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世紀90年代早期,三股不同的殖民勢力在剛果盆地雨林攫取資源。來自東非海岸的阿拉伯商人和斯瓦希里商人組成的聯盟控制著被稱為馬涅馬的雨林東部,他們的武裝商隊在鄉間搜刮象牙和俘虜。馬涅馬由幾大貿易商組成的松散且不斷變化的聯盟管理,每一方都聲稱擁有自己專屬的貿易和掠奪領地。法國政府控制著被稱為法屬剛果的雨林西部,這個地區在法國的帝國利益版圖中處于較低順位。相應地,法國不愿意在這塊殖民地加大投資,傾向于保護貿易路線,并屯兵擴大殖民地邊界。 在東部的馬涅馬和西部的法屬剛果之間是“剛果自由邦”,它成立于1885年,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領地,其屬性與東西二鄰不同。在最初嘗試自由貿易之后,利奧波德二世發展了一套體系——將大片領土(通常較比利時本土大得多)授予比利時公司和英比公司,這些公司擁有私人軍隊,迫使原住民攫取森林中最寶貴的資源;當人民反抗這些強制措施時,剛果自由邦的軍隊將會介入支持這些公司。三種截然不同的剝削方式和殖民勢力的相互作用,構建了赤道非洲最早的殖民統治體系。亨利·莫頓·斯坦利為建立剛果自由邦奠定了基礎;哈米德·本·穆罕默德(蒂普·蒂普)創建了馬涅馬帝國;皮埃爾·薩沃尼昂·德·布拉柴幾乎是單槍匹馬創建了法屬剛果。這三個人的身份都很復雜,所效忠的對象也在不斷變化。斯坦利是在威爾士出生的記者和探險家,但自稱為美國人,后來又為比利時國王效力。蒂普·蒂普是桑給巴爾商人,非洲和阿拉伯混血,先后宣誓效忠于桑給巴爾蘇丹和比利時國王。布拉柴是來自教皇國的意大利人,為法國建立了一個殖民地,后來改信伊斯蘭教,住在阿爾及利亞。這三人探險非洲的目標大不相同,他們與所經歷之地的非洲人民也有著截然不同的關聯。蒂普·蒂普緩慢地穿越這片土地,用詭計和武力融入當地的政治生態;斯坦利行動迅速,不顧一切地為他的歐洲和美國贊助人攫取利益。與之相比,布拉柴走得很慢,試圖在漫游中了解當地居民。19世紀90年代,當這三位非洲探險的奠基者離開赤道非洲之后,當地居民的命運就此落在后來的殖民官僚、貪婪的特許公司和武裝貿易集團手中。到1900年,剛果盆地熱帶雨林的三個區域幾乎都改造套用了利奧波德國王的那套殖民貿易體系。在馬涅馬,剛果自由邦驅逐了阿拉伯大商人,但沒有引進歐洲的特許經營公司,而是雇傭了阿拉伯人和斯瓦希里人作為代理人收集象牙和橡膠,同時保留了先前阿拉伯剝削體系的某些元素。在法屬剛果,法國特許公司試圖效仿剛果自由邦的做法,但由于投資和軍事支持水平較低,沒有那么成功。法國政府稱他們的橡膠收集體制與剛果自由邦的完全不同,盡管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大量歷史文獻將阿拉伯地區、法屬剛果和剛果自由邦三者視為各自孤立,擁有獨立的歷史。與之相比,本書將這三種殖民征服視作一個過程的不同方面,這一過程便是全球經濟發展新需求和強國對抗更迭下的殖民史。斯坦利、布拉柴和蒂普·蒂普相互交織的職業生涯即是例證。如果沒有來自蒂普·蒂普巨大的幫助,斯坦利不可能取得成功。斯坦利和布拉柴之間激烈的公開競爭也深刻影響了法國在赤道非洲殖民主張的性質和時機,影響了柏林會議格局。蒂普·蒂普與布拉柴素未謀面,但不愿與法國人為敵,這也是他決定不帶領馬涅馬軍隊沿剛果河進入大西洋東岸的原因。將整個剛果盆地雨林作為分析的基本對象,而不是局限于某個特定的殖民地或帝國勢力,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和行事方式是如何相互交織并影響彼此的。本書中關于帝國主義剝削的敘述建立在兩個截然不同的背景之下,這兩種背景都超越了民族歷史的界限。