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記卷第一 1.1 序 ※注: 【1】“蒙”是對自己的謙稱。 【2】《管子·版法解第六十六》:“天覆而無外也,其德無所不在;地載而無棄也,安固而不動。”亦見于《明文抄》等書。 【3】這里引用中國歷史上夏桀、殷紂、趙高、安祿山的例子說明“德欠”、“道違”的后果。但是安祿山應是在公元757年被殺于長安,不是滅于鳳翔(陜西鳳翔)。 【4】唐太宗《帝范》卷四:“欲悔非于既往,惟慎過于將來。” 1.2 后醍醐天皇御治世附武家繁盛 ※ 注: 【1】 人皇:是相對于神武天皇即位以前的所謂“神代”而言,指自神武天皇開始以后的天皇。 【2】 神武天皇:日本傳說中的第一代天皇,《日本書紀》記載其于公元前660年即位。 【3】 后醍醐天皇:后宇多帝第二子,名尊治。后醍醐是第九十五代天皇的推算見于《神皇正統記》(南朝北畠親房所作)等書。也有在后醍醐之前除去神功皇后,加上弘文、仲恭兩天皇,因而推算為第九十六代的說法。 【4】 相模守平高時:即北條高時(1303~1333)。鐮倉幕府第十四代執權(1316~1326),北條貞時之子。北條氏源出自平姓(桓武平氏),故以姓稱之“平高時”(下文“平時政”等稱呼同)。文保元年(1317)就任正五位下相模守。相模守是律令制下相模國(今神奈川縣)的最高地方長官。 【5】 鯢波動地:指軍馬行動時的轟聲震地,言戰爭規模之大。“鯢波”也作“鯨波”,據說鯨魚將近海岸產下的幼仔帶回深海中時,波浪巨響。 【6】 也有作“至今二十余年”或“至今三十余年”的《太平記》版本。戰亂初始于元享四年(1324)的“正中之變”及元德三年(元弘元年,1331)的“元弘之亂”,有說法認為據“至今”句可大致推斷出《太平記》不同版本的成書時間。 【7】 鐮倉:相模國的地名,是鐮倉時代的政治中心和幕府所在地。 【8】 右大將賴朝卿:即源賴朝(1147~1199)。鐮倉幕府第一代將軍(1192~1199)。文治元年(1185)消滅了以平宗盛為首的平氏政權,建久元年(1190)任權大納言、右近衛大將。 【9】 元歷二年(1185)三月壇浦之戰,平家敗滅。 【10】 后白河院:即后白河天皇(1127~1192)。久壽二年(1155)即位,保元三年(1158)退位后行院政(由退位天皇掌握統治權的政治體制)。退位天皇的居處為“院”,故稱后白河院。下文的“后鳥羽院”等稱謂同。 【11】 “國”是日本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平安時代初期的律令《延喜式》將日本全國劃分為六十六國和二島。“國”的長官是國守。 【12】 文治元年(1185)十一月,源賴朝在各國設守護、地頭,見于《東鑒》。而所謂任六十六國總追捕使,并無其事。可能是指建久三年(1192)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總追捕使本是平安時代各國維持治安警備的地方官職,后來變成幕府的守護職,其任免權在征夷大將軍,故稱將軍為六十六國總追捕使。 【13】 武家:武士系統的家族、人物,與“公家”相對。其核心是平氏和源氏。武家是從在古代公家的領地、莊園中負責武備警衛的家族發展而來,原是為公家所統治的階層,后逐漸壯大,實質性地把持了全國政權,繼而建立了鐮倉幕府,公家則被傀儡化。隨著武家完全掌握了權力的中心,《太平記》中的公武矛盾,其實只是遮住了武士之間本質矛盾的一層薄紗而已。 【14】 守護:文治元年(1185)源賴朝為維持地方治安和統治武士而在各國設置的地方長官。守護最初主要掌握軍事和警察權,在鐮倉后期逐漸開始領主化,至室町時代完成領主化而為守護大名。 【15】 莊園:皇族、公卿、神社佛閣的私有地。不受國司干涉,免課役租稅。 【16】 地頭:鐮倉幕府在諸國公領、莊園設置的地方官,文治元年(1185)與守護同時始置。