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近鑒宋朝人·160·進入《三字經》的竇燕山五子之長:竇儀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三字經》里打架褒揚的“竇燕山”,名竇禹均,一般稱他為“幽州人”,實際是薊州漁陽即今天津市薊州區人。竇禹均生于富貴之家,年輕時經常仗勢欺人,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短兩,昧心行事,雖然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但直到三十多歲還沒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睡覺,竇禹均夢到自己的父親。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正,德行不端,惡名昭著,如果不思悔改,不但無子,還會短命。你要盡快改過遷善,廣行方便,多積陰德,還有挽回的可能。”竇禹均聽后,嚇得從夢中醒來,立下決心,棄惡從善。從此,他在家里興辦義學,克己利人,積德行善。后來他的妻子終于生了五個兒子,分別起名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得子之后,竇禹均付出極大心力教育兒子,家教很嚴,兒子也都循規蹈矩,讀書上進,學做好人。竇儀五兄弟長大后,都考中進士,這就是典故“五子登科”的由來。竇氏五子人稱“竇氏五龍”,其中尤以老大竇儀、老三竇偁成就最高。 竇儀(914-966),字可象,《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二》有傳。 《宋史》本傳記,竇儀的曾祖父竇遜,曾任玉田縣(今河北玉田)令,祖父竇思恭,曾任媯州司馬,父親竇禹鈞,與其兄竇禹錫都以“詞學”知名。竇禹鈞在唐天佑末年(907)出任幽州道屬官“掾”,歷任沂、鄧、安、同、鄭、華、宋、澶等州屬官“支使判官”。后周建國初年(951),任戶部郎中,朝廷賜予他二品以上官員才能佩戴的金魚袋、紫色綬帶。顯德年間(954-960),以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職務退休。 竇儀十五歲能寫文章,后晉天福年間(936-944)考中進士。禁軍侍衛司統帥景延廣遙領夔州節度使,奏請朝廷聘任竇儀為屬官“記室參軍”。后景延廣歷任滑州、陜州、孟州、鄆州等節度使,竇儀一直跟隨景延廣,任屬官“從事”。 后晉開運年間(944-947),契丹南侵,平盧節度使楊光遠據守青州反叛,博州刺史周儒據城投降契丹,楊光遠與周儒派人引領契丹輕騎兵在馬家渡搶渡黃河。當時景延廣統帥護衛后晉少帝石重貴的禁軍,顏衎任青州知州,得知楊光遠派竇儀到京城開封奏報朝廷。竇儀當天奔至開封,對朝中執政大臣說:“昨天與顏衎討論事勢,有所憂慮,所以騎驛站的快馬晝夜不息來到京城。國家若不以良將重兵控扼博州渡口,恐怕周儒會引導契丹軍越過黃河東岸,與楊光遠合兵,那河南就危險了。”很快,周儒果然引導契丹軍渡過黃河,在黃河東岸增置營壘寨柵。后晉少帝石重貴率軍在黃河岸邊駐扎,派李守貞等率兵萬人,水陸并進,進守汶陽,占據要害。大批契丹軍來攻,后晉軍將其擊敗,契丹軍退走。 后漢建國初年(947),將竇儀召入朝堂,任左補闕、禮部員外郎。 后周廣順初年(951),改任竇儀為倉部員外郎,實任皇帝文字秘書知制誥。不久,升翰林學士。后周太祖郭威巡幸皇家園林“南御莊”,舉行酒宴、比賽射箭,在席中特別賜予竇儀金魚袋、紫色綬帶,后改任駕部郎中、給事中。 顯德三年,著名文人劉溫叟“知貢舉”,即擔任科舉考試主考官,被人誣陷受賄,濫取進士,周世宗命令重試,升竇儀為禮部侍郎,代理主考官。竇儀進言:“請依照后晉天福五年的制度,廢除明經、童子科。進士參加省試,答卷令其交五篇以上,不得有神道碑志之類;解讀經文,講通三種為合格,然后參加其他所有考試,其落第者,分為五等:以詞理紕繆之甚者為第五等,五年以后才可再參加省試;其次為第四等,三年后參加省試;以次稍可者為第三、第二、第一等,允許其次年參加省試。