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西點軍校的紀念館至今為什么還陳列著上甘嶺陣地的模型嗎?我們用各種軍事理論去推演,用超級計算機去模擬,就是沒有搞明白,沒有有效后勤保障的中國軍是如何堅守的?要知道我們的大炮將上甘嶺的海拔都降低了2米多!” 這位軍官所說的“模型”,實際上是上甘嶺537.7高地和597.9高地,當時上甘嶺戰役打響了,美軍調集了優勢兵力6萬余人,大炮300余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我人民志愿軍兩個連堅守的約3.7平方陣地,傾瀉炮彈190余萬發,炸彈5000余枚,戰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見,遠超過二戰最高水平。 志愿軍兩個連守衛這兩個高地,美軍有7個營輪番進攻進攻就是攻不上去,這是為什么? 顯然靠的不是充足的后勤,也不是精良的裝備,靠的是他們內心那團火,也就是中華民族尚武的精氣神和血性。靠的是國內,尤其是東北人民制作的炒面當干糧,那時候高崗動員了全東北的老少爺們24小時炒面,再通過馬拉肩扛一點點送到前沿陣地。 靠的是我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積累的豐富經驗,靠的是坑道站中隱藏自己和揚長避短的戰略戰術。 也不是美國人沒有經驗,實際上有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說的就是太平洋戰場中,實力相當的美日軍隊,這些美國的少爺兵都取得了勝利。 “對于這種典型的坑道作戰,我們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在太平洋戰爭中,我們使用充足的火力拔掉了不知道多少個日本人在各個島嶼上的碉堡群。指揮進攻上甘嶺的范弗里特將軍,更是典型的火力制勝論者,當年以極大的彈藥消耗量在美軍內部都創下了不少記錄。” 但是,美國人始終沒能在上甘嶺取得任何突破,樹炸沒了,土炸紅了,43天的上甘嶺戰役,整個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坑道被打短了5、6米。上甘嶺南面山坡正面工事全部被削平…… “我向您保證連一只螞蟻都不可能在那樣的火力上幸存下來。”美國軍官接著說: “但是您知道嗎?無論我們多么充沛的火力打擊,當我們開始沖鋒準備占領陣地時,中國人總是能從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鉆出來,給我們的沖鋒部隊狠狠一擊,打退我們的沖鋒。直到停戰上甘嶺依舊處在拉扯狀態。所以女士,究竟哪方戰斗力更強,似乎顯而易見了。” 最終,美國人還是沒有弄明白:志愿軍究竟是如何在如此的火力之下堅守住? 他們是真不知道嗎?實際上是他們不愿意相信:他們估計對了我們的困難,但是錯估了我們保家衛國的決心,他們不相信中國人的意志力可以如此頑強。 金一南在新作《為什么是中國》一書中《醒獅——朝鮮戰爭的鳥瞰鉤沉》中是這樣描述: “這種拉鋸坑道戰非常困難,而最難的確實在給養方面。當時好不容易送進坑道些蘿卜,但是發現吃著蘿卜燒心。志愿軍15軍把所有的經費拿出來,在平壤購買了2萬多個蘋果,注意不是2萬多斤,是2萬多個。 當時上級作出決定,誰能送進坑道1筐蘋果記二等功一次,但是一直到上甘嶺戰斗打完,都沒有一筐蘋果被送進坑道。 由于美軍的火力封鎖,送果員全部犧牲。只有一個彈藥員,在滾進坑道之前看到滿地滾的都是蘋果,隨手抓住一個往懷里一揣,滾了進去。” 上甘嶺戰役的影片不少人看過,就這1個蘋果,指揮員、戰斗員、傷員傳過來傳過去,你啃一小口,我啃一小口,誰都不敢啃多了。 1957年上甘嶺電影公映前,進行了一次內部放映,指揮者、三兵團副司令王近山看到一半淚流滿面,看不下去了,不能再看,走了…… 多年以后,日本一名教授講說:“1950年你們竟然對美國出兵,而且不但出兵,還把美國人從北部壓到南部去了,甚至還打出了1:1的交換比,這個時候我們才覺得中國人民可能真的站起來了。” 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國人的尊嚴,打出來了中國海陸空現代化軍隊的雛形,也為上將洪學智等將領在未來建立新型現代后勤體系找到了方向和決心。 然而當美國西點軍校都在研究上甘嶺戰役,乃至整個朝鮮戰爭中每一場戰役的時候,很多所謂“公知”、“學者”對當初跨過鴨綠江還有質疑,甚至聲稱“如果不過去,中國早就跟美國搞好關系了,早就國富民強了”。 這無非是癡人說夢,經歷這一仗我們才讓世界希望和平的人們看到:“真理是在大炮的射程里”。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是靠給別人做跟班和祈求而自立于民族之林。 經過抗美援朝,世界才發現“中國人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惹了是不好辦的”。 但是經歷過此役,西方國家并沒有放棄使用意識形態、經濟文化侵蝕等方式對中國的鼓噪,在一些“美精”的鼓吹下,很多年輕人沒有了底線,失去了原則…… 為此,金一南花費30余年時間,最終著成《苦難輝煌》和《為什么是中國》,并在多個場合勉勵我們以后對我中堅力量,銘記歷史,牢記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