一個是世界經濟和帝國競爭的全球背景。與最近更強調暴力征收橡膠的論調相較,本書還強調了對象牙的搜尋。最初吸引阿拉伯商人和歐洲商人進入剛果盆地雨林的是象牙,而不是橡膠。直到象牙儲備日漸枯竭,人們轉而找尋橡膠才變得更加迫切。在外交方面,英國、法國、葡萄牙、德國和美國等大國,更關注自身在世界市場的位置以及彼此間的關系,而不是建立與非洲的聯系。第二個背景是由熱帶雨林的生態系統及原住民的文化所界定的。面對入侵者,剛果盆地雨林的人們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是歡迎還是反對?是默許還是抵制他們的要求?這里獨特的小規模政治組織形式之所以維持了幾個世紀之久,是因為沖突通常發生在大小大致相同的政治組織間,其最終目的是達成決議或者恢復原狀,而不是征服和掠奪。叢林居民們與外來者的對峙,讓整個系統都受到了嚴重威脅。這些外來者提出了無限的要求,并準備了足夠的火力將原住民消滅。1870年,戴維·利文斯通跟隨一支阿拉伯/斯瓦希里的象牙商隊來到剛果盆地雨林。他把這些居民比作“獅子面前的小狗”。在剛果河流域早期殖民主義的歷史中,有三個主題常被忽視。第一是非洲內部的奴隸貿易和歐洲的反奴隸制運動兩者的影響。雖然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在1870年已經終止,但非洲內部面向尼羅河和印度洋的奴隸貿易繼續給桑給巴爾丁香種植園、開羅的富裕家庭、阿拉伯半島的椰棗種植園以及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各個地方供應奴役勞工。反對奴隸貿易的民族主義斗爭動員了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人道主義者,他們游說海軍封鎖東非海岸,并成立了一支私人十字軍以對抗非洲內陸的阿拉伯奴隸販子。與此同時,英國和比利時的反奴隸制勢力悄然成為利奧波德二世帝國主義體系的盟友,這些計劃常常被解釋為反奴隸制行動。奴隸制和反奴隸制就這樣被編織進了帝國主義的話語體系中。第二,資源的枯竭。入侵者主要為剝奪熱帶雨林最寶貴和最易獲得的資源而來。東非的大象屠殺形成了一個不斷移動的象牙貿易邊界,它吸引了桑給巴爾的阿拉伯商人和斯瓦希里商人進入剛果盆地雨林,后來又誘惑歐洲象牙商人從西部進入雨林。同樣地,歐洲橡膠特許經營公司的諸多暴行扮演了致使熱帶雨林橡膠藤耗竭的幕后推手。象牙和橡膠貿易邊界在這段時期一直在移動,使得該地區也一直處于動蕩之中。第三,非洲當地對阿拉伯象牙捕獵商隊和歐洲橡膠特許經營公司的抵制。在蒂普·蒂普的一名高級副手動員當地軍隊反對蒂普·蒂普之后,阿拉伯象牙和奴隸貿易商才被趕出馬涅馬。在剛果自由邦和法屬剛果,歐洲的人道主義改革者最終成功推行了行政改革,但他們的努力對當地的情況幾乎沒有立竿見影的影響。當地的非洲人民只能通過逃跑、反抗或毀壞橡膠樹來解放自己,所有這些都削減了橡膠公司的利潤。人們只能猜測,如果沒有非洲內部人民激烈而持久的抵制,歐洲的改革努力是否會取得成功?非洲殖民不同歷史進程的親歷者為讀者了解熱帶雨林受掠奪和雨林原住民受迫害的遭遇提供了多維度的視角。這群親歷者成分多元,包括:蘇格蘭傳教士兼探險家戴維·利文斯通,他與第一波阿拉伯商隊和斯瓦希里商隊一同進入剛果雨林;比利時象牙采購商阿方斯·萬格爾,他曾為剛果自由邦工作;英國傳教士約翰和愛麗絲·哈里斯,他們揭露了英國-比利時印度橡膠公司的罪行;法國小說家安德烈·紀德,他目睹了法屬剛果不斷發生的暴行。還有如紅衣主教拉維熱里在歐洲發起反奴隸貿易運動,以及羅杰·凱斯門特在英國進行剛果改革運動,諸如這些發生在歐洲的人道主義運動都試圖去影響赤道非洲的發展。