其權限包括本領的警察權、征稅權以及土地管理權。 【17】 征夷將軍:也作“征夷大將軍”。原系奈良、平安時代的臨時官職,建久三年(1192)源賴朝受任后成為幕府首腦的稱呼。賴朝長子源賴家在建仁二年(1202)任征夷大將軍,次子源實朝于次年繼任此職。 【18】 建仁三年(1203)源賴家重病,提出由弟弟千幡(實朝)和長子一幡分治天下的提案。支持千幡的北條時政攻滅支持一幡的比企氏,殺死一幡,將賴家幽禁在伊豆國修禪寺,并于翌年加以暗殺。從而確立了源實朝的將軍職位。 【19】 指源實朝于建保七年(1219)在鐮倉鶴岡八幡宮被公曉刺殺一事。公曉(1200~1219)是鐮倉幕府二代將軍源賴家次子,時在鶴岡八幡宮出家修行。他認為父親賴家之死是源實朝的陰謀,而在源實朝參拜八幡宮的時候予以刺殺。事后公曉也被殺,從此鐮倉源氏絕后。“惡禪師”的“惡”這里是剛強的意思。 【20】 自治承四年(1180)源賴朝在伊豆國舉兵反抗平氏政權算起應為四十年。 【21】 平時政:即北條時政(1138~1215)。鐮倉幕府初代執權。本是伊豆國的土豪,將女兒政子許配給了當時被流放伊豆的源賴朝。又協助賴朝舉兵,一同盡力開創了鐮倉幕府。 【22】 義時:即北條義時(1163~1224)。時政的次子,鐮倉幕府第二代執權。 【23】 太上天皇:常簡作“上皇”,是對退位后行院政的天皇的稱謂。 【24】 后鳥羽院:即后鳥羽天皇(1180~1239),1183~1198年在位。高倉天皇第四子,后白河天皇之孫。三歲即位,在位十五年讓位于土御門天皇,之后行院政統治二十三年。立志恢復朝權,于承久三年(1221)下達了追剿北條義時的院宣,發起倒幕戰爭。但在幕府軍大舉反擊下失敗,被流放于隱岐島,歿于此。精于和歌、管弦,院政期間設置和歌所主持編撰了《新古今和歌集》。 【25】 指承久三年(1221)五、六月間以后鳥羽上皇為首的朝廷勢力乘源賴朝死后鐮倉幕府內部政局長期不穩之機,旨在推翻幕府而發起的戰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被幕府平定,戰后幕府借機加強了對朝廷的控制,鞏固了北條氏的執權統治。 【26】 宇治、勢多的戰役發生在承久三年(1221)六月十三、十四日(見于《東鑒》、《承久記》)。所謂一日未到官軍即戰敗是戰爭過程短暫的夸張寫法。宇治是山城國地名,即今京都府宇治市,是茶的名產地。勢多一般作“瀨田”,近江國的地名,今屬滋賀縣大津市,緊鄰京都所在的山城國,是通向京都的要沖。 【27】 隱岐:六十六國之一,是一小島,今屬島根縣。后鳥羽院被流放至此。 【28】 北條泰時(1183~1242),義時的長子,鐮倉幕府第三代執權。北條時氏(1203~1230),泰時之子,擔任過六波羅北探題、若狹守護等幕府職務,但未出任過執權。北條經時(1224~1246),時氏的長子,第四代執權。北條時賴(1227~1263),時氏的次子,第五代執權。北條時宗(1251~1284),時賴的長子,第八代執權。北條貞時(1271~1311),時宗的長子,第九代執權。武藏守、修理亮、相模守、左馬權頭等是各人的律令官職。此處當是在羅列北條氏家督(稱為“得宗”)的繼承者名,因而并不依照擔任執權的順序。 【29】 四品:官階的“四位”。在古代日本表示親王的品級用“品”,臣下的品級用“位”。此處是原作者借用了中國式的表達。 【30】 出自《古文孝經·諸侯》:“居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是當時膾炙人口的名句。 【31】 儲王:原意是皇太子,這里指親王(天皇的兒子)。 【32】 攝家:也稱“攝關家”、“五攝家”,指鐮倉幕府成立以后相繼擔任朝廷攝政與關白職位的近衛、鷹司、九條、二條、一條五家公卿,都是出自藤原氏北家流。 【33】 即所謂“攝家將軍”和“皇族將軍”。