩一方面派人給彭德懷送信,阻止他率部北上,一方面命令紅四軍28團先行追擊中央。由于徐向前、許世友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反對,有了徐向前“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這句話,在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扭轉了歷史,維護了紅軍的團結,避免了紅軍內部的沖突,保證了黨中央的安全。 記者:長征的勝利是全黨全軍緊密團結、共同奮斗的勝利。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但分裂不得人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集中統一是我們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可靠保證。人民軍隊忠于黨,槍桿子永遠聽從黨指揮,這是長征中所積累起來的重要的歷史經驗。 |
|
來自: 新用戶9277371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