縱觀全球經濟勢力對赤道非洲的影響,不少歷史親歷者為這一事件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如來自羅德島的經營象牙貿易的喬治·切尼,將其利潤投資于康涅狄格州的鋼琴鍵工廠;而亨利·謝爾頓·桑福德是一位美國企業家,大部分時間居住在比利時。在他們身后斡旋的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他雖從未踏足剛果河流域,但主導建立了剛果自由邦,這個私人擁有的領地比比利時國土大75倍以上。一些歷史學家把利奧波德二世描繪成一個異常邪惡的天才,但如果不是來自不同國家的探險家、商業利益集團、國家政府和反奴隸貿易人道主義者從旁協助,他的剛果計劃是不可能成功的。踏入赤道非洲這片土地的人以日記、書信、公文、演說、游記和自傳等形式將其所見所聞公之于眾。除了一小部分非洲原住民的口述史材料和來自阿拉伯商人書面記錄的歷史外,資料來源主要還是參與剛果盆地熱帶雨林殖民的歐洲人。絕大多數歐洲探險家都信仰社會達爾文主義,心中有一種隱隱的種族優越感,但它們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體現。例如,菲利普·奧古阿爾神父把巴特克人描述為“食人族”,說他們看起來像“真正的野蠻人”,這展現了他粗暴的種族主義思想。但是其他旅行家的觀點則復雜一些。斯坦利聲稱自己“沒有種姓、膚色、種族或國籍的偏見”,卻將住在馬涅馬邊境的居民稱為“墮落的人類標本”。不過,到他離開那個村子的時候,他的想法已經改變了,并為“之前傲慢的感想”表示歉意。相似地,戴維·利文斯通在書中承認了自己對種族偏見的掙扎,他寫道:“任何一個長期生活在他們中間的人,都會忘記他們是黑人,會覺得他們就是同胞。”而鑒于作者身份和背景的巨大差異,每一條描述都必須結合相應的語境來評價。旅行家們的記述既是一種歷史記錄,又是對民族、地方和事件帶有立場的歷史建構,非洲歷史學家用兩種不同方法來使用這些材料。第一種是閱讀歐洲文獻史料,從中挖掘關于非洲的記錄,并試圖揭示歐洲人記錄的信息中暗含的非洲人的聲音。傳記作家閱讀探險者的記述是為了了解他們所做的事情,以及這些行為揭示的人物性格和成就,而非洲歷史學家面對同樣的史料,了解的則是這些探險家們看到了什么,他們的非洲東道主和同伴告訴了他們什么。探險家們在穿越非洲大陸時的所見所聞往往比他們做了什么更為重要。另一種方法是文學的角度——將旅行者們的游記作為特定歷史語境下的形象表征來解讀。丹麥文學評論家弗里茨·安德森認為,旅行家們關于剛果盆地雨林的各種作品表達的共同點是“黑暗”的形象,這將該地區污名化為一個不適用規范、法律和規則的例外之地。亨利·莫頓·斯坦利的游記《暗黑非洲》和約瑟夫·康拉德的自傳式小說《黑暗的心》等書的書名中都強調了這一形象,而未經證實的非洲“食人”故事和歐洲人實施恐怖暴行的真實記錄更加強了這一形象。1906年,一組名為《剛果暴行》的幻燈片聲稱非洲“食人族”的存在,還展示了歐洲恐怖主義的例子,英國觀眾震驚之余也充滿好奇.對歐洲人來說,它們都是彌漫在剛果盆地雨林中關涉生存之“黑暗”的表現。本書的分析試圖從旅行家的豐富的記述中抽絲剝繭,而不陷入他們的預設立場之中。這些文字中所描述的恐怖,不過是阿拉伯和歐洲企業蓄意煽動的,目的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擴增利潤。如果說有一種看不見的勢力操縱著雨林,那必將是普遍存在的貪婪和對權力的欲望。歷史上與全球市場的相對孤立、分散的政治組織架構,造就了叢林社會的獨有特質,而這也讓他們更容易受到持槍入侵者的剝削。