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揚州是“俗尚商賈,不事農業”的商業繁華之地,那里商賈云集,到處是酒肆客棧,秦樓楚館,也是文人雅士的普遍游歷之地。 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里告訴我們揚州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廣陵。他在黃鶴樓送別了去揚州的孟浩然,那時正是煙花三月時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淡淡的惜別之情中讓人不禁聯想煙花三月揚州的繁華艷麗。 大約在一百年后,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揚州迎來了一位青年才俊,他的名字叫杜牧,字牧之。 杜牧來揚州是受了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召喚。 牛僧孺,何人也? 牛僧孺是“牛李黨爭”中牛黨的領袖。他好學博聞,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常往來寫詩唱和,是個愛才之人,對才華出眾的杜牧青睞有加,專門請他來處理公文,寫稿子。 那么杜牧到底多有才? 這么說吧,杜牧博古通今,喜歡兵法,關注時政,文武雙全,年紀輕輕就才氣縱橫,是個有將相之才的人物。 十幾歲時,他就看透了藩鎮節度使驕縱傲慢的態度和不遵法度不聽政令的行為,并指出這是唐穆宗長慶年間以來藩王自行世襲,朝廷軟弱妥協造成的。他在《感懷詩》里更是詳細地寫下了藩鎮割據的種種亂象。 號為精兵處,齊蔡燕趙魏。 合環千里疆,爭為一家事。 逆子嫁虜孫,西鄰聘東里。 急熱同手足,唱和如宮徵。 法制自作為,禮文爭僭擬。 壓階螭斗角,畫屋龍交尾。 署紙日替名,分財賞稱賜。 刳隍咸萬尋,繚垣疊千雉。 誓將付孱孫,血絕然方已。 ——感懷詩(節選) 更能說明杜牧才華出眾,看透大唐危機的,莫過于《阿房宮賦》。不得不佩服杜牧23歲就寫下的這樣一篇有見識的賦,他借描寫秦朝阿房宮的興衰,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在唐滅亡一百年前就發出了警告,“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希望朝廷不能再搞腐敗了,要愛護百姓,勵精圖治,富民強兵,不要讓歷史重演。 相傳,《阿房宮賦》一經發表,就在大唐東都洛陽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太學生中引發了熱議,太學生們都在群情激昂地討論著文章,一個個眉飛色舞,擊掌贊嘆。這引起了一位太學博士吳武陵的注意。這個吳武陵正是與柳宗元是老朋友,曾“意氣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是個愛才之人。他找來文章一看,不禁贊嘆,再一看作者,是科舉考生杜牧,不由激動地自言自語,“我發現人才了!” 然后他騎上一匹老馬就去找當時的主考官禮部侍郎崔郾,正巧崔大人正在酒席上宴飲,他便拉著崔郾到一旁,先客套一番,夸耀崔大人德行聲望遠播,現在為圣明皇上選拔人才,責任重大,接著表達了自己想盡一點力,把考生杜牧狠狠地夸耀一番,向崔大人表示強力推薦。并當著崔大人面拿出《阿房宮賦》讀給他聽。當然崔大人聽后,也是大加贊賞,還拿過文章細細品讀了一番。畢竟是語文課本里的背誦并默寫全文的文章,定是經典。 ![]() 趁著崔大人叫好,吳武陵直接提出要求,“大人,這場科舉的狀元就是杜牧吧!” 崔大人說,“狀元已經安排人了。” 吳武陵趕緊拽著崔大人的衣袖,說:“不行,就請讓杜牧以第五名進士及第吧!” 吳武陵年齡較大,看著崔大人有些躊躇猶豫,竟倚老賣老,耍起小孩子脾氣,氣呼呼地說,“這么好的文章,當不了進士,你還是還給我,別看了。” 崔大人也不好再說什么,只能滿口答應,吳武陵才消氣滿意地離開。 回到酒席上,眾人忙問吳博士來有何要事啊。 崔郾呷了一口酒,說,吳博士給我推薦了一名進士。 ![]() 眾人忙問,是哪位才子? 崔郾說,“杜牧。” 接著就有人插話道,“杜牧確實才華出眾,就是喜歡煙花風月,那里經常有他的身影,太不拘小節了。” 崔郾卻說,“已經答應了吳博士,我是不會再變了。” 大和二年,二十六歲的杜牧進士及第,在洛陽考完又準備奔赴長安參加吏部考試,動身前,他曾寫下一首詩《及第后寄長安故人》,展現了自信心,表達了下一場考試志在必得。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杜牧的自信來源于實力。在長安,他一舉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獲得官職,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 志得意滿的杜牧當時很得意,朋友三五人一行去了曲江游玩。這也是舊慣例,新科進士都要到曲江樂一樂。 春天的曲江很熱鬧,游人很多。就像詩人姚合所云,“江頭數頃杏花開,車馬爭先盡此來。”走著走著,杜牧三五一行人就來到了曲江寺院,正好碰見一位參禪打坐的和尚,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了天。 和尚問杜牧是何人,杜牧心想我報上姓名他定會大吃一驚。 誰知報完姓名,和尚面色平靜,只是淡淡地點了點頭。 志得意滿的杜牧感到有些悵然,感慨地寫下一首詩《贈終南蘭若僧》。 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 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 科舉及第的喜悅慢慢地消解掉了。他應世交沈家的江西觀察使沈傳師邀請,去了王勃寫《滕王閣序》的地方,洪州,任江西團練巡官。在洪州,杜牧應沈傳師之弟沈述師所請,幫忙撰寫了《李賀集序》,還經常往沈述師家跑,聽歌賞舞,蹭飯蹭酒,還看上了沈家一名歌女張好好。結果被沈述師搶先一步,納為了小妾。這不免讓杜牧有些惆悵。 當收到來自揚州牛僧孺的邀請時,他便踏上了去往揚州的路。 到了揚州,自信而驕的杜牧立馬被這座城市的繁華所迷離。 揚州的繁華不是一朝一代之繁華,是自古有之。春秋戰國之城邑,漢代諸侯劉濞之封地,“即山鑄錢、煮海為鹽”的經濟開發區,“富甲東南”“歌吹沸天”的繁華之城。三國魏晉之廣陵,《廣陵散》曲已失,廣陵地區猶在。隋朝之江都,隋煬帝楊廣貪戀揚州繁華死于此。在唐代,揚州更是繁華勝地。唐代詩人徐凝《憶揚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王建《夜看揚州市》中寫道: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 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繁華的都市,讓喜好聲色冶游的才子沉迷。而且杜牧是唐岐國公宰相杜佑的孫子,諫官杜從郁的兒子,貴公子出身,玩樂享受自然不用教。在這里,杜牧白天辦完公務,晚上就一個人逛秦樓楚館、勾欄瓦舍,相好的女子無數,十里揚州路,二十四橋到處有他與玉人的身影,還寫下了不少首詩。 在《贈別》(二首),寫出了杜牧多年兒女情長的揚州生活。 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在揚州的生活就像他自己多年后回憶總結的一樣,“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就像一場帶著些許悔恨的夢。雖說人生得意須盡歡,但虛度時光總是會令人感到悔恨,無論這個人是有什么樣的出身、怎樣的才能。 -作者- 張建楠,喜歡唐詩、宋詞等文學,希望多和大家交流學習。 遇見是緣,點亮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