源氏將軍血脈斷絕以后,北條氏從攝關九條家先后迎立九條賴經(上臺時兩歲)、九條賴嗣(上臺時六歲)為幕府將軍,在其成年后又將其廢黜。繼而又先后立宗尊親王(上臺時十一歲)、惟康親王(上臺時三歲)、久明親王(上臺時十四歲)、守邦親王(上臺時八歲)等幼年皇子為將軍。攝家將軍和皇族將軍其實都是北條氏控制下的傀儡,一旦成人很快便會被幕府借機更迭,以抑制將軍的權柄,維持北條執權的權力。 【34】 洛中:即京中之意。日本古代受唐朝影響,稱京都為洛。 【35】 六波羅是京都的地名,位于賀茂川的東面,當時是都城的東郊。承久之亂時,率軍突入京都的北條泰時、北條時房各自在六波羅的南北進行戰后處理,自此幕府始置六波羅探題,分作南北二職。六波羅探題的主要任務是監視皇室和公卿的動向,管轄尾張(今屬愛知縣)、加賀(今屬石川縣)一線以西的各國軍政。作為幕府要職,由北條氏一門把持。正元元年(1259)以后,國政中除最緊要的事務以外,六波羅探題都有獨立裁決權,連幕府亦無法干預。 【36】 鎮西:指九州島。天平十五年(743)曾設置鎮西府,后以“鎮西”代指九州。 【37】 永仁元年(1293),由北條兼時出任鎮西探題。其設置主要是為了防備蒙古可能發動的再次侵襲。此前的文永十一年(1274)和弘安四年(1281),蒙古先后兩次遠渡進攻日本,均遭失敗。 【38】 此句是當時格言,出典不明。 【39】 公家是對天皇、朝廷和公卿貴族的稱呼,與“武家”相對。 【40】 意為武家在地方上大到國,小到莊園,勢力都壓倒公家。守護與地頭為武家任命的幕府職務,而國司為公家任命的舊有的律令官職,領家(莊園領主)或屬公家、或屬寺社。同一地方有職能相近的公、武兩套統治系統,出現一方壓倒另一方的局面是必然的。 【41】 宸襟:天皇的心。這里是指對承久之亂中后鳥羽、順德、土御門三上皇被遷遠島的怨恨。 【42】 東夷:站在京都朝廷的立場上對東國武士的蔑稱。 【43】 南北朝時代起稱高時是“北條九代”,實際是北條時政的第八代子孫。“崇鑒”是高時的法號,高時于正中三年(1326)三月以生病為由而出家(當時二十四歲),雖然辭去了執權職,但依然把握實權。 【44】 指對照上文義時、泰時等北條氏先祖的事跡來看高時的行為。 【45】 春秋時衛懿公淫樂奢侈,好養鶴,鶴有士大夫祿位,出入皆乘軒。后狄人侵衛,懿公將戰,國人都不愿抵抗,說:“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結果懿公被狄人所殺,衛國幾乎滅亡。事見《左傳·閔公二年》、《史記·衛康叔世家》。高時沉溺于斗犬,故以此喻之。 【46】 秦丞相李斯為趙高所陷,腰斬于咸陽,臨刑前對其次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事見《史記·李斯列傳》。此處側重于悔恨在眼前之意,但李斯之死,與高時、衛懿公玩物致敗沒有可比性,稍顯用典不當。 【47】 后宇多院:后宇多天皇(1267~1324),1274~1287年在位。弘安十年(1287)讓位于伏見天皇以后行院政。 【48】 談天門院:后宇多天皇妃。名忠子,參議藤原忠繼的女兒。 【49】 后醍醐天皇于文保二年(1318)二月二十六日踐祚,三月二十九日即位(“踐祚”和“即位”本是同義詞,最初偶有行踐祚儀后他日宣即位詔之事。但自第51代平城天皇以后,將踐祚儀和即位禮分開舉行成為定例)。 【50】 延喜(901~922)、天歷(947~956)分別是醍醐天皇、村上天皇時的年號,被視為律令制下的治世。后醍醐天皇因為追慕醍醐天皇,在生前自定了帝號“后醍醐”。 【51】 顯密:佛教各宗派中以真言宗為密宗(或稱密教),除此而外的其他宗派均為顯宗。
|
|
來自: 昵稱80133604 > 《太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