已故人類學家兼歷史學家簡·范西納在他經常被低估的創新性著作《雨林之路:邁向赤道非洲政治傳統的歷史》中指出,熱帶雨林居民共有的文化傳統以其千變萬化的形式在赤道非洲繁盛了數千年,但在殖民占領的重壓下,這一文化傳統竟在短短幾十年間土崩瓦解。范西納只對這一破壞做了簡短的總結,但在他看來,這個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在殖民征服和商業剝削的壓力下,叢林社會的崩潰;接著是歐洲根據自己的意愿管理和統治非洲社會,強行對其進行重建的過程。本書探討了這一過程的第一階段。叢林社會的瓦解是各種個人、商業集團、組織和政府的行為與互動一步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各主體都在其中為最大化追求自身利益而追逐。它探討了活躍的全球勢力和所涉主要人物如何相互交織并導致非洲叢林社會的崩潰。最重要的是,本書探討了人道主義與貪婪、發展與破壞、全球需求與地區利益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所有這些都給剛果盆地熱帶雨林的人民帶來了無法言說的悲劇。*本文內容選自《淚之地:殖民、貿易與非洲全球化的殘酷歷史》,注釋從略。 《淚之地:殖民、貿易與非洲全球化的殘酷歷史》
本書通過三位最早進入非洲腹地的著名冒險家的旅程,展現了歐美殖民者對赤道非洲地區殘酷掠奪的歷史。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赤道非洲原有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雨林分權統治)分崩離析,代之以殖民酋長制度、自治邦等殖民統治方式,殖民者以科學和人道主義的名義,利用貿易、欺騙等手段對原住民進行了極為殘酷的剝削。全球化使西方國家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卻使赤道非洲變得面目全非。迄今這一區域仍然是全球最貧窮、最混亂的地方之一,還在飽受內戰、恐怖主義、極端貧困和海盜的困擾。[美]羅伯特·哈姆斯(Robert Harms),耶魯大學歷史系非洲史亨利·J.海因茨講席教授,享譽全球的非洲研究專家。著作包括:《孜孜不倦:奴隸貿易世界之旅》《對抗自然的游戲:赤道非洲生態文化史》《財富與悲傷之河:奴隸與象牙貿易時代的中央剛果河流域,1500—1891》,曾獲得馬克·林頓歷史獎、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圖書獎和J.羅素大獎。 我們過去的這段經歷聽起來可能令人沮喪,貪婪或自我一次又一次地顛覆正義的確令人震驚,但康涅狄格州對鋼琴鍵的渴望如何會導致半個地球之外的阿拉伯商人之間的槍戰,也令人著迷。我們可能會認為全球化是一種現代綜合征,但《淚之地》證明,不惜一切代價爭奪利潤的行為已經跨越了全球幾代人。 ——亞馬遜書評 在這本詳細描述中非殖民化的書中,羅伯特·哈姆斯借鑒了四十年的學術經驗,寫出了一部既具有區域性又具有真正全球性的歷史。這本書講述了士兵、奴隸販子、俘虜和國王的故事,一個原則遭到背叛、社會遭到破壞的故事。對于任何對資本主義和帝國感興趣的人,本書至關重要。 ——瑪雅·賈薩諾夫 (Maya Jasanoff,《黎明守望》作者) 本書證實了羅伯特·哈姆斯是非洲歷史最激動人心的敘述者。這本書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戲劇性,也是對20世紀初剛果河流域史學的一次批判性干預。哈姆斯以生動的散文展示了歐洲統治在當時的赤道非洲意味著什么,在我們這個災難性的時代它仍然意味著什么。他以令人興奮的方式解讀新檔案,引人入勝,令人不安,具有啟示性,令人憤怒,而且永遠不會無聊。