學究科,請將《周易》《尚書》合并為一科,各回答'墨義’三十道;《毛詩》依舊為一科,回答墨義六十道。及第后,試題一概減為解讀七選集。諸科舉人,第一場十個題目被否,五年后參考;第二、第三場十個題目被否,三年后參考;二場內有九個題目被否,次年參考。各州府主持當地考試的主考官因之追責。各地士子自己請求參加省試,加試'論’一篇,論文以五百字以上為標準。”周世宗予以批準。 不久竇儀的父親竇禹均患病,竇儀上表周世宗,請求辭職,回家奉養父親。周世宗親自勸慰了竇儀,并親手封好金丹,讓竇儀交給父親服用。竇禹均去世,竇儀將父親歸葬洛陽,周世宗下詔,賜予他們家銅錢三百貫,米麥三百石。竇禹均的喪事辦完,周世宗將竇儀召回,任命他為端明殿學士。 不久,竇儀跟隨周世宗征伐南唐淮南地區,任“行在三司”長官,但周世宗認為竇儀供應糧餉不繼,想處罰他,幸好宰相范質解救,才得免處罰。淮南地區平定,竇儀離開朝堂,出任河南府知府兼西京留守。 周世宗去世,后周恭帝即位,升竇儀為兵部侍郎,不久出使南唐。竇儀到達南唐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正準備宣讀詔書,天上忽然下起雪,國主李景請示在殿廊下拜受,竇儀說:“儀秉承國家命令,不敢棄失舊有禮制。倘若怕下雪沾污衣服有損容儀,就改變拜受國書的地點,那就請等改日。”李景聽后只得按舊制在庭院拜受了國書。 宋朝取代后周建國的第一年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秋,升竇儀為工部尚書,實任國家最高法院大理寺長官“判大理寺”,罷去了他翰林學士職務,奉詔重定國家法律匯編《刑統》,成書三十卷。其時恰逢翰林學士王著因為醉酒過失被貶官,宋太祖對宰相說:“翰林院深嚴之地,當選飽學老儒在其中任職。”范質等人回奏:“竇儀清介重厚,但已從翰林院升遷到端明殿了。”宋太祖說:“不是這樣的人不可在禁中,卿當向竇儀穿的朕的意思,勸他到翰林院就職。”當天,竇儀再次到翰林院任翰林學士。 乾德二年(964),范質等三位宰相一并罷職。三天后,宋太宗任命趙普為“平章事”,即宰相。任命趙普的“制書”起草完畢,宋太祖問翰林學士:“范質等已罷職,制書該讓何人簽字?”翰林院長官翰林承旨陶谷當時兼任禮部尚書,建議相位不可久虛,目前禮部尚書是尚書省六部尚書之長,可以簽字。竇儀說:“陶谷所說不是承平盛世的正式制度,制書必須由宰相簽字。目前皇弟趙光義以宰相的職銜任開封府尹,可以行使宰相職權。”宋太祖說:“竇儀說的對。”當即指示趙光義簽了字。不久竇儀升任禮部尚書。 當時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御史臺提議,百官聯合上表皇帝,應以左右仆射為首簽署,太常禮院認為應以東宮即太子府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首。竇儀援引典故,發現以仆射為首者共有六次,而以東宮三師為首一無所據。朝堂討論認為竇儀說的對。乾德四年(966)秋,竇儀再次“知貢舉”,擔任科考主考官。 當年冬天,竇儀去世,享年五十三歲。朝廷贈予他右仆射榮譽職銜。 竇儀學識廣博,風度氣質莊重嚴整。早年間,后周太祖郭威討平據守兗州叛亂的慕容彥超,提出將脅從者全部誅殺。竇儀把郭威的想法告知馮道、范質,與馮道、范質一同請求郭威收回成議,把這些人全部保了下來。顯德年間,宋太祖攻克滁州,周世宗派竇儀登記府衙庫房錢財、物資。宋太祖命令親隨將官拿出庫中的絹發給部下,竇儀說:“太尉當初攻下城池,即使把庫中錢物全部發給軍士,誰敢說什么。但現在既已登記在冊,就是公款,沒有皇帝的詔書不能動。”后來宋太祖屢次對大臣稱贊竇儀有執守,想讓他任宰相。然而,時任宰相趙普忌憚竇儀剛直,引介薛居正擔任了副宰相。及至竇儀去世,宋太祖哀痛地對身邊人說:“上天為何這么快就奪走了我的竇儀啊!”意思是非常惋惜竇儀未能得到大用。 《宋史》傳后之“論”評價竇儀說,竇儀“剛方清介”,剛直方正、清正耿直,有處理政務的才能,宋太祖準備用他擔當大任卻突然去世。這也是對竇儀早逝的惋惜。 但是,人的壽命長短,對人的意義是什么?也許更重要的,是生命的質量吧。竇儀一生得“剛方清介”“有應務之才”的評價,我以為,活得挺好。 |
|