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位于中縱隔內,胸骨及第2~6前肋后方。心臟大體上有三個面、兩個緣: 心臟前面:也稱胸肋面,朝向左前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構成,相當于第2-6前肋軟骨的水平 心臟后面:主要為左心房構成,朝向右后方 心臟下面:即膈面,大部分由左心室構成,朝向下后方 心臟左緣:主要為左心室,心尖指向左下方 心臟右緣:上段為右心房,下段為右心室。 心臟表面:房室溝,為心房和心室的分界 房間溝:為左右心房的分界;室間溝,為左右心室分界。 ![]() 圖 1 心臟CT 容積再現(VR)圖像顯示心臟正面 1.左心室;2.升主動脈;3.右心室;4.右心房;5.肺動脈;6.右冠狀動脈 右心房 形態似四方形,分為前方的右心耳部及后方的腔靜脈竇部。右心房的內壁前、后兩部以肌性隆起的界嵴為界。界嵴發出梳狀肌延伸至右心耳內,呈網狀。右心耳呈三角形,基底部寬大。上腔靜脈開口于右心房的右上方,無瓣膜結構;下腔靜脈開口于右心房右下方近房間隔處,開口處前緣有一半月形瓣膜。冠狀靜脈竇開口位于下腔靜脈與右房室口之間、房室結后方約5mm處。 ![]() 圖 2 心臟CT容積再現(VR)圖像顯示右心房 1.右心房耳部;2.右心房靜脈竇部;3.上腔靜脈;4.右心室;5.動脈圓錐;6.右冠狀動脈 右心室 似三角形或是燒瓶狀。右心室腔分為三部分:流入道、流出道(圓錐部)和竇部。以室上嵴為界,將流入道和流出道隔開,因此肺動脈瓣與三尖瓣無纖維性連接。流出道(圓錐部)上界為肺動脈瓣口,下界為室上嵴,其內壁光整。右心室乳頭肌大致分為三組,其中前組乳頭肌最為恒定和粗大,后組及隔側乳頭肌較細小。乳頭肌頂部發出腱索附著于三尖瓣游離緣。右心室測量:右心室壁厚度約為左心室的1/3,心底部較厚,心尖部較薄,平均厚度約4mm。 ![]() 圖3 心臟CT 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右心室 1.右心室流入道;2.右心室小梁部;3.右心室流出道;4.右房室瓣口;5.右心房;6.上腔靜脈 左心房 左心耳位于左心房的左上方,為原始左心房退化而成。其形態大致分為四種:菜花狀、雞翅狀、風向標狀和仙人掌狀。左心耳狹長,基底部窄,耳緣見鋸齒狀切跡。心房后部有肺靜脈匯入。左心房壁平均厚度約為3mm。 ![]() 圖4 心臟CT 容積再現(VR)圖像顯示左心房 A.白箭頭示左心房耳部,黑箭頭示左心房體部;B.四個白箭頭分別顯示四支肺靜脈 左心室 近似圓錐狀,也分為流入道、流出道和小梁部。室壁肌小梁較右心室細膩。左心室有前、后兩組乳頭肌。左心室室壁厚度約為10mm。 ![]() 圖5 心臟CT 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左心室 1.左心室流入道;2.左心室小梁部;3.左心室流出道;4.前組乳頭?。?.后組乳頭??;6.二尖瓣前葉;7.左心房;8.主動脈竇部;9.右心室流出道;10.室間隔 室間隔 將左、右心室隔開。室間隔分為膜部和肌部。 房間隔 為左、右心房之間的分界,房間隔右心房面有上、下腔靜脈開口,左側近中央卵圓形凹陷,稱為卵圓窩;除下緣外,周圍有增厚的嵴緣。 ![]() 圖6 心臟CT 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房室間隔 1.左心室;2.右心室;3.左心房;4.右心房;5.室間隔;6.房間隔;7.肺靜脈 房室瓣 右房室瓣為三尖瓣,左房室瓣為二尖瓣。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分別為前瓣、后瓣和隔瓣三個瓣葉,前瓣最大,位于房室口與圓錐部之間;后瓣最小,位于右后側;隔瓣大部分附著于室間隔,但其位置低于二尖瓣的附著部。二尖瓣位于左房室口,附著于二尖瓣環上,前瓣較大,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方,與主動脈左冠竇和無竇的一部分形成纖維性連接;后瓣較小,位于右后方。 ![]() 圖7 心臟CT多層面重組(MPR)圖像顯示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 1.二尖瓣口;2.三尖瓣口 |
|
來自: kadiwinyang > 《醫學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