這是一部應該書寫的歷史。 ——丹尼爾·馬加齊納 (Daniel Magaziner,耶魯大學教授) 序言 第一章 馬涅馬 1 1876年6月,坦噶尼喀湖,烏吉吉 2 1876年9月12日,王宮,布魯塞爾 3 1876年10月,馬涅馬地區 4 1874—1876年,美國康涅狄格州,艾沃里頓 5 1876年10月5日,馬涅馬地區,里巴-里巴 6 1876年11月5日,馬涅馬地區,尼揚圭 第二章 大西洋海岸的角逐 1 1877年2月7日,剛果河上游 2 1877年3月13日,剛果河,馬萊博湖 3 1877年8月,奧果韋河上游 4 1877年6月20日,布魯塞爾 5 1878年3月30日,巴泰凱高原 第三章 貿易大通道 1 1877年9月17日,布魯塞爾 2 1879年1月24日,巴黎 3 1880年8月28日,巴泰凱高原,姆佩 4 1880年9月14日,剛果河上游,恩甘楚酋長的小鎮 5 1879年9月27日,剛果河下游,維維 6 1881年7月27日,剛果河,馬萊博湖 第四章 歸途 1 1882年6月23日,巴黎 2 1882年9月29日,布魯塞爾 3 1882年11月22日,桑給巴爾 第五章 條約的洪流 1 1883年3月,馬萊博湖 2 1883年,奧果韋河,弗朗斯維爾站 3 1884年4月29日,馬萊博湖北岸,姆富瓦 4 1883年11月25日,斯坦利瀑布 5 1884年12月13日,斯坦利瀑布,瓦納西隆加島 第六章 創造剛果 1 1883年4月3日,倫敦,下議院 2 1883年4月29日,布魯塞爾 3 1883年12月4日,華盛頓特區,眾議院 4 1884年2月26日,倫敦,外交部 5 1883年5月4日,柏林 6 1884年9月18日,英格蘭,曼徹斯特市政廳 7 1884年11月15日,柏林 第七章 營救艾敏 1 1886年11月17日,剛果自由邦,馬萊博湖,金沙薩 2 1886年9月27日,剛果河上游,斯坦利瀑布站 3 1886年9月25日,桑給巴爾 4 1887年6月28日,剛果自由邦,揚布亞營地 5 1887年6月17日,剛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區 6 1889年12月4日,印度洋海岸,巴加莫約 第八章 分崩離析 1 1888年5月18日,剛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 2 1888年7月1日,巴黎,圣敘爾皮斯教堂 4 1890年6月,剛果自由邦,斯坦利瀑布區 5 1894年7月,康涅狄格,艾沃里頓 6 1893年3月4日,馬涅馬地區,尼揚圭 第九章 特許公司和殖民暴力 1 1888年2月14日,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宮 2 1890年12月,剛果自由邦,赤道站 3 1900年1月,恩多博,安特衛普特許區 4 1898年1月13日,法屬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 5 1897年6月27日,比利時,安特衛普 第十章 “紅橡膠”的丑聞 1 1902年,班加拉區,安特衛普特許區 2 1903年5月20日,倫敦,下議院 3 1904年12月,巴林加,英國-比利時印度橡膠公司特許區 4 1905年2月16日,巴黎 5 1906年,英國,教會教區禮堂 第十一章 終結 1 1906年2月20日,布魯塞爾,眾議院 2 1906年2月19—21日,巴黎,法國國民議會 3 劫后余生:1908—1